井下劳动组织定员管理制度
公司所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矿井设计,合理布置采掘工作面;改革采煤工艺,提高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科学合理确定劳动定员标准,严格劳动定员管理,满足安全生产需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下发《关于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规范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若干指导意见》要求,结合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实际,现制定井下劳动组织定员标准如下。
一、劳动组织定员管理和标准编制的原则
(一)坚持保证安全生产的原则。
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劳动法》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符合煤矿客观实际,反映出合理和相对稳定的生产劳动组织结构及其变化,减人提效,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立足于努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优化劳动力配置,挖掘各工种内部潜力、提高工时利用率,合理减少工人作业时间和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三)坚持严格按定额定员管理的原则。
对凡有定额标准的作业项目都要按定额编制定员,凡是能够计算和考核工作量的班组或工种岗位都要有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实行定额定员管理,充分调动和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积极性,合理节约劳动生产力。
二、健全、完善煤矿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的相关工作制度
(一)明确专人负责劳动定员管理工作。
组织人事科应明确专人负责劳动定员管理,专职做好劳动定员标准编制及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制定劳动定额定员标准。
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劳动定额定员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平均先进和可操作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
在遇有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生产设备和机械化程度发生重大改变、生产工艺和技术操作方法发生重大改进,以及发现劳动定额定员存在较大问题时,应及时予以修订。
(三)严格落实劳动定额定员标准。
严格按照劳动定额定员标准配备作业人员,严格按定员组织生产。
三、井下劳动组织定员管理制度
1、井下劳动定员标准确定的依据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我公司井工矿安全生产的需要。
严格控制入井人数,每个采区、每小班不得超过100人,采煤工作面不得超过29人,掘、维工作面不得超过9人。
2、井工矿必须严格遵守公司井下定员标准,不得以任何理由超定员组织生产。
3、由于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发生变化,需要修改劳动定员时,井工矿要书面报告,阐述修改井下定员的理由、劳动组织人数的增减及工作地点变化情况,经公司调度会通过,总经理审批,同时报安全生产部、组织人事部备案。
4、按岗位定员。
根据设备的操作岗位或其它工作岗位来编制井下定员人数。
5、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业务分工确定井下定员人数。
6、矿属各单位要根据井下劳动定员标准,认真贯彻执行,各采区(工作面、工作地点)在岗人员不准超过井下定员人数。
7、在贯彻井下劳动定员工作中,要本着精干、高效、把人员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原则,一人能干的活,决不安排二人或多人。
要尽量压缩井下作业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没经过井下知识培训的人员不允许下井,无特种作业资格证的人员不得从事特种作业。
8、提倡一职多能,兼职作业。
但兼职作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培训合格证后才能正式上岗。
9、注意职工劳逸结合,严格控制加班,不提倡交叉作业,不提倡连班加点,要安排好职工的正常轮休制度。
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加班时,事后要安排好给予同等时间的补休。
绝对禁止为了抢进度而疲劳作业、连班作业。
1 0、井下作业场所实行挂牌管理。
牌板上要注明工作地点,施工单位、定员人数、实际人数等。
11、井工矿安监大队干部要了解全矿井下劳动定员情况及全矿当班实际井下工作人数,安监大队的安检员要了解分管地点及检查线路的井下劳动定员情况及当班实际井下在岗人数。
1 2、安监人员有权制止超定员人员进入采区、工作面、工作地点。
有权制止超定员单位及班组生产或工作。
1 3、对不听劝阻擅自进入超定员场所的人员,责令其停止工作,并按公司有关规定视情节严重进行处罚。
14、安监人员对进入超定员场所的人员不制止的,按“三违”论处。
1 5、确因特殊原因,需超定员人员进入作业场所的,要与原施工队伍中的人员进行置换。
无论什么原因,井下作业场所不准超过定员人数。
1 6、井下作业场所的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发生变化需
变更井下劳动定员时,要在按程序报井工矿生产矿长及安监处长审批的同时,要重新制定全队所有井下作业人员的定员,并将重新确定的分工作地点井下定员人数在变更前二日内上报公司安全生产监察部、组织人事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