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ppt
来自《点拨》
《己亥杂诗(其五)》: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 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 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 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 组诗《己亥杂诗》。
律诗和古体诗
来自《点拨》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 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一般情况下,一首律诗共八句,每两 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或起联),第 二联(第3、4句)称“颔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 四联(第7、8句)称“尾联”(或结联)。律诗的容量比绝句增加了 很多,所以可写更多的事或景,可抒发更多更细致的情感。
望岳
原文: 岱(dài)宗18夫19如何?齐鲁青未了20。 造化21钟22神秀,阴阳23割24昏晓25。 荡胸生曾云,决26眦(zì)27入归鸟。 会当28凌29绝顶,一30览31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 延不断。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 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 低矮渺小。
注释: 18.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 所以又称为岱宗。19.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 气的作用。20.未了:未尽,没完。21.造化:天地, 大自然。22.钟:集中,聚集。23.阴阳:山的北面 是阴,山的南面是阳。24.割:剖分,划分。25.昏 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这 里是明亮的意思。26.决:裂开。27.眦:眼眶。28. 会当:定要。29.凌:登。30.一:全。31.览:看。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 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 人口的诗篇。
20 古代诗歌五首
诗 歌
1.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3. 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来自《点拨》
《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 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 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 臆,寄托,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 人。一生力主北伐,忧怀国事。代表作品有《示儿》《诉 衷情》等。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答案】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 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 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 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 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的精神。
部分来自《点拨》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 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 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 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 形象。
部分来自《点拨》
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 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游山西村》
部分来自《点拨》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答案】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 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 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 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 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部分来自《点拨》
2. 尾联的写法有什么新意? 【答案】写出了诗人和故人相约再来。本该以 分别作结,却相约九月九日重阳节再来赏菊花、 再来喝酒,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深意厚, 使人读后余味无穷。
《己亥杂诗(其五)》 赏析《己亥杂诗》的后两句。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
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
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
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
中有景,情景交融。
部分来自《点拨》
1.【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游山西村》一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 理? 【答案】诗人写此诗时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 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诗人在诗中通 过描写山西村的山水风光,暗示深刻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 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来自《点拨》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 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 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 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 台歌》等诗篇。
来自《点拨》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 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 ”,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 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 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 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 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 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以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最为常见。
一 读一读字音
chuàng 怆然
tún 足鸡豚
tì dài 涕 岱宗
部分来自《点拨》
là 腊酒
二 写一写字形
决zì( 眦 )
部分来自《点拨》
部分来自《点拨》
3.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答案】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 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 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 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 新奇和亲切。
部分来自《点拨》
4.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的喜爱和恋恋不舍。 这是全诗的总结,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游兴十 足,游意不尽!一个热爱山村秀美景色,与村 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言虽尽 而意无穷。
原文: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⑥,闻说⑦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⑧身在最高层。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 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 见到日出的奇景。 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 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注释: ⑥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 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⑦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⑧自缘:因为。
来自《点拨》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 唐诗革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 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大。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 登幽州台歌》。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4.《己亥杂诗》以喻明志的诗句是哪一句? 【答案】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分来自《点拨》
《登幽州台歌》 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望岳》 1. “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
【答案】泰山的绵延、高大。
部分来自《点拨》
【答案】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 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 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 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阅读方法解密
部分来自《点拨》
把握作者情感五法: ①了解写作背景,如乱世中往往表达忧国忧民、思念
家乡的情感;②注意审题,透过题目来把握诗歌有关情感 的信息;③抓诗眼、抓主旨句,抓体现作者态度、情感的 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④把握诗歌意象,如“柳”有留 恋、惜别之意;⑤注意情景关系。答题思路:通读全诗, 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把握情 感。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本 题就是通过抓主旨句来分析作者情感的。
己亥①杂诗(其五) 原文:浩荡②离愁白日斜,吟鞭③东指即天涯④。落红⑤ 不是
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注释:
①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②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 边无际的样子。③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④天涯:天边, 形容很远的地方。⑤落红:落花。
部分来自《典中点》
1. 《登幽州台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 怀才不遇、苦闷悲愁。
2、《望岳》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 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雄心壮志。
部分来自《典中点》
3.《游山西村》表达了诗人怎样感情? 【答案】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部分来自《典中点》
部分来自《典中点》
游山西村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①浑,丰年留客足鸡豚②。山重水复疑无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 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③夜叩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 (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 好像没了路,【对偶】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 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 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 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来自《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