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一、全球化研究的三个层面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全球化研究基本上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也可以说,这个世界范围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层面,也就是第一个发展阶段,说的是经济全球化。
这是人们最初谈论的范围。
70 年代中期新科技产业革命的兴起,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前提条件,而80 年代初里根主义和撒切尔主义的经济政策———私有化、自由化、放松控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推广,为全球化进一步提供了政策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开始奉行开放政策,特别是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以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开始全速进行,用加拿大左派埃伦·米克辛斯·伍德教授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第一次接近成为一种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已成为真正的全球现象”。
①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也就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
西方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转移到距离原料和市场最近、劳动力最便宜的发展中国家,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东方廉价劳动力成本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
( 2)贸易全球化,首先是世界商品贸易数量急剧增长,从1965 年到1999 年,全球贸易总量以美元计算增长了30倍; 其次是世界贸易市场的结构转换,不仅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生变化,而且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相应变化。
在北美、西欧和日本这个三角地区的贸易市场不断整合的同时,世界贸易的中心逐步从西方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世界转移。
( 3)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不仅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等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整合为一个整体,而且各种不同种类的金融交易也逐渐打破壁垒,相互融合,形成24 小时不间断的全球一元化金融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活动主体是跨国公司,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也是主要获利者。
今天在世界范围内,200 家最大型的公司———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壳牌公司、索尼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埃克森石油公司、西门子公司、三菱公司和微软公司等巨人公司———事实上统治了整个世界经济。
它们的利润在1983 年至1997 年间增长了224%,大大超过了同期世界经济增长144%的比例。
它们的营业额超过了世界190 个国家中180 个国家全部国民生产产值的总和。
这200 家巨型公司的销售额相当于全球国民生产产值总和的25%。
②全球化研究的第二个层面,就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著作,把全球化与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联系起来,从而使全球化研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根据美国新左派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资本主义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是一个世界体系,由中心区、半中心区、边缘区组成的世界体系。
中心区利用边缘区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
边缘区除了向中心区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外,还提供销售市场。
半边缘区介于两者之间: 对中心区部分地充当边缘区的角色,对边缘区部分地充当中心区角色。
③这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它的发展动力就是资本最大限度追求利润、无限扩张的欲望。
这样一来,经济全球化的开端就被提前到16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和现在的沃勒斯坦都承认,资本主义是从16 世纪开始的。
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以后人们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它是曲折迂回的,在历史上多次被打断,又多次从头开始。
至少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全球化,后来,它被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所打断。
目前进行的全球化不过是历史上那个被打断的经济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开始,它在未来肯定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直线发展的。
全球化研究的第三个层面,也就是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把全球化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这里涉及到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方面。
就历史而言,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都在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一个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过程。
如果承认人类最早的祖先起源于非洲的话,那么非洲古猿人如何使自己的后代子孙遍布全球,就是一个全球化的命题。
布罗代尔认为,小麦和水稻都起源于中亚干旱山谷,后来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也是一个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椅子是公元2 世纪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当时被称作“胡床”。
夸大一点说,就连桌椅板凳也有一个全球化的历史。
这样一来,全球化就几乎无处不在了。
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传播到整个世界,这都涉及到全球化历史。
讲到现实,在这个层面,全球化与人类这个命题涉及危及人类生存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就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利希·贝克说的“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认为这种风险“第一是生态危机,第二是全球金融危机,第三是跨国恐怖主义网络的恐怖危险”④。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研究正面临一系列十分艰难的重大课题,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严峻时刻: 全球气候问题引发的生态环境危机, 石油、粮食、水以及一系列人类生活资源的供给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波动和潜在危机,恐怖主义和民族(或种族)分裂主义的猖獗,再加上核武器的威胁,这一系列问题都已经全球化了,成为全球性问题、全球性危机。
进入21 世纪,掌握高度发达技术的人类面对生存环境和资源供给的恶化,却找不出摆脱危机的办法。
而这一系列问题和危机大多起源于人类自身的经济活动。
谈到未来,就是指人类社会将在什么理论基础上实现全球一体化。
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 包括民主社会主义都是要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实现人类社会的全球整合。
各种不同宗教,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者都坚持要在本教派教义基础上实现世界大同。
这种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治斗争和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它们是长期的,而且随着经济形势、社会形势的起伏波动而时缓时急。
就以上三个层面来说,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这个命题主要涉及前两个层面,首先涉及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经济全球化与30年代大危机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至少发生过三次经济全球化,这三次经济全球化与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即科技产业革命有着直接关联。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引发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作了经典的描述: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指出了全球化与“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危机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和剧烈,就是因为随着产品总量的增加,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日益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新市场日益减少了。
”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克服危机的手段是: “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
”马克思强调这种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总是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循环。
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
”他认为这种危机的本质在于,“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使利润率的下降成为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在某一点上和劳动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发生最强烈的对抗,因而必须不断地通过危机来克服”。
换句话说,经济全球化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世界范围,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
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利润率的下降,这种利润率下降一旦发展到资本无法容忍的地步,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历史的发展完全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判断和预见。
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描述的是资本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第一次全球化,那么,19 世纪80 年代以后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第二次经济全球化19 世纪80 年代西欧资本主义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萧条,这次危机以后是一个较长的经济繁荣阶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前的30 年内, 也是一次经济全球化全速发展的时期。
当时也是科技产业革命,特别是通讯交往技术革命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得人类在世界范围的交往,包括国际经济交往变得更加容易。
铁路网络不断扩大,人们设计的贸易商船越来越大,由电报和电话形成的世界市场网络化推动了经济增长。
1880 年世界范围内只有37万公里长的铁路线,1912 年增加到100多万公里。
与此同时,世界贸易商船队的吨位增长了一倍多。
在17 年内海底通讯电缆的容量增加了70%。
在1913年,伦敦交易所的经纪人如果要向与纽约的交易伙伴交换行情与委托, 等待的接线时间不到一分钟。
这也就是说,实现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前提条件已经具备,而经济政策方面的前提条件则是传统自由主义、现在被称作老自由主义或者曼彻斯特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在当时已经大行其道。
自从19世纪30 年代英国废除谷物法以后,历届英国政府始终把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作为发展兴国的国策,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进行一种制度转型,从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生动概括了这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区在西欧,英国是中心区霸权国家,它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老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经济信条,曼彻斯特资本主义模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样板。
“当时英国就像今天的美国一样,决定着商业与金融规则,英镑成为全球认可的货币,伦敦城市中心地区的银行管理着富饶欧洲的大部分财富。
他们向新兴地区的矿山、铁路或者公共运河系统投入成千上万笔完整的资金。
就今天的风险资本基金一样,它既产生了惊人成就,也制造了大量投机破产事件。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19 年出版的《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中生动地回顾了这段历史,他写道: “那曾经是人类经济进步史上多么惊人的一幕”,“当时的伦敦人可以在床上一边喝着早茶,一边通过电话订购世界各地的各种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他也可以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己家门口; 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的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核心的冒险事业中……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而不需要护照或填写各种表格,他可以派自己的仆人到附近的银行大厦,取出似乎非常方便的贵金属,然后可以在世界各个地方通行无阻。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1987 年出版的《帝国的年代》一书中也具体描述了这段历史发展进程: 19 世纪晚期,英国“在眨眼之间便将正式或实际上属于英国君主的面积扩大到地表的四分之一(英国制的地图骄傲地将这四分之一染成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