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重要规律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重要规律

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重要规律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初中物理-----常用物理量、单位、单位换算、重要常数、重要规律ⅰ、物理量ⅱ、单位换算一、长度(L)、路程(s)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цm)、钠米(nm)十进位:1m dm cm mm千进位:1km m mm цm nm1 m = 10 3mm = 10 6 μm = 10 9nm二、面积(s)国际单位平方米( m2 )面积公式:s=ab常用单位:平方分米dm2 、平方厘米c m2、平方毫米mm2百进位:1m2 dm2 c m2 mm21m2=dm2=cm2=mm2三、体积单位国际单位立方米( m3 )体积公式:v=sh常用单位:立方分米dm3 、立方厘米(cm3)、毫升(ml )、升(L ) 千进位:1m3 dm3(1L ) 1cm3(1ml )1 m 3 = 10 3 dm 3(升L )= 10 6 cm 3(毫升mL )= 10 9 mm 3 1L=1dm 3 1mL=1cm 3四、速度(v ) 国际单位 米每秒(m/s )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h km /) 1m/s=hkm h kms m/6.3360011000111==1m/s= 3.6km/h五、时间(t ) 国际单位 秒(s ) 常用单位:小时(h )、分钟(min ) 1h=60min ,1min=60s ,1h=3600s ( 六、质量(m ) 国际单位:千克(kg ) 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 ) 千进位:1t 103 1kg 103 1g 103 1mg 1t=1 x 103kg 1g=1 x 10-3kg 1mg=1 x 10-6kg 七、密度(ρ) 国际单位 千克每立方米 (kg/m3)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 (g/cm3 )13/m kg =311m kg =3631010cm g =310-3cmg =310-3/cm g 1 x103 kg/m 3 = 1 g/cm 3- ρ水 = 1 g/cm 3=1 x103 kg/m 3八、力(F ) 国际单位 牛顿(N ) g=kg 或者10N/kg九、压强(P ) 国际单位:帕斯卡(Pa )1 Pa=1N/ m2 常用单位:千帕(kpa) 1k Pa=1x103pa十、大气压强:1标准大气压 = 760 毫米高水银柱 = ×10 5 Pa(帕十一、功(w)国际单位:焦耳(J) 1J=十二、功率(P)国际单位:瓦特(w) 1w=1J/s常用单位:千瓦(kw) 1kw=1 x 103w十三、电流(I):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单位:毫安、微安 1A=1000mA 1mA=1000uA十四、电压(U):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单位:千伏、毫伏 1KV=1000V 1V=1000mV十五、电阻(R):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单位:千欧、兆欧:1KΩ=1000Ω 1MΩ=1000KΩ十六、电功(能)(W):国际单位:焦耳(J)常用单位:度、千瓦时(Kw h) 1 度= 1Kw h =×10 6 J十八、电功率(P)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 1kw=1 x 103w十九、电热(Q):国际单位:焦耳(J)ⅲ、常数1、声音在15℃的空气的传播速度:v = 340m/s2、电磁波(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10 8m/s =×10 5 km/s3、水的密度:ρ= 1g/cm3= 10 3 kg/m34、水的比热容:c=×10 3 J/(kg ℃)5、1节干电池的电压照明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6、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熔点(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7、对人类而言,理想的声音环境是:30~40分贝舒适的环境温度是23℃-25℃8、1个标准大气压 p0=×10 5 Pa = 76cmHg≈10m水柱9、重力加速度g = kg,粗略取10 N/kg10、密度:ρ水=ρ人= 10 3 kg/m3ρ水>ρ冰11、ρ铜>ρ铁>ρ铝ⅳ、初中物理规律Ⅰ、定义、一、物理规律定义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它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揭露了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简单的说,物理规律就是物理过程中各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二、内涵:物理规律包括了定律、定理、原理和法则、公式等。

物理定律:多数是建立在大量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而后进一步经过实践检验而确立,如焦耳定律、欧姆定律等。

物理定理:根据一些定律或理论,运用数学方法推导出来。

它们的正确性取决于所依据的定律、理论的正确性,及所依据的数学推导过程的正确性。

最后也要经过实践检验。

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等。

说明:有些情况下,物理定律与物理定理的界限并不明显,某些以实验为基础,概括实验数据得到的定律,也可以根据某些物理理论用数学工具推导出来。

有些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并不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数学推导出来的,由于它的普遍性及重要性,也叫做定律。

物理原理:如功的原理、光的可逆原理,大家公认具有普遍性,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但无法用别的规律去证明,它们常以原理、方程、方程组来命名。

法则、定则:还有一些内容并不属于物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规律,但仍可作为物理规律来看待,如二力平衡条件、物体浮沉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特点、晶体熔解与凝固的特点及安培定则等。

三、初中物理规律的分类根据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将物理规律分为: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

实验规律:如光的反射定律、欧姆定律等,是从对事物、现象的多次观察、实验出发,在取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得到的。

理想规律:不能直接用实验来证明,但具有足够数量的经验事实,把这些经验事实进行整理分析,去掉非主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推理到理想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规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理论规律:以己知的事实或物理理论为根据,进行演绎、推理,得到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

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

Ⅱ、内容1、光的反射定律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光的折射规律4、凸透镜成像规律5、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6、力和运动的关系7、二力平衡的条件8、阿基米德原理 9、物体浮沉条件 10、杠杆平衡条件11、做功与内能改变的规律 12、分子动理论 13、串、并联电路的分配规律14、欧姆定律 15、焦耳定律 16、右手螺旋定则17、磁极间的作用规律 18、能量守恒定律Ⅲ、详解一、光的反射定律(一)内容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当垂直入射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度5、反射过程中光线是可逆的(注意顺序:反射在前)(二)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1、光的反射定律可概括为三句话: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2、反射角、入射角都是指各自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切不可当作它们与镜面的夹角。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先有入射,后有反射;入射在前,反射在后;入射是因,反射是果。

4、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入射角减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减小,5、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即平面镜上,法线与入射光线重合,这时入射角为0°,反射光线沿原路返回。

6、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这就是说,若沿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镜面上,反射光线将沿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二、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一)内容1、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对称。

A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 B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等大C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等距D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2、成的像是虚像(二)巧记:等大、正立、虚像、关于镜面对称(等距、连线与镜面垂直)三、光的折射定律(一)内容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光路是可逆的(二)折射规律的理解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别的透明物质里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别的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空气中的角大2、光线射向两种透明物质分界面时,将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光的折射规律。

3、光垂直射向两种透明物质界面时,通过分界面后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这时光线的入射角、折射角均为零度。

4、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是弯曲的,如海市蜃楼、5、如果增大或缩小入射角,折射角就随着增大或减小。

光从透明物质射入空气时,如果增大或减小入射角,折射角也随着增大或减小;6、光的折射看到的是虚像且虚像的位置总是比实际像的位置偏高四、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一)内容(二)、理解⑴、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u>f成实像,u<f成虚像,“一倍焦距分虚实”⑵、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u>2f成缩小像,u<2f成放大像。

“二倍焦距分大小”⑶、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与像在镜的异侧且倒立,物距增大时像距变小像也变小,物距较小时像距增大像变大。

“实像异侧倒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⑷、成虚像时,物与像在同侧,且像正立放大,在一倍焦距内,物距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像距减小像变小。

“虚像同正大,”“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⑸、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五、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理解1、“一切物体”:普遍规律2、“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的时候”:成立条件3、“总保持”:没有例外 4“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两种状态必居其一5、定律性质;不是实验定律,实验加推理6、定律作用:揭示了力的实质。

六、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1、从受力情况推断运动状态2、从运动状态推断受力情况受→不受物体保持运力外力←----------- →静止状态↖情匀直状态↙动况→受到外←→受平衡力↙↗装力作用←→受非平衡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态七、二力平衡的条件(一)内容1、定义: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简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简记为:同体、共线、等大、反向(二)理解1、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分类平衡力相互作用力定义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叫做平衡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