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产品名称测试性工作计划1目的和范围本工作计划规定了XXX产品名称在研制过程中需开展的测试性工作项目,以及实施的计划、方法和管理控制要求,是XXX产品名称研发过程中开展测试性工作的依据,用以确保系测试性达到技术协议的要求。
本工作计划适用于XXX产品名称的方案、工程研制和设计鉴定阶段。
2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计划的引用而成为本计划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计划,然而,鼓励根据本计划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计划。
GJB 1681-2005 装备质量信息管理通用要求GJB2547-1995 装备测试性大纲GJB 2547A-2012 装备测试性工作通用要求GJB/Z 91-1997 维修性设计技术手册《XXX产品技术协议书》3测试性要求3.1测试性定性要求《XXX产品技术协议书》中对产品提出的测试性定性要求为:(略,摘抄技术协议中的相关内容)3.2测试性定量要求《XXX产品技术协议书》中规定的测试性定量指标为:(略,摘抄技术协议中的相关内容)4测试性工作项目4.1目的选择和确定需在研制过程中开展的测试性工作项目,确保产品达到规定的测试性要求,提高维修中的检测隔离速度,减少对维修人员和其它资源的需求、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4.2测试性工作项目依据GJB 2547A和订购方的有关要求,确定本产品测试性工作项目如表1所示:表1测试性工作项目5实施要求及方法5.1确定诊断方案和测试性要求(工作项目101)5.1.1目的协调并确定XXX产品名称诊断方案和测试性定量和定性要求。
5.1.2内容及要求提出满足诊断需求,并在每个维修级别提供满足要求的故障诊断能力的备选装备诊断方案,通过分析和权衡评价备选装备诊断方案,选择优化的装备诊断方案。
在FMECA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测试性数据需求,包括BIT采集数据、采样频率、数据值范围、诊断算法等具体要求。
5.2制定测试性工作计划(工作项目202)5.2.1目的明确并合理安排测试性工作项目,确保产品达到技术协议规定的测试性要求。
5.2.2内容及要求依据技术协议中的相关要求,并参考GJB 2547A制定产品的测试性工作计划,主要内容包括:a)产品的测试性要求和测试性工作项目;b)各项测试性工作项目的实施细则,包括目的、内容、范围、实施程序、完成结果形式和对完成结果检查评价的方式。
c)建立负责测试性工作管理和实施的机构及职责;d)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监督和控制工作安排;e)对测试性评审工作的安排;f)对测试性评价工作的安排;g)关键问题及其对实现测试性要求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和途径。
5.3对承制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监督和控制(工作项目203)5.3.1目的公司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测试性工作进行监督和控制,以确保转承制方和供应方有效完成测试性工作项目,交付的产品符合规定的测试性要求。
5.3.2内容及要求公司应明确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测试性要求,并与XXX产品名称的测试性要求协调一致;公司应明确对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测试性工作要求和监督控制方式;相应的测试性要求应纳入到有关合同,主要包括:a)测试性定量和定性要求及验证方法;b)对转承制方测试性工作实施监督和检查的安排;c)对转承制方执行测试性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的要求;d)参加转承制方产品设计评审、测试性评价的有关事项;e)对转承制方提供产品规范、图样、测试性数据资料和其他技术文件的要求。
5.4测试性评审(工作项目204)5.4.1目的按计划进行测试性要求和测试性工作评审,确保测试性要求和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测试性工作进度。
5.4.2内容及要求依据计划,应适时邀请订购方参加本产品的测试性评审;并参加转承制方和供应方的测试性评审。
测试性评审应包括测试性工作的所有有关方面,包括测试性要求与测试性工作项目要求;测试性工作计划内容及实时状况结果;测试性项目输出文件;测试性进度等。
5.5测试性数据收集、分析与管理(工作项目205)5.5.1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研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与测试性有关的数据,为测试性设计分析、评价和改进提供信息。
5.5.2内容及要求确定测试性数据收集要求,数据包括对有关工作异常情况、原始诊断指示和维修活动的说明;在研制过程中的测试性数据收集,应与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分析数据收集过程相结合;测试性数据的分析过程包括缺陷报告、原因分析、纠正措施的确定和验证,以及反馈到设计、生产中的过程。
测试性数据的收集与管理应按照GJB 1681的规定实施统一管理。
5.6测试性预计(工作项目303)5.6.1目的根据测试性设计资料估计产品的测试性水平是否能满足规定的测试性定量要求。
5.6.2内容及要求对规定的产品和组成部分进行测试性预计,测试性预计的结果应满足测试性的定量要求。
测试性预计采用工程预计法(也可参考GJB2547-95附录B3.6.3中的其他方法),利用可靠性工作项目FMEA(或FMECA)中的故障模式作为故障总体,采用故障率加权预计整个系统的BIT故障率检测水平和隔离率水平。
如结果表明产品未能达到技术协议要求,应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并对产品的测试性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直到测试性满足要求。
测试性预计的结果必须满足技术协议中关于测试率和隔离率的定量要求。
5.7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测试性信息(工作项目304)5.7.1目的在FMECA的基础上,收集和分析相应的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为产品的测试性设计、分析及试验与评价提供相关信息。
5.7.2内容及要求在不同阶段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获取产品的故障模式、影响、各种故障检测和隔离方法等方面的测试性信息;该项工作与可靠性中的FMECA相结合开展,重点对BIT、自动测试和人工测试等方法开展详细分析。
5.8制定测试性准则(工作项目305)5.8.1目的将测试性要求及使用和保障约束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测试性设计准则,以指导和检查产品设计。
5.8.2内容及要求制定测试性准则并形成文件,并随着研制阶段的进展及时改进和完善;测试性准则应包括通用性设计准则,必要时还要制定针对产品各组成部分的专用测试性设计准则;测试性准则应经过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查;制定过程中,参考GJB/Z 91、GJB 2547A等文件。
5.9固有测试性设计与分析(工作项目306)5.9.1目的从设计早期阶段开始,将固有测试性设计到产品中,并对设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5.9.2内容及要求把测试性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组成部分,体现在产品初步设计方案中;确定系统备选方案对固有诊断能力的影响,提出诊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贯彻和完善测试性设计准则,并利用固有测试性评价方法进行设计准则的符合性检查;设计过程中应不断修改和完善产品测试性,直到固有测试性水平满足规定的要求值;测试性设计准则符合性检查方法参考GJB2547A附录B。
固有测试性预计的结果必须满足GJB2547-1995中所规定的85%-95%范围内。
5.10诊断设计(工作项目307)5.10.1目的进行嵌入式诊断设计和外部测试设计,以满足规定的产品测试性指标要求。
5.10.2内容及要求细化和落实工作项目306的设计内容,并采用相关建模分析等方法确定各层次产品的诊断策略和诊断算法。
进行BIT、性能监测、中央测试系统、测试信息传输等的设计,将嵌入式诊断能力综合每个产品的详细设计中去。
确定嵌入式诊断信息的存储、显示和输出方式。
对需要外部诊断的产品进行测试点的详细设计和电气及物理接口的设计,并保证UUT与目标ATE的兼容性。
设计外部测试和诊断流程。
采取措施保证所有维修级别的测试兼容性。
应不断对诊断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直到满足规定的要求。
5.11测试性分析评价(工作项目403)5.11.1目的通过综合利用产品的各种有关信息,分析评价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测试性要求。
5.11.2内容及要求对未进行测试性验证试验的产品,采用分析评价方法评价产品的测试性;充分利用产品及其组成部分在研制各阶段的测试性数据,评价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测试性要求;形成测试性分析结果的文件,如测试性分析报告。
6测试性设计准则6.1固有测试性设计a)划分:系统内部组成的划分设计中,应保证每个SRU可独立进行测试,测试时可达性好,测试设备易于连接,易于进行故障检测和故障隔离。
具体要求如下:1.产品内部每个可更换单元应包含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功能,确保在通过更换模块修复故障时不影响或导致其他功能发生故障;2.设计中尽量避免反馈环与可更换单元的交叉,提高产品测试中的故障隔离率。
个别情况下,若反馈环必须与可更换单元交叉时,应设计开环测试手段;3.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高压、射频等不同类型的电路应划分在不同的可更换单元内;4.每个可更换单元,应设计有独立的供电,便于进行故障隔离。
b)测试控制设计:1.应提供专用的测试输入信号、数据通路和电路,使BIT能够控制内部元器件的工作,来检测和隔离内部故障;2.复杂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应安装在插座上,以满足逻辑测试的需要;3.大的反馈回路、长的逻辑通道测试时,应能够在I/O连接器处断开或通过外部控制的逻辑信号断开。
c)测试通路:1.应提供测试点、数据通路和电路,使BIT(和ATE)能够观测被测单元内部故障的特征,用于故障检测和隔离;2.使用空的I/O管脚提供到内部节点的通道;3.使用奇偶发生器取得数字印制电路板的高可观测性,而不过分依赖电路板边缘连接器管脚作为测试点;4.选择易于接近内部节点的测试点,做到准确地确定重要的内部节点数据。
5.所使用的故障指示和显示器应使好的测试应统一指示方式;7.对关键的故障指示和显示器,应提供可选择的测试方法,如“按钮测试”,以有限验证其工作;8.避免采用余度电路。
d)元器件选择和直接设计:1.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具有好的测试性的元件和装配好的模块以及内部结构和故障模式已充分描述的集成电路;2.尽量采用使用标准件的结构化简单设计。
e)兼容性:1.为减少专用接口装置,UUT(被测单元)在电气上和机械上应与ATE(自动检测设备)兼容;2.从以下方面考察兼容性设计。
所有级别可更换单元的功能是否都模块化;可更换单元是否能被测试且不需其他可更换单元的激励和对其他可更换单元的模拟;在利用外部测试设备时,是否要对被测单元进行调整;被测单元进行测试时是否需要特殊的环境,如真空、恒温箱、屏蔽室等;为进行无模糊的故障隔离和监控余度电路、BIT电路,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测试点;是否确定了测试点的阻抗和电压值;是否确定了驱动被测单元所需的电流和电压,以及为消耗被测单元输出功率所需的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