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重点问题解析初稿2009/11/11至2009/11/17张诗雨中国传媒大学电新学院09新闻系目录* 1.血气心知及批判宋明理学 3* 2.朱熹理气观,评价理一分殊,谈格物致知 4* 3中国哲学特征6* 4.孔子的仁,如何实现仁 6* 5. 墨子的非命和天志是否矛盾7* 6. 什么是"四端" 8* 7. 简述庄子"齐物论"的观点8* 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9* 9. 谈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10* 10. 简述周敦颐"太极观" 10* 11. 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11* 12. 比较王充和董仲舒的"人性论" 11* 13. 如何理解中国哲学13提示:按Ctrl键点击标题和直接切换至正文1.血气心知[SHN1]在认识论上,戴震首先肯定自然界是在先的,人是天地所生成的。
他说:"有天地,然后有人物","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征也。
"这是说,人类是天地之间最高等的生物。
他指出,人的认识作用是以人的生理机构为基础的,"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
"这里,血气指活的身体,人的身体是人的意识的基础。
他指出,客观世界是人的感觉经验的来源,人的感觉器官的形成实以物质世界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他还指出,人的感官之外还有心,心是主宰感官的。
最后,戴震指出:感官的作用是辨别声色臭味,而心的作用是辨别"理义"。
声色臭味是客观的,耳目鼻口能辨别它;理义也是客观的,心能辨别它。
于是,在此基础上,戴震提出了对于程朱学派"理具于心"的批判。
血气心知批评宋明理学[SHN2]1.戴震反对宋儒把"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性"不是二分的,而是一元的,"血气心知"就是"性"的实体,即戴震所谓"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也"。
2.批判程朱学派"理具于心"。
朱熹认为心中有理,理"得于天下具于心";戴震说理是客观的,存在于事物之中而非心内。
他说理不在心内,而心有辨别客观事物中的理的能力,否定了程朱的"理具于心"和陆王的"心即理"。
3.区别了"理"与"意见"。
戴震说理是客观的理,必须对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到。
不分析事物便有所主张就是意见。
把主观的意见认作客观的真理,是严重的错误。
他说程朱所谓理即是意见,说其会"祸天下"。
4.戴震分别了"私"与"蔽",批判程朱陆王所谓"心中本来含有理,因私欲蒙蔽不能显露"的观点,指出私指欲望方面,蔽指人事方面,是两回事儿。
固执己见,不顾违反事实,才是蔽而不明,与私欲无关,即若主观不要求私利,但固执己见,不顾违反事实,也可能犯重大错误。
2.朱熹理气观[SHN3]理是朱熹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又称道或太极。
理有几方面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行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
太极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行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有凝聚,造作的特性,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是第一性的,气属第二性。
评价理一分殊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论是朱子哲学体系的重点内容,旨在阐释一理与万物、万理之间的关系。
它是特殊主义和普遍主义结合的产物,积极肯定了现世,对世界与事物分析全面。
理一分殊强调只有通过认识具体事物,只有认识了"万殊",才能认识"理一",即理一分殊理论是建立在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的认知程序上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有十分深刻的认识论意义。
[SHN4]理一分殊告诉我们,科学研究既要对各学科、专业的各理论做出深入的分析,又要在它们之间找出结合点,使之贯通为一体,这与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一致,体现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和对研究的指导性意义。
[SHN5]"理一分殊"传递并浓缩着朱熹的和谐理念和等级秩序的构建,体现了个体与整体的有机融合和和谐共处,并揭示了个体与集体的密不可分。
这对我们今天追求社会和谐有宝贵参考价值。
[SHN6]理一分殊在理气关系概念上与事实相反,它把最普遍的理作为事物存在的依据,是唯心主义观点;这个理论没有体现有关同一性与差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的正确阐述;它虽然承认对立的普遍性,但是却说对立都是静止的...诸如此类观点是非唯物主义观点,也没有提供很好的辩证理论,所以理论有缺陷。
[SHN7]朱熹对理一分殊有事有不同看法,有时是普遍理与特殊理的关系,有时是太极与万物的关系,理论尚欠严密[SHN8]。
谈格物致知[SHN9](格物致知的当今意思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朱熹所谓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
他说,要获得知识,必须考查事物,以求认识事物的理。
求学者应该把心中已知的理作为基础,进一步努力,以求达到知识的顶点,经过努力后,会达到一个境界,好像突然之间明白了一切,即认知的顶点。
就其目的而言,是为了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就其过程而言,必须去"理会那万理",这种探究事物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科技乃至后来的科技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格物致知过程中还包含着归纳、类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方法.体现出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但是在他看来,科学所求索的也是道理,但只是小道理,仅有科学研究并不能穷尽事物之理,这低估了具体学科的作用,成为了朱熹哲学的缺陷之一。
3中国哲学的特征1. 合知行2. 天人合一3. 同真善4. 重人生不重知论5. 重了悟不重论证6. 具有辩证思维方式4.孔子"仁"的观点[SHN10]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
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仁是完全自觉的认识,即仁由己而不由人;要达到人必须要各个方面都符合礼。
所以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是人的最高生活准则。
政治上,孔子将恢复和巩固周礼的统治秩序,以及和谐的社会等级制度(人人认可并遵循)叫做仁。
如何实现仁[SHN11]一、对于个人而言,要使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符合礼的规范,使仁成为心中自觉执行的道德规范,明确并身体力行忠和恕就能实现仁。
二、对于社会而言,要实现仁就要恢复并巩固周朝礼制。
三、对于统治者,要实现仁,必须具备五种品质: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宽厚待人、言出令从,具有威信、善于思考,行动果断、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
5.墨子的非命和天志是否矛盾[SHN12]墨子强调天的意志是最高的意志,并相信天是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是一种有神论的宗教思想。
墨子虽然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但是却坚决反对命定论,说命定论只会鼓励社会上不慈不孝,不惠不忠的行为,命定论是"暴王所作"是为他们的罪行开脱责任的。
这是对古代天命的权威的一种修正和限制。
墨子学说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底层市民的利益,所以不可能提倡命定论;墨子在提倡天志的同时反对命定论也是他强调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况且墨子的天志思想说天的作用在于赏善罚恶,消除偏私,所以人间的福与祸是上天对人的一系列或善良或邪恶的行为所做出的奖励或惩罚,上天本身没有规定一切事物发展的结果,善与恶的结果完全由人的行为所导致,上天在这里只起到一个评判与赏罚的作用。
所以墨子的天志与非命的关系是既强调有神论由强调发挥人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两者并没有矛盾。
墨子的有神论中不包括命定论。
6.什么是"四端"[SHN13]孟子的"四端"是指:"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孟子也将「四端」比作人的「四体」,比喻人性中的善如同四肢一样是与生俱来的。
而且孟子认为认识到善的本性就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即来自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的四端是对其支持的性善论的一种论述,同时孟子以四端来反驳告子等人的性恶论观点。
7.简述庄子"齐物论"的观点[SHN14]"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
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
"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
简单的说就是意思就是一切道理(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理论)对于人(观察者,研究者)来说都是"齐"的,不会因主观变化而变化。
8.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有什么不同[SHN15]一、孟子主张人生来都具有"四端",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只要通过思考和学习就能将这种天赋发挥出来;荀子说所谓"善"即一切行为都符合封建的道德规范和封建理义制度,这种"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人一生来就好利,嫉妒,喜声色,不加以克制就会抛弃道德。
所以人性本恶。
"善"需要靠后天学习得来,这包含了某种唯物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