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铁建设工程常见风险事故预防及处理指南1. 目的为了有效开展地铁建设工程的安全风险预防和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工作,确保及时、有序、高效地处置工程和环境突发事故,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经过分析总结大量其他城市及天津市地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突发事故处理方法,并经过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人员研讨,现将部分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汇总成为本参考指南,供参与天津市地铁建设的各管理方及施工方参考,以实现上述目的2. 基坑开挖工程2.1 基坑围护结构管涌2.1.1 预防措施a)严格控制地下连续墙等围护结构的垂直度,避免开叉。
b)地下连续墙施工时,严格控制刷壁质量,保证刷壁次数,确保刷壁效果。
c )混凝土浇注时必须连续,避免出现堵管、导管拔空等现象,及时清除绕流混凝土。
d)对地下连续墙进行墙趾注浆,防止出现不均匀沉降。
e)地下连续墙施工中发生的质量问题做详细记录,建立质量问题台账。
在基坑开挖前和开挖过程中采取专项措施进行处理。
f )基坑开挖中,先撑后挖,防止围护结构出现大的变形,造成地连墙接缝渗漏。
g)根据管线及周边地面状况,在管线及建筑物与基坑之间,采取水泥土搅拌桩及注浆加固等形式隔断或减小基坑施工对其的影响,或采取高压旋喷桩对地下连续墙缝进行止水处理。
h)加强施工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管理。
i )基坑开挖期间,24 小时值班,及时对地下连续墙质量和渗漏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1.2 抢险措施a)疏散险情现场及周边建筑物内的人员。
b)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c)会同交警部门对周边道路进行交通疏解。
d)查清漏点后,参照指南第5条进行处理,并在基坑漏点附近增设临时支撑,根据情况复加轴力。
e)当漏砂严重封堵无效,有可能导致周围环境破坏时,用土方、砂或混凝土等材料回填基坑。
f )对周围建筑物、管线和道路进行监控,当变形较大时,采取双液注浆措施,对流失的土体填充。
2.2 基坑土体纵向滑坡2.2.1 预防措施a)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坡度。
b)采取有针对性的降水措施,保证降水效果。
c)暴雨来临之前所有边坡应铺设塑料膜防止暴雨冲刷,同时在坡脚设置大功率水泵抽水,防止坡脚浸水。
d)基坑需要停工较长时间,应在平台、基坑边和坡脚设置排水明沟和集水坑,并派专人抽水值班,必要时对基坑边坡面进行喷射素砼保护。
e)坡顶严禁堆积荷载,坡顶不允许设置便道。
f )紧贴基坑四周设置挡水墙,防止积水向坑内渗流。
2.2.2 抢险措施a)疏散险情现场及周边建筑物内的人员。
b)通知相关管线单位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c)会同交警部门对周边道路进行交通疏解。
d)在具备条件和不危及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补强支撑,对坡脚处进行土方回填;如果不能补强支撑,则立即组织对坡脚处进行回填。
e)对坡顶进行卸载,尽量减少动载,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
2.2.3 基坑支撑失稳a)预防措施①基坑开挖期间加强对支撑的观察,钢支撑失稳前有拱起侧弯或下沉的先兆,发现情况迅速采取加固或补撑措施。
②认真分析基坑各种监测数据有无异常。
③对支撑材料要严格把关,杜绝使用有缺陷的支撑材料。
④支撑施工要严格按要求架设、施加预应力等。
对安装传感器的支撑,要有特殊措施进行保护。
⑤要根据立柱桩的沉降情况,及时调整支撑,防止支撑因立柱桩的沉降或上抬而造成偏心,影响支撑受力。
b)抢险措施①疏散险情现场及周边建筑物内的人员。
②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③会同交警部门对周边道路进行交通疏解。
④如果基坑未坍塌,在变形的钢支撑旁加设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查找支撑变形原因,防止造成失稳。
⑤如果基坑已坍塌,立即对基坑坍塌处回填土方,并清理基坑周边的超载,如果围护结构背后发生土体流失,要立即填充砂或砼,同时对周围支撑复查,防止失稳现象扩散。
2.2.4 基坑坑底隆起a)预防措施①基坑周边防止超载,地基加固、井点降水等措施严格按要求施工。
②开挖前对围护结构可能渗漏的部位作必要的技术处理,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基底隆起监测。
b)抢险措施①疏散险情现场及周边建筑物内的人员。
②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③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对周边道路进行交通疏解。
④一旦发现坑底隆起,应立即停止开挖,及时回灌水或回填土,回灌水可从附近消防栓或供水管道中取水。
2.2.5 基坑坑底突涌a)预防措施①合理布设井点,为防止井点坏损,布设一定数量的预备井点。
②基坑开挖过程中,加强承压水水位观测和控制。
b)抢险措施①疏散险情现场及周边建筑物内的人员。
②通知相关管线单位,根据影响程度进行管线监护和处置。
③会同交警部门对周边道路进行交通疏解。
④及时回灌水或回填土(以粘性土为佳),回灌水可从附近消防栓或供水管道中取水。
⑤加强对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沉降观察。
⑥在采取降水措施的同时,寻找涌水源,对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处理方法参见本指南第5条。
⑦对用SMV和搅拌桩作围护的基坑,慎用双液浆,一定要对注浆压力有严格控制,防止压力过大破坏围护结构。
2.2.6 冷冻施工中冷冻管内突涌a)预防措施①孔口管安装后,应逐一进行检查,必须确保孔口管安装牢靠。
②地质条件很差时可对地层进行预注浆。
b)抢险措施:①当孔口装置脱落时,立即在冻结管上加焊挡环,用夯管锤或钻机将孔口管顶紧。
②利用钻孔孔口管上的预留注浆孔, 间隔式注浆。
以单液浆为主,最后用双液浆封堵。
2.2.7 冷冻施工中冷冻孔温度回升a)预防措施①预配两路供电电源,预留备用冷冻机及相关配件。
②盐水正常循环前应进行管路试压和渗漏检测。
③安装各类计量和检测仪表,并预留备件。
④做好隧道通风,特别是制冷系统区域的通风。
⑤制定和实施检查和监督体制,做好记录和巡查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冻结管的打压工作。
⑥在隧道管片内铺设冷冻板和保温层,确保冻土帷幕不存在薄弱环节。
⑦做好前期各类障碍物和建筑物调查,避免冰冻附近区域存在高热源释放物体。
b)抢险措施①及时启用备用电源和冷冻机,更换各类检测仪表和损坏部件。
②必要时在适当位置补设冻结管。
2.2.8 冷冻施工过程中地面隆起a)预防措施①预先做好地面预加固等措施。
②合理布设应力释放孔,合理控制冰冻范围。
③加强各类施工监测及信息化施工,及时掌握和传递监测信息。
b)抢险措施①根据情况及时补充应力释放孔。
②将积极冰冻调整为维持冰冻,待情况稳定再继续积极冰冻。
2.2.9 冷冻施工结束后地面沉降。
a)预防措施①预先做好地面预加固等措施,加强施工监测和校核工作。
②根据融沉特性,采取正确合理的补压浆措施。
③补充合理的注浆量。
b)抢险措施①增加注浆量,调整注浆深度,并结合监测情况采取地面跟踪注浆等措施。
②对地面或建筑物采取补加固措施。
3 盾构隧道工程3.1 盾构始发与到达突发险情3.1.1 预防措施a)对盾构始发、到达端头加固设计方法、范围与可行性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可实施性和安全性。
b)对围护结构、洞门结构、防水措施、端头加固效果、始发(接受)架和反力架进行严格的检查与复核。
c)控制盾构掘进速度、土压、总推力和刀盘扭矩,加强周边建筑物沉降、相邻管线沉降、地面沉降监测。
d)对始发、接收区域周围重要建(构)筑物的结构型式、基础型式进行调查,并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对始发、接收区域周围重要管线进行悬吊等方式加以保护。
3.1.2 抢险措施a)组织技术人员和相关专家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洞门漏水、漏砂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趋势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取得资料、为现场事故分析提供相关资料。
b)根据现场事故情况,在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相关设计、施工和地面环境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负责人召开简短的技术会议确定采取的应急措施(如临时排水、注水、封堵、注浆等)。
c)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根据应急措施对事故进行救援,并在施工过程中严密关注事故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沟通并根据现场情况对应急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
d)救援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关应急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e)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控,尤其是重要管线和重要地面建(构)筑物,弄清相关产权单位的联系方式,当险情扩大时要立即与产权单位联系。
f )救援过程中要及时与应急救援物资单位联络,保证物资供应渠道畅通。
3.2 隧道进水风险3.2.1 预防措施a)加强对区间盾构隧道周边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的掌握,特别是上水管、污水管(井)的分布、管径、压力、埋深及其相关地层条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污水管(井)大部分存在漏水现象,要特别关注。
b)临近河、湖边采取有效的防水措施。
c )对灾害性天气情况及时、持续了解及其发展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准备措施。
3.2.2 抢险措施a)根据历史最高水位记录,设置必要的防水结构和采取相应的措施。
b)采用水泵进行抽水,保证隧道内进水不至于产生大的安全风险事故。
c)在隧道洞口附近设置沙袋和水泥袋止水措施,防止水从洞口进入隧道内部。
3.3 盾构内进水风险3.3.1 预防措施a)加强对区间盾构隧道周边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环境资料的掌握。
b)盾构施工过程中经常对盾尾铰结和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修补损坏的铰结密封、盾构密封和更换损坏的盾尾密封刷。
c)盾构施工过程中调整好盾构姿态,防止盾构铰结处漏水、漏砂,一旦出现盾构铰结处漏水、漏砂现象,及时启动盾尾铰结紧急密封并进行相关处理;d)严格控制盾构总推力,防止推力过大,顶裂管片引起进水事故。
e)严格控制盾构推进速度,确保推进速度与同步注浆相适应,在水+沙+压力共存的地层推进时,防止管片错台过大导致止水橡胶条密封失效,引起管片间漏水、漏砂。
3.3.2 抢险措施a)组织技术人员迅速查明现场的实际情况(如漏水、漏砂发生的时间、地点、部位、原因、过程、已采取的措施及可能发展趋势导致的后果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取得资料、为现场事故分析提供相关资料。
b)根据现场事故情况,在分析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和相关设计、施工和设备资料的基础上,由技术负责人召开简短的技术会议确定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打开盾尾铰结紧急密封、临时排水、封堵、注浆等)。
c)施工人员根据应急措施对事故进行救援,并在施工过程中紧密关注事故的发展趋势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根据现场情况对应急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d)救援施工时应密切注意周围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关应急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e)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监控,尤其是加强对盾构所处地面重要管线和重要建(构)筑物的监测,弄清相关产权单位的联系方式,当险情扩大时要马上与产权单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