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可以这样学(/blog/user1/8551/index.shtml)桂清扬发表于 2009-10-6 6:08:00 阅读全文(39)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编辑abyss →万丈深渊(我必死)English →英语(阴沟流水)gangster →土匪(干死他)husband →丈夫(黑漆板凳)pest →害虫(拍死它)ponderous →沉重的(胖的要死)tycoon →大款(太酷)以上是英语学习的“经典”回放。
虽然如今的学生不会这样学英语了,但社会上推出的英语学习法层出不穷,也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什么功能学习法、意念学习法、双向学习法、思维学习法、表演学习法、雕刻学习法、疯狂学习法等等等等,恨不得人们彻底忘掉母语连睡觉也全用英语说梦话,甚至汉语词典都难以表达英语学习热的万种风情。
英语到底应该怎么学呢?事实上,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的人都会遇到此问题。
我这里谈三点:1、东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学习的习惯和行为模式不同,效果也不同;2、学无定法,何况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寻找适应自己、又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的方法和途径;3、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语言,更要学文化。
以全球文化为主流风格,以地方文化为基本视角,实现跨文化语境下的“全球地方化”。
我们常常被这些问题困扰:为什么中国人的英语很难学得地道?为什么中国人学了英语到国外还有较长一段适应期?一、两种模式,两种结果1、关于“规定式”和“描写式”语法学家们在阐述语法规律时往往采取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所谓主观的态度,就是有些语法学家依据一种语体(特别是书面语)的语法主观地规定一些语法规则,以此为标准去评论语法,凡是符合标准的,便认为是“好语法”,凡是违反规定的便是“坏语法”。
这种语法体系叫做“规定式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与规定式语法持相反态度的是描写式语法(Descriptive Grammar)。
这一派语法学家不带个人成见去阐述语法规律,而是客观、如实地反映语法规律在不同语体和不同语境中的表现。
描写语法不谈论什么“好语法”、“坏语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是如何恰当地使用语法。
语法规律在不同语体和不同语境中的表现是不同的,在一种语体或语境中的“好语法”,如果搬到其他语体或语境中便不一定“好”,相反也是一样。
所以规定式语法把某一种结构形式视为“唯一正确”的形式是很不科学的。
举例说明:规定式语法必须说It is I(是我),因为按照传统语法的规则,作表语的只能是主格。
但按照描写式语法的原则,既然人们都说It is me(是我),就必须如实地按照语言事实进行描写。
最有趣的是,“Long time no see.”这句典型的Chinglish已被收入多种英语字典。
事实上,中国学生基本上是在“规定式”模型中锻造出来的,无论是学语法,还是学语音、学写作、学快速阅读等,都是先接触一系列的规则和技巧,辅之以大量的model供模仿,以及老师无休止的纠错。
如果用“准确性”(accuracy)、“流利性”(fluency)、“得体性”(appropriacy)三个指标衡量,我们的英语学习者往往是“准确”有余,“流利”不足,“得体”有限。
而西方人学外语是倾向于“描写式”的,认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只要自己说的对方能听懂,对方说的自己能听懂就足够了,结果往往是“流利”有余,“准确”不足。
2、源自两种不同的纠错观“规定式”信奉者主张严防错误,有错必改,这种观点在我国较为流行。
主要理由是,学习外语一开始就应掌握正确的标准语音的外语,错了应立即改正,以免形成动力定型。
教师常常用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对比分析法预测语法的解释和分析,认为错误是由母语与外语的不同、负迁移的干扰引起的,主张归纳两种语言的不同结构和用法特点,加强操练,有错必纠,消灭错误于萌芽状态,以形成正确的自动化习惯。
但“描写式”提倡者持相反的观点。
它们允许学生犯错误,认为学生犯错误是自然现象。
像He touched my shoulder这句话,在以“描写式”为特征的课堂上,老师是不会跳出来纠错的,但中国英语老师十有八九会立即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He touched me on the shoulder.当代语言学家指出,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中继语(inter-language)阶段。
所谓中继语是受母语影响的一种不成熟的外语,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语规律所作的错误归纳和类推而产生的一种语言。
专家认为,在这个阶段中产生语言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经过日后的不断模仿、假设、摸索、分析、类比等实践,逐步掌握了外语体系,错误就会逐步自然消失,语言日臻完善。
经常改错会不断打断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鼓励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操练和交际活动,并在言语练习和交流活动中不断完善语言,不能苛求并频繁纠正语言错误。
优秀的外语教师应善于分析错误性质,进行分类,分析产生的原因,哪些错误需要改正,哪些错误可以不改,如果要改,什么时候改,怎样改,由谁改。
如果这些问题能妥善解决,就能做到恰当地纠正错误,获取学习外语的有效反馈。
3、两种模式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除了在“精确性”,“流利性”,“得体性”方面表现出差异外,中国学生还存在以下通病:不善于思考,更不会批判性思维;不善于讨论,更不会分享情与智;不善于交际,更不会跨文化交际。
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高等教育围绕市场转。
我们培养的是“侏儒”,无大师级人才。
总理的话震耳发聩!中国在整个社会体制(包括教育体制)都是带有“自上而下”或“规定式”特征的,上面发号施令,下面照办。
在学校里,老师教什么,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背什么。
在课堂上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知识的吸收者和重复者,而不是知识的构建者和传播者。
从古代的私塾、科举制度到现代学校和考试评价,难脱窠臼。
我先后跑过多个国家,发现我们的留学生很难适应西方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在英语国家的课堂里,教师很少做lecture,也很少系统地介绍知识点或什么理论,而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做presentation和group discussion。
而看书、做作业都是学生课前课后的事情。
但我们的留学生常常埋怨:外国老师不好好教书,玩忽职守,太不严谨了!我们从大洋彼岸千辛万苦过来,就接受这样的垃圾教育!其实,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生在国内被“灌输”惯了,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一下适应不了国外的自主性教学模式。
除了“自上而下”的“规定式”模式作祟以外,学生的不适应还和我们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关。
在中国,我们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的,没有英语国家的那种语言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在正式的课堂里有系统地学习英语。
而在太正式的语言环境里是很难学到自然地道的语言的。
就像老外学汉语,如果不接触中国人,也学不到地道的汉语一样。
我们在英语课堂上学习的是一些规则,一些习惯用法(usages)。
换句话说,老师或教材只教我们应该英语的知识,只教我们英语应该怎么说,但英语国家的人到底是不是这样用(use)的呢?就不一定了。
比如,在英国,在非正式场合,人们较少用Thank you,而多说Cheers。
此外,汉语里的一个“不用谢”,英语的表达法就很多了。
可用You are welcome. / No problem. / That’s OK./(It’s)my pleasure. 而That’s all right/ Not at all(现罕用)。
人们用得较多的是Enjoy./ Cheers.(注意:“谢谢”,“不用谢”,“再见”都可用Cheers表示。
)/ No worry./ Sure等。
记得我第一次去诺丁汉的一家Hipermarket,女售货员并没有用我“熟悉”的招呼语“What can I do for you?”或“Can I help you?”,而是说:Are you all right, darling? 我当时懵了。
后来注意到,她对其他顾客也是这么说的!之后,在伦敦、布莱顿、伯明翰、萨里等城市也听到这类用法。
看来,语言变化太快,而且有向“简洁”、“平实”、“随意”、“亲切”发展的趋势。
综上所述,中国人在“规定式”的极其正式的环境下学外语,绝对是一件苦差使!二、学无定法,有效学习1、两种教育模式的恰当使用有朋友说,印度人及东南亚人发音都很难听,但和美国人交流完全没有障碍,尤其是印度人在美国硅谷软件工程师中占半壁江山。
而我们中国人却一味地要发音漂亮好听,却不会交流。
本末倒置!因此,发音只要流畅地道就行了。
我认为,这位朋友未免走了极端,从“规定式”走向了纯粹的“描写式”了!“准确性”本来是中国英语的一个优势,更是外语课堂教学要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中学常规英语教育而言,更是超过“流利性”和“得体性”的第一要素。
我国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的国度,缺乏自然的、非正式的语言环境,所以,我们是在系统地“学习”一门外语。
鉴于此,在中国外语课堂上必须讲“规则”,必须强调“准确性”。
当然,要注意“规定式”和“描写式”的平衡,最终实现“准确性”,“流利性”和“得体性”并重。
2、强化“合作式学习”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
合作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group)或团队(team)为单位组成学习集体,相互帮助,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最后以小组总体及各成员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高效的英语学习模式应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体验、经验、价值取向和实际的知识水平去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
合作式学习模式恰恰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指导性。
此外,合作式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重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和团体合作的互助互补性,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开发与培养。
令人遗憾的是,小组活动是中国学生的弱项。
我曾经让我的学生撰写有关中国外语课堂难以实施小组讨论的原因的毕业论文,发现有交流方面的问题、组织监控方面的问题,更有思维习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呼吁:①纠正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语言操练过少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②扭转学生被动听课,缺乏积极主动思维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③打破学生课内外独立学习的局限性,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合作意识;④突破学生课内学习的时空局限性,通过课外合作式学习拓展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