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_伤寒论_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阳明病多为实热证,但有一系列虚寒证,未系统学习者往往对此认识不清。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进行温习,归纳、分析阳明病相关条文,探寻阳明病虚寒证的证治规律,从而明确了阳明病:一不单纯是实热证,也有虚寒证;二阳明虚寒证不能等同于太阴病。

1阳明虚寒证证治特点
阳明病篇一共有84条条文,而论述有关虚寒
证的条文就有9条。

作为阳明病的提纲———“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反映出阳明病多热证、实证的病变特征,但篇中也有“胃中虚冷”这样体现了阳明病虚证、寒证的病机特性。

因此,从整个阳明病篇中先论虚寒、后谈实热的写作特点来看,也正突显出张仲景注重温阳的学术思想。

1.1阳明中寒证:如190条“阳明病,若能食,名
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運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头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将能食、不能食来定阳明中风、中寒证,关键看胃中阳气的盛衰,若胃阳虚衰,不能腐熟水谷,则为阳明中寒证。

阳虚不能蒸化津液达于全身作汗,仅能输达脾胃所主之四肢,而见手足運然汗出。

阳虚不能泌别水谷,则可见大便初头硬后溏之欲作固瘕。

相反,胃阳盛则能消谷化食而能食。

1.2阳明虚寒挟饮上犯证:如197条“阳明病,反
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燥热炽盛本见多汗,反无汗则非湿即虚所致,现今小便利,可知本证非为湿郁,而属于阳明虚寒,水饮内生,寒饮上犯,使胃气上逆则作呕;若令肺气不降则咳;上蒙清阳则头痛;胃气虚寒不能温养四
肢,则手足厥冷。

为此,治法当以温胃散寒,化饮降浊。

方以吴茱萸汤加减。

1.3阳明虚寒谷疸证:195条“阳明病,脉迟,食难
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

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脉迟”道出了中阳不足之关键,一方面阳虚不化水谷,故见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另一方面中阳不足,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停留,常出现小便难,甚则可见欲作谷疸。

1.4阳明久虚证: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
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本条因胃阳久虚不能使津液向外蒸发而作汗,故见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1.5阳明虚寒下利证: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
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证为胃阳素虚,寒邪直入胃家,水谷不化,清浊不分而致。

其主要表现为表里同病,以里证较急较重,故当先以治里,而急用四逆汤。

1.6阳明虚寒哕证:194条“阳明病,不能食,攻其
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226条“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胃中虚冷见于不能食者,多属阳虚不易消谷运水,严重者甚至连饮水都有可能因水阻气逆而致哕,因此,就更无法承受因“攻其热”加重“胃中虚冷”的程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即终将“必哕”。

1.7阳明虚寒呕吐证: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
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阳明呕吐有寒热不同:以方测证,本条用吴茱萸汤治疗的“食谷欲呕”证当属寒呕,为胃气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若勉强进食,必因寒浊阻滞,不能受纳,胃气上逆而致呕吐。

故其治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若为上焦有热,扰于胸膈胃脘所见的阳明热呕证,再
《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治规律探析
章浩军,范文东,郭永健
(龙岩市中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关键词:伤寒论;阳明病;虚寒证;证治规律中图分类号:R2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27(2008)05-0055-02
收稿日期:2008-07-20
作者简介:章浩军(1962—),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脾胃、肝胆、肾结石疾病的临床研究。

Journal of Fujian University of TCM October 2008,18(5)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月第18卷第5期55
用吴茱萸汤则可“得汤反剧”。

2阳明病症状虚实寒热鉴别
2.1不能食可见寒热:“不能食”这一症状在阳明病篇中多次出现,其可用于辨别证之寒热。

如190、191、194、226条之“不能食”其病机均为“胃中冷”,治之均不能“攻”,否则“攻其热必哕”,胃中虚冷较重者,甚至还“饮水则哕”。

而在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

”是将“能食”与“不能食”用来判断阳明腑实证的程度,“不能食”为燥屎已成,可用大承气汤攻下;而“能食”则为燥屎不甚、但硬耳,不能攻下。

可见,阳明病的“不能食”有寒热之不同,尤其要细加区分。

2.2脉迟分虚实:195条“脉迟”是为中阳不足,寒湿内阻所致,故其脉迟必兼无力。

而在208条“阳明病,脉迟,……大承气汤主之。

”其脉迟是因阳明气机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脉道不利而致,脉必兼有力。

故阳明病出现脉迟有虚实不同,关键看脉象是否有力。

2.3手足運然汗出别寒热:191、192条“手足運然汗出”、“運然汗出”是“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中虚寒盛,水湿不得下泄而外溢于四肢,属虚证、寒证。

而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運然微汗出也。

”、208条“……手足運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手足運然汗出是里热熏蒸,迫津外泄所致,属热证、实证。

对此,阳明病若见“手足運然汗出”这一症状时应当注意区分寒热之不同。

2.4腹满有虚实:255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腹满当为实证。

195条“……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而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也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温药。

”此二条腹满分属虚证、寒证,均非下法所宜。

腹满是阳明病常见症状之一,可从腹诊加以鉴别虚实。

腹部按之腹满不减,或减不足言为实;若喜按之多属虚证、寒证。

以上从不能食、脉迟、手足運然汗出、腹满等阳明病常见症状来分辨寒热虚实,足见张仲景还有将阳明虚寒证用来鉴别阳明实热证的更深一层含义。

3阳明虚寒证不能统属于太阴病
3.1病机病位不同:阳明虚寒证病机主要为“胃中虚冷”,不同于太阴病之“脾阳虚”。

阳明病位在胃肠,生理上胃司纳,主降,喜润恶燥,故“胃宜降则和”。

病理方面多以“胃气上逆”为主。

太阴病位在脾,脾司运,主升,喜燥恶湿,故“脾宜升则健”,病机多为“脾虚气陷”。

故阳明虚寒证与太阴病,二者在病机病位上有本质的区别。

3.2病变性质、转归有别:临床上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常易让人误认为阳明就是实证的代名词。

太阴多为虚证,将阳明虚寒证多归属于太阴病。

其实“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仅是言病变的转归。

一方面,生理上阳明胃与太阴脾以膜相连,同居中焦,当发生病变时常相互影响,如胃寒及脾,则可见于阳明虚寒证向太阴病转属;而脾阳来复,亦可见太阴病外出阳明。

另一方面,从人体体质不同来看,素体阳热偏盛之人,容易从燥从火化,而多转入阳明;而素体阳气不足者,则易生寒生湿,转为太阴病。

在病变性质上,由于阳明病、太阴病二者在病机、病位、症状、治法、方药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不能将实证全部归属于阳明,虚证归属于太阴。

因此,若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一学说理解为可以把阳明虚寒证统属到太阴病是不确切的,违背了六经辨证各经均有寒热虚实的原则。

总之,三阳证多热证、实证,三阴证多寒证、虚证,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之“常”;而确立了阳明虚寒证,正是体现了六经辨证之“变”。

它的确立,可使《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更加完整地涵盖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的辨证内容。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第18卷5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