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2012—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世界环境”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考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A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B项错误;70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江苏高考·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除矛盾,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2.(2018.4·浙江高考·14)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略表),它反映了()①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②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③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④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考点】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表中数据反映出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都呈上升趋势,故①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银行的作用,故②错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彰显活力,故③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2017年题组1.(2017·上海高考·18)1971年,“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成为中美关系史上的佳话,紧接着发生的重大外交事件是()A.日内瓦会议召开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上海公报》发表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考点】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上海公报》发表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故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C2016年题组1.(2016·上海高考·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A.中美关系正常化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中日建交答案A2015年题组1.(2015·安徽高考·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

”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考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海南高考·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解析】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 项正确。

【答案】D2014年题组1.(2014·福建高考·17)图8为1972—1978年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

它表明() A.中美贸易随着两国关系发展变化出现过波折B.中美关系正常化导致双边贸易始终保持增长C.文革结束以后中美贸易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D.中国重返联合国消除了中美贸易的持续波动【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解析】从中美进出口总额示意图可以看出,中美贸易1972—1978年出现波折,这与两国关易并没有始终保持增长,而是有波折,故B项错误;中美贸易在1972年~1974年属于发展阶段,文革结束以后是在1976年后,虽然也是出于发展阶段,但不是“随即进入了发展阶段”,故C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与材料显示时间“1972—1978年”信息不符合,故D项错误。

【答案】A2013年题组1.(2013·安徽高考·18)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结合材料有分歧还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排除B;中美两国不是战略同盟,排除D。

【答案】C2.(2013·江苏高考·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考点】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A表述与题干材料信息明显不符;B发生在50年代;C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表现,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D2012年题组1.(2012·北京高考卷·19)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

其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①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②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④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新中国50年代初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70年代在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故只有①正确。

【答案】A2.(2012·天津高考·5)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②尼克松总统访华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④邓小平访问美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努力的结果;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1978年签署建交公报,再次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79年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扫除台湾问题障碍取得突破性进展。

1979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第一次访问美国,此时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已经达成共识。

【答案】C二、非选择题1.(2019.4·浙江高考·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

现在我们改变了这个战略”。

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非重建中苏同盟。

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使中国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

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4卷)(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要表现。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

(5分)【考点】(2)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解析】(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