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王氏始祖的子嗣问题,在中国的许多宗谱和专家的笔下,纵贯一千多年来,特别重写的是王言一子王彻,王彻一子王祐,而对王言幼子王永,王彻次子王祜,幼子王祉(一作王祚、王祁)的谱传甚为淡写,究其因在于三槐王氏的植树人是王祐,故此落笔重点就突出王祐,这是可以理解的。
然,在追宗三槐王氏始祖问题上,几百年来,一些名家著作都定局为王言为三槐王氏之始祖,这个“定局”就牵连了“裙带”关系,即王言生有幼子王永,王彻生有次子王祜,幼子王祉(另有宗谱为王祚、王祁),这是个历史事实,本人以为认三槐王氏始祖为王言,就应该将王永、王祜、王祉(祚、祁)纳入王言的襟系——同属三槐王氏后裔。
随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三槐王氏总谱编辑工作的广泛深入和展开,王听兰理事长提出要对王永、王祜、王祚(祉、祁)的子嗣谱系进行考证,是否属于三槐王氏襟系的意见。
我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好就好在“意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我国的宗族观念。
本人在搜集整理编写中华王氏进士名录的过程中,王言幼子王永、王彻次子王祜、幼子王祉(祚、祁)的宗谱历史,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了,他们的后裔蕃衍史迹遍布中国许多省,重在浙江,由浙江转迁大江南北和中西部地区。
根据本人的搜集整理,摘要如下:一、王言幼子王永支系:王永支,据王庸敬著《琅邪王氏通谱》卷八记载,自河南开封迁居安徽舒州,为舒州一派,据不完全统计王永支后裔有进士11名,九品以上官员44名。
永四世孙玘全族徙居江都(时为江苏省)。
四世孙珪,宋庆历二年(1042)举壬午科杨寘榜进士。
《宋史·宰辅表二》载:王珪任宋神宗朝宰相(辅)十六年(王旦任正宰十二年,王珪任正宰十一年),是北宋时期继王旦后的三槐王氏第二位宰相。
宋庆历元年(1041),永八世孙居正,仕宋仁宗朝参知政事(副宰相)《宰辅表二》,其弟居修,居厚同朝为官(见《宋史·列传卷第一百四十》。
王珪六子,前五子后裔均居住在安徽舒州,幼子仲山宗避居靖康(今广东东莞)。
珪二弟琪,进士出身,历官两浙淮南转运使,盐铁判官,户部院知制诰,龙图阁待制知润州,加枢密直学士,历知邓州扬州杭州,入判太常,以礼部侍郎致仕(见宋史本传)。
王永幼子景珉,其孙埜,由成都徙居扬州之江都,是为一个大族。
至此,王言幼子王永一支主要居住地为安徽舒州,江苏扬州,福建闽中及今南京和广州东莞等地,其世系如下:1世永由河南开封迁安徽舒州2世景图进士历官太仆少卿3世贽进士历官侍御史,知会稽郡,福建路转运使,生皋覃准巩罕泽六子4世皋仕职方员外郎知筠州5世玘仕左司谏,为江都派6世仲原进士 7世耆1105进士 8世居正官终参知政事4世准进士仕秘书阁校理,盐铁判官5世珪进士官终宰相6世仲修 7世晏晟仲端———————时仕参议仲山———————享道日奂————喜生三子埙堪坦昌会仕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仲嶷承奉郎历左正议大夫——丰晓仲煜承事郎——昭承事郎瓘进士官台谏琪进士历官两浙转运使,以龙图仲甫登博学宏词科累擢礼部郎中位至钅夫户部侍郎阁待制知润州加枢密直学士历知扬州邓州杭州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建炎之乱南走闽中为闽中派罕赞五子宋宝元元年荫知宜兴县,璪宋太常博士累迁户部判官,广东转运使,知潭州又知明州(见宋史本传)璐昭州平乐县主簿寿卫尉寺丞璋宋台州黄岩县令二、王彻仲子王祜支王彻子嗣在些许宗谱和几位纂书者的笔下只见其王祐(一作祜)一子。
本人在搜集进士名录中屡屡发现王彻生有三子,即王祐(后梁贞明五年即919年生)、王祜(后唐同光元年即923年生)、王祉(一作祚、祁,后唐同光四年即926年生)。
多数书谱都将王祜当作王祐,故王祜生年错为王祐生年,是为误也。
上述王彻生三子,谱见东阳《永泰王氏宗谱》卷三、王祐、行百一、字景叔;王祜,行百二、字昱叔;居江西义宁州(今南昌市)崇凤乡塘埠;王祁,行百三,字元叔,仕右赞善大夫,礼部侍郎,祐、祜、祁三兄弟的字号都为“叔”字。
东阳木衢王氏宗谱(原为永泰王氏同宗)载,王彻生王祐、王祜、王祚。
木衢王氏因洪水灾害迁居,离宗永泰王氏,挂靠王旦子王冲五世孙居仁名下;又贵州六盘水市王大锐,他所复印积累的一本多方面的谱书(书页为P162页)中,书页题目为《太原王氏的发展——北宋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该页书标明王彻也生祐、祜、祚三子;又东阳《湖沧王氏宗谱》记载,王彻生王祐、王祁。
据《江西太原堂》王氏重修族谱源流序称为太原郡派,序中重点记载王祐手植三槐,生子王旦,旦后王雍、王冲、王素、王巩,其世系称“乔公世派”,但世系较为紊乱,太原郡中杂有琅邪派人,将三槐王氏挂在王导、王羲之名下,将王祐的三世祖记载为王勃的儿子王溥,依次为溥——贻永——圮公——王祐——王旦——王雍王冲王素王祜,徙居江西义宁州(今南昌市)崇乡凤乡塘埠村又徙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龙坑(又名蛇坑),再迁居于浙江新昌县,配曹氏,生子英。
因王祜已迁居新昌,江西太原堂宗谱再无英以下世传记载。
三、王彻幼子王祉(祚、祁)支:特别是王庸敬编撰的《琅邪王氏通谱》中,对王彻幼子王祉的世传记载更为详细,谱称王永,王祉“为三槐派”,王祉官授河南睦海州教授,孙王轸由上舍登进士第,官至工部尚书,以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因河南大河河决,与从叔王勉迁徙陈之宛邱(今属河南)。
宋以后该支后裔“簪缨济济,亦为望族“,后裔入仕途的众多,有进士31名,官位121名,宋室南渡后落籍浙江宁绍地区和台州地区,重在诸暨枫桥余姚慈溪和萧山,至元明清时期又一次北上,分支达80余支,其迁徙情况(略)。
这80多支是王祉后裔分居在以浙江为重点的诸暨、余姚、绍兴、萧山、宁波等地区及河南、安徽、南京、上海、江苏、福建、江西、北京等外省区,尚有小支派40余支,居浙江及外省,世系已延续到清道光朝以后,即以王言为一世,已蕃衍到第35世,自道光朝至今近190年的历史,王言在王祉这个幼孙的三槐族裔将有40世代矣。
四、关于三槐王氏的世系血统宗族界定问题。
三槐王氏血统宗族界定范围,在一些历史学家和某些宗谱中,大都限定在以王祐为代表的后裔,而忽视了王祜和王祉(祚、祁)的后裔。
此说本人以为与中国自古以来的世系宗法制度有勃,根据我国古来的血统世系传承,大致世系界定为以下几个范畴:1、古代宗法制度规定自始祖后者为大宗,为高祖、曾祖、祖、父后者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五宗”(见《白虎通·宗族》)。
2、血统宗族:血统是指同一祖先的血缘系统。
此说有二,一指五世同堂,即自高祖至玄孙;一指九族,古代规定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为九族。
该九族就是古代社会命官触犯法律而斩,灭其九族的范围,这与潘岳《杨仲武谏》“既藉三叶世亲之恩”之说是一致的。
一叶即百年有三代,三叶是九代(族)。
三、史书之规定。
我国的《二十五史》中,自唐、宋至元、明清,均有《宗室世系表》一项,世系中都有九族表。
从以上三个方面引证,三槐始祖既然定为王言,固然应包括王言之子永,孙王祐、王祜、王祉(祚、祁)三支。
这才符合世系血统宗亲的原则。
阳明洞王阳明是明代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见前面人物篇。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因曾在他的故乡浙江余姚阳明洞中筑室读书,被世人称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因洞而名,而此洞又因王阳明之名而名。
这个阳明洞不是王守仁家乡的那个洞,而是他被贬到贵州时的居住之所。
洞在今贵州省修文县城北的龙岗上,周围林木茂密,一片葱茏。
洞前有两株古柏,相传是王阳明亲手所植。
洞口悬岩上刻有"阳明先生遗爱处"和"阳明别洞"等字样。
洞内平整宽敞,玲珑古雅。
洞下有何陋轩,洞上最高处建有君子亭。
阳明洞附近还有王阳明当初在这里创办的龙岗书院旧址,后被改为王阳明祠。
王阳明祠对面还建有元气亭。
1936年"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被蒋介石扣押,一直被囚禁在阳明祠内的小楼上。
现在阳明洞已成为贵州省的旅游景点之一。
三槐王氏的迅速崛起三槐王氏传至第四、第五代,亦即王祜的子孙辈时,宗族迅速崛起,成为北宋前期除皇室赵氏最显赫的大族,并开始定居京师。
史载王祜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赠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人共生育了三个杰出的儿子:懿、旦、旭。
长子王懿,字文德,名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九。
史称,王懿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可惜王懿年仅四十九岁时便过早去世,因而在王氏兄弟三人中,王懿虽年纪为长,但功名却远比两个弟弟低,他死后因弟之贵,被追赠为兵部侍郎、工部员外等虚衔。
王懿也生三子:睦、谅、贽,其中,长子王睦,也名见《宋史》。
史称他"能世其官",但具体的事迹不详。
三子王贽,字节夫,见载于《王氏世谱》。
次子王谅,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官水部员外郎、转运使,后赠工部侍郎,在王懿三子中,又以这一支后裔最旺。
王谅生二子:克、准。
其中王准,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
王克(公元1024-1077年),官希仁,居京师。
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后历任太康尉、慎县主簿,知江都、鼓城、富国等县,迁水部叫外郎,改内园使都监泾原路兵马,后累官至知州。
熙宁十年卒,年五十四岁。
王克的子孙,后来居上,功名勋业又超过祖先。
据《长兴集》所载《王君(克)墓志铭》;王克夫人张氏,封金华县君,生四子:震、需、霖、霭,其中以长子王震最有名。
王震(1046-1095),字子发,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
但正史把他说成是王素之孙;误。
王震初以父任试铨优等,赐进士及第。
曾上诸路学制,宋神宗称赞他的才华,以太常寺奉礼郎权中书刑房公事于绍圣初年(1094年)累拜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尚书,后知开封府,成为当时颇有名声的大臣。
但王震与宰相章素十余代。
王审知的后裔,不仅遍布闽、台、江、浙、粤省等东南沿海地区,而且自明清以后,更纷纷向海外扩展,因而今天在港台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华人王姓家族中,都有开闽王氏的后裔。
三槐王氏枝繁叶茂,子孙散布于海内外,成为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五代末年的某的一天,大名莘县人王亲手在庭中种植了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一定有当上三公的,这就是标志。
"其后,他的次子王旦果然官至宰相,位居三公之首,而且子孙繁衍,显赫光荣,成为宋代一大贵族。
因有这般传奇性的肇始传说,世便称这支王姓宗族为三槐堂王氏。
到今天,三槐王氏更是枝繁叶茂,子孙散布于海内外,成为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
一般家族均以地名郡望而称于世,如王姓的二十一望,但宋明以来的三槐王氏不在地二十一望之列,因为它是以三槐堂堂号而见称,非以地命名。
王克(公元1024-1077年),字希仁,居京师。
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后历任太康尉、慎县主簿,知江都、鼓城、富国等县,迁水部员外郎,改内园使都监泾原路兵马,后累官至知州。
熙宁十年卒,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