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功能数字钟文献综述

多功能数字钟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周波电子信息工程 04021026528)1.多功能数字钟的工作原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人性化的事物,传统的时钟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代的数字钟不仅需要数字电路技术而且需要模拟电路技术和单片机技术,增加了数字钟的功能。

其电路可以由实时时钟模块、环境温度检测模块、人机接口模块、报警模块等部分组成。

利用软件编程尽量做到硬件电路简单稳定,减小电磁干扰和其他环境干扰,充分发挥软件编程的优点,减小因元器件精度不够引起的误差,但是数字钟还是可以改进和提高如选用更精密的元器件。

但与机械式时钟相比已经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且无机械装置,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数字钟是采用数字电路实现对月,日,时,分,秒.数字显示的计时装置,工作时,振荡器产生频率稳定的高频脉冲信号,作为数字钟的时间基准,再经过分频器分频,得到标准秒脉冲。

秒脉冲送入计数器进行计数,秒计数器满60后向分计数器进位,分计数器计满60后向小时进位,而小时计数器按照“24翻1”规律计天数,日计数器可按照“30翻1”规律计月,月则为12进制。

计数器的输出分别经译码器送显示器显示。

计时出现误差可用校时电路予以校准,而当计时达到整点时系统会发出四低一高的鸣叫,最后一声恰为整点。

广泛用于个人家庭,车站, 码头办公室等公共场所,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少的必需品,使得数字钟的精度,远远超过老式钟表, 钟表的数字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大大地扩展了钟表原先的报时功能。

诸如定时自动报警、按时自动打铃、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定时广播、自动起闭路灯、定时开关烘箱、通断动力设备、甚至各种定时电气的自动启用等,所有这些,都是以钟表数字化为基础的。

因此,研究数字钟及扩大其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2.钟表的发展历史人类究竟从何时开始,有了“时间”的概念?人类的远祖最早从天明天暗知道时间的流逝。

大约六千年前,“时钟”第一次登上人类历史的舞台:日晷在巴比伦王国诞生了。

古人使用日晷,根据太阳影子的长短和方位变化掌握时间。

距今四千年前,漏刻问世,使人们不分昼夜均可知道时间。

而钟表的出现,则是十三世纪中叶以后的事。

一二七O年前后在意大利北部和南德一带出现的早期机械式时钟,以秤锤作动力,每一小时鸣响附带的钟,自动报时。

一三三六年,第一座公共时钟被安装于米兰一教堂内,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时钟传至欧洲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教堂纷纷建起钟塔。

不久,发条技术发明了,时钟的体积大为缩小。

一五一O年,德国的锁匠首次制出了怀表。

当年,钟表的制作似乎仅限于锁匠的副业,直到后来,对钟表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钟表技艺也日益复杂,才出现了专业的钟表匠。

一八O六年,拿破仑之妻、皇后J.约琵芬为王妃特制的一块手表,是目前知道的关于手表的最早记录。

这是一块注重装饰、被制成手镯状的手表。

当时,男人世界里凤行的是作为身分、地位象征的怀表,手表则被视作是女性的饰物。

一八八五年,德国海军向瑞士的钟表商定制大量手表,手表的实用性获得世人的肯定,逐渐普及开来。

本世纪初。

ROLEX(劳力士)的前身——WILSDORF&DAVIS公司推出银制绅士表和淑女表,大获成功,带动了各家钟表厂商竞相研制开发手表。

当年就以怀表技艺闻名世界的瑞士,在手表制作方面也一马当先,ROLEX在一九二六年就开发出完全防水型的手表“ROLEX OYSTER”,一九三一年又率先将自动上发条的手表“OYSTER PERPETUAL”推向市场。

LONGINES(浪琴)公司也不甘示弱,其研制的精密航空钟与美国飞行家林德伯格一起飞渡大西洋,名声大振。

一九二九年,推出带秒表功能的手表“CHRONOGRAPH”,翌年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飞行用精密手表“CHRONOMETER”。

六十年代末,机械手表史掀开了新的一页:一九六九年,日本精工手表公司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块石英电子手表,日误差缩小到零点二秒以内。

一九七二年,美国的汉密尔顿公司发明了数字显示手表,马达和齿轮从手表中消失了。

手表制造业新技术层出不穷,机械手表却并未寿终正寝,产量虽然大减,制造技艺却得以保存。

特别是瑞士的钟表厂家,在石英手表独占鳌头的今日,仍对机械手表情有独钟,坚持生产高档机械手表,并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制表技术之所以停滞不前,要归因于12世纪金人入侵,苏颂出色的古钟被毁,结果,传统制表学问辗转失传。

此外,蒙古人入主中土后,仅让占星术继续发展,以保国运,其余所有有关计量时间的学问,都一概漠视。

最早一批从欧洲传到中国的时钟,是由耶稣会教士引入的,他们以传扬基督信仰,建立天国为志,早于16世纪中叶就来到中国了。

他们迅即了解到,可以藉着传扬西方累积的科学知识来达到宣教目的。

他们成功掌握了帝王的口味,在其后的两个世纪中,介绍了很多天文学家、医生、画家和制表匠到朝廷来。

第一个洋钟是在1582年运入中国的,并于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献给总督陈瑞。

1601年利玛窦(Matteo Rici)神父到中国,得到万历皇帝款待。

利氏进贡了一座有驱动坠的铁钟,它每小时发声四次;钟身置于木柜内,柜身刻有龙饰,以鹰嘴指示用汉字写成的时间刻字。

洋钟大受欢迎,并不是因为中国人对于时间精确与否极其关注(以当时的技术也根本未能做到非常精确),而是因为钟表新奇鲜见,遂一时成为天子和朝廷中人争相谈论的东西。

1912年以前,中国人仍以“更”(两小时)来划分一天的时间,而每更分为100个时段,每段一分钟;西历则每天分为24小时,共96个刻钟,每刻钟15分钟。

可见两者并无相关之处。

17世纪以后,耶稣会教士开始起用中国工匠造钟。

利玛窦神父本人,就连同两位本地工匠造了一个铜钟,可以每隔两小时(一更)报时一次。

1630年,来华二十二年的耶稣会神父阿尔瓦罗·塞梅多(Alvaro Semedo)说:“中国人极欣赏西洋的机械技术。

他们懂得造桌钟。

假使他们的工资跟西洋的匠师一样高,他们可以做得更精巧。

”由此可见,天才无经济支持,也无用武之地。

中国宫廷的造钟坊是乾隆年间(1736-1795)建立的。

监督的沙林(Chaler)神父,辖下有差不多一百名奴仆。

接近1810年的时候,有几份报告提到当时在广东省售卖时钟的西方商人,说他们惨淡经营,原因是要面对来自本地产品的竞争——它们可以以低一半的价钱出售啊。

到了18世纪,清廷所见的钟,无不手工精巧,而且镶嵌了华丽耀目的宝石黄金,都是西方使节争相敬赠,以取悦天子的。

为了出奇制胜,献上的表更益发珍贵。

于是,更多具代表性的造洋钟技术得以在中国流传,广为人知。

1811年,法国驻北京的领使写信给拿破仑,他说:“现在到华的外国使节,都手持奉献,上贡成应尽之礼,然因汉人对于艺术美感的机械作品,未能欣赏,每多只将之堆放在宫中仓库。

我国正动干戈,所献之礼,宜由陛下工房之所出,设计轻巧,方便使吏携带。

钟表贸易一向给驻扎在广东省的海军将领垄断,然而因大量货品充斥涌入,不久,此门生意也变得甚难经营。

1824年,宝威(Bovet)兄弟从瑞士到广东经商,复兴了钟表业。

当时,宝威的手表是在纳沙泰尔(Neuchatel)的弗勒里耶(Fleurier)生产;时至今日,这些地方仍然是制表的中心。

1840年,宝威兄弟率先为自己的产品采用了中国的商标名称,叫做“宝哗”或“播威”,都是从“宝威”字音译而来的。

直至20世纪之初,这牌子仍然深受欢迎。

同时,中国人也开始输入欧洲的游丝发条,然后以合理的价钱,生产日常使用的表。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欧洲,反从亚洲,特别是香港,输入很多制表用的石英。

总括而言,中国人最初对入口的洋钟是不感兴趣的。

第一,因为东西方计算时间的方法不同;第二是中国人不像洋人般要求时间精确;最后,因为交通和气候因素不利精细的机件操作。

洋钟吸引之处则于在精巧的设计,美观和名贵的装饰,中国宫廷视这种贵重的礼品如珠宝首饰,或是一些自己会动的小玩意。

3.多功能数字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0世纪末,电子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其推动下,现代电子产品几乎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现代电子产品性能进一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也越来越快。

时间对人们来说总是那么宝贵,工作的忙碌性和繁杂性容易使人忘记当前的时间。

忘记了要做的事情,当事情不是很重要的时候,这种遗忘无伤大雅。

但是,一旦重要事情,一时的耽误可能酿成大祸。

例如,许多火灾都是由于人们一时忘记了关闭煤气或是忘记充电时间。

尤其在医院,每次护士都会给病人作皮试,测试病人是否对药物过敏。

注射后,一般等待5分钟,一旦超时,所作的皮试试验就会无效。

手表当然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随着接受皮试的人数增加,到底是哪个人的皮试到时间却难以判断。

所以,要制作一个定时系统。

随时提醒这些容易忘记时间的人。

钟表的数字化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而且大大地扩展了钟表原先的报时功能。

诸如定时自动报警、按时自动打铃、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定时广播、定时启闭电路、定时开关烘箱、通断动力设备,甚至各种定时电气的自动启用等,所有这些,都是以钟表数字化为基础的。

因此,研究数字钟及扩大其应用,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1] 任为民.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86[2] 元红妍张鑫.电子综合设计实验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3] 周美珍.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习[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4] 王传新.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分析、调试、综合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王成安.电子技术基本技能综合训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7] 张存礼.电子技术综合实训[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何伦昌.给交流数字钟加装自动调时电路.[J]电子报.成都:电子报社,2002:57~58[9]刘征宇主编.电子设计实践攻略[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 关心.数字钟标准60Hz时基电路.电子报合订本1991年[J].成都:电子报社,1991:92~105[11]P.R.Gray, R.G.Meyer,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Fourth Edition)[M], John Wiley & Sons Ins., 2001[12] Paul Horowize(Harvard University),The Art of Electronics, 2nd Edi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3] Allan R.Hambley,Electronics,second Edition[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lrg,200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