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
1、时间:14—16世纪
2、背景:
a、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相互隔绝状态,世界各族彼此联系,相互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文艺复兴,这一场伟大思想运动,促进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
3、表现:a、社会经济方面:①商业中心和城镇兴起。
②手工工场出现。
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
b、精神文化方面:①人们从封建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尊重理性与科学。
③科学技术发展以及知识不断积累和扩大。
4、意义影响:世界历史地平线上,初现近代曙光,人类面临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1)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2)反对来世观念,提倡追求现实幸福3)反对等级观念,宣扬个性解放,但没有直接攻击封建制度。
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种人生观的指引下,踏上了开拓资本主义的征程。
但是随着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封建制度越来越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时资产阶级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于是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应运而生。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场启蒙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直接攻击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自由与平等”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掀起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风暴。
主要表现是1)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2)美国的独立战争,3)法国的大革命
二、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
1、时间:17—18世纪
2、背景:a、根本原因:封建专制或殖民统治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表现: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②法国大革命③美独立战争
4、影响: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b、法国大革命结束了法国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沉重打击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是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c、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扫清了障碍,并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及拉美独立运动发生。
三、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产阶级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1、时间:1840年前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法、美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制度
最终战胜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
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3、表现:
a、1861年—1865年,美国爆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段革命,既维护了祖国统一,又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b、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c、19世纪中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4、影响:
a、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殖民掠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c、客观上冲击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落后的制度,促进了社会进步。
d、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时间:20世纪初。
2、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生产和资本制度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3、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
4、发展状况:
a、美、德采用科技成果,发展快。
b、英法过份依赖殖民地,发展相对缓慢。
c、日本开始崛起,俄国有所发展。
5、影响:
a、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出现列强争
霸的局面。
德、意、奥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世界形势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c、1914—1918以“萨拉热窝”为导火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生。
最后德国投降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新分割了世界。
五、一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新的统治秩序
1919年,战后协约国集团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又同其他
战败国签订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但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在美国倡议下1921——1922年举行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a、背景:1924—1929年短暂的和平刺激了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生产和销售矛盾日益突出。
b、首发生的国家:美国。
c、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d、影响:
①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
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3、经济危机的表现及各国采取的措施
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消除经济危机。
中心措施是对工业调整。
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的控制与调节。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1)美国经济恢复过来;2)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
3)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得到加强;4)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得到加强。
在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纳粹党趁势发展壮大,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对内迫害共产党和进步人士,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对外积极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早在1922年就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梦想恢复古罗马的荣耀,醉心于对外扩张。
六、二战以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美国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兴起了以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
70年代后,受经济危机(74—75世界性的
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的困扰,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
稳定的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西欧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国家1)利用美国的援助,2)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3)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成了“欧洲共同体”,1993年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三)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扶持日本,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以后20年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争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
行冷战政策。
政治:杜鲁门主义,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成立北约。
1)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之间的冷战开始。
2)经济上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
级格局随之结束。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兴起了以电子计算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由此进入信息化的社会。
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西欧的国家、日
本等国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国——欧盟——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从而推
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美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欧盟、中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
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1999年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发动了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关系趋于缓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
重要表现。
殖民地人民的斗争和无产阶级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