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质统计方法

品质统计方法

26
特性要因图的分类:
1、结果分解型 2、工序分解型
27
结果分解型:

折弯处 压印明 显 压力太大 新工人多

操作不 认真

培训不足
绝缘耐 压击穿

空气中 灰尘太 多 操作引 入杂质 异物 铝管绝缘纸 未清洗干净

28
工序分解型:
Ê ¬ ¶ Å È Ï Í Å © å É ª ´ Æ Î á Ã Â Æ á « Ä » Å ð ¬ É ªÎ ´ £ º ª ¤¹  Š¬
PTCÅ ¬ ¹ ñ ¶ Ç « Ö ² » Ö ª¼ «Í »
§ ö £ ¨· ¾ £ ý À É
43
偏心型(偏 左)
在公差范围内, 10 但分布中心与规格 中心有较大的偏移。 8 这种情况工序稍有 变化,就可能出现 6 不合格品。应分析 原因,采取措施, 4 使其尽量重合。
2 0
44
偏 右 型
6 5 4 3 2 1 0
41
孤岛型
在直方图的左 边或右边出现孤 立的长方形,一 般是测量失误或 生产过程中出现 异常因素造成的。 如原材料一时变 化、刀具严重磨 损或混入了不同 规格的产品等。
8 6 4 2 0
42
直方图分布与公差限界的比较分析: 理想型
直方图的分 布中心与规格 中心近似重合, 直方图的分布 在公差范围内 且两边都有有 余量。
36
直方图的形状分析与判断:
正常型:
中部有一高峰,两边 低且近似对称,这时判 定工序处于稳定状态。
PTCÅ ¬¹ ñ¶ Ç« Ö² »Ö ª« ¼Í »
14 12
§ ö £ ¨· ¾ £ ý À É
12 9 5 3 0 8 5 3 2 0
10 8 6 4 2 0
37
偏向型
有偏左和偏右 两种,有许多由 于加工习惯造成; 如:磨片怕磨厚 了,磨片后厚度 可能经常偏厚; 电极怕喷厚了, 经常偏薄。
图,又叫相关图。
用途:
1、用来发现和确认两组数据间的关系并确定两组相 关数据间预期的关系。 2、通过确定两组数据、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有 助于寻找问题的可能原因。
定义:频次直方图的简称,是将数据按 顺序分成若干长方形排列的图。
33
直方图实例:
PTCÅ ¬ ¹ ñ ¶ Ç « Ö ² » Ö ª« ¼ Í »
12 10
§ ö £ ¨· ¾ £ ý À É
10 8 6 2 3 7 5 4 3 2
8 6 4 2 0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Á ¸ ÉÅ «µ Í
20
65 82%良品数、损失金额,可依不良项目别、发生 场所别、制程别、设备别、作业别、来料别等; 成本方面: 原材料的单价、规格商品别、品质成本:预防 成本、鉴定成本、内外部损失成本等; 其它:销售客源分布区域、灾害(如非典)分 布情况、交通事故死亡原因别、少年犯罪(年 龄)率等。
PTCÅ ¬ ¹ ñ ¶ Ç « Ö ² » Ö ª¼ «Í »
14 12
§ ö £ ¨· ¾ £ ý À É
12 9 5 9 6 4 2 1
10 8 6 4 2 0
38
双峰型
出现两个顶峰, 往往由于把不同材 料、不同加工者、 不同操作方法、不 同设备生产的两批 产品混在一起而造 成的。
PTCÅ ¬ ¹ ñ ¶ Ç « Ö ² » Ö ª¼ «Í »
¥ ´ Ã ²
ê Å ´ ¬ ©Û ¬ á ¸ ø Ó ² û Ç
Õ ¼ È á
Ô ¸ ª ¤È  ¬ Ô ÷¼ µ Ú Ñ ¸ À ¦
È Ð ³ Í
´ Æ Î á Ã Â Æ á « Ä
Ç ª ª ß ò ¼ µ Æ
´ Å Ï ¬ ç » µ «
29
使用特性要因图的步骤:
1、明确提出存在问题的结果,画主干线 和鱼头。 2、明确影响质量的大原因,画出大原因 分支图。通常5M1E,也可是依工序。 3、分析、寻找影响大原因的中原因、小 原因,画分叉线。 4、找关键因素画圈,列入对策表。 5、注明作成人、时间等。
30
注意事项:
1、用于单一目的研究分析。 2、集思广益,一般以会议形式共同分析。 3、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 4、多激励,少指责。 5、要因在未端而不在中间。 6、因果层次分明,最未层次的原因应寻求至 可直接采取具体措施为止。 7、对要因进行论证,在分析表上进行分析。
31
第五种方法 直方图
32
直方图:
34
直方图的用途:
1、直观的看出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分布状 态,便于掌握产品质量分布情况。 2、显示质量波动状态,判断工序是否稳 定。 3、确定改进方向。 4、用以调查工序能力和设备能力。
35
直方图的制作步骤:
1、收集数据,总数为N。 2、定组数(一般数据为50-100时,将其分为6-10组,数据为100250时,将其分为10-20组,数据为250以上时,将其分为20组左 右)。 3、找出最大值(L)及最小值(S),并计算全距(R),R=L-S。 4、定组距(C),R/组数=组距,通常是2.5或10的倍数。 5、定组界: 最小一组的下组界:Xmin-C/2; 最小一组的上组界:最小组的下组界+组距; 最小第二组的下组界:最小组的上组界 6、中心点:(上组界+下组界)/2 7、制作次数分布表 8、填上次数、规格、平均值、数据来源、日期等
47
能力富余型
直方图的分布在 公差范围内,且两边 有过在大的余地,这 种情况表明虽不会出 现不合格品,但很不 经济,属过剩质量, 一般可适当放宽材料、 工具、设备的精度要 求,或放宽检验频次 以降低鉴定成本。
8 6 4 2 0
48
第六种方法 散布图
49
散布图
定义:用来表示两个因素间关系的图形,称为散布
16
第三种方法 柏拉图
17
柏拉图
定义:又叫排列图,是将质量改进项目 从最重要到最次要进行排列而采用的一 种简单的图示技术。 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高低 顺序排列的矩形和累计百分比折线组成。
18
柏拉图实例:
不良现象 功率偏低 打火 不良数量 65 17 影响度 65% 17% 累计影响度 65% 82%
2
品质管理中统计技术的作用
品质统计方法是工厂品质管理过程中经 常运用的重要手法。主要是通过对各种 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以用来 证实产品生产过程能力及产品对规定要 求的符合性。其作用在应用于产品的设 计、生产过程的控制、防止不合格品的 产生、品质问题的分析、查找原因、确 定产品和过程的限定值,预测、验证并 测量和评定产品的质量特性。
9
分层的原则和标志:
原则:是使用同层次内的数据波动幅度 尽可能小,而层与层间的差别尽可能大。 标志:人、机、料、法、环、时间、产 品别、地区、使用条件、不合格类别等。
10
分层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统计方法,常 与其它统计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如分层 直方图法、分层排列图法、分层散布图 法、分层因果图法、分层检验表等。
11
第二种方法
检查表
12
定义:又叫调查表、核对表、统计 分析表,是用来系统地收集资料 (数字与非数字),确认事实并对 资料进行粗略整理和分析的图表。
13
使用目的:
1、用于记录(记录原始数据,便于报 告)。 2、用于调查(如用于原因分析、纠正措 施有效性的调整)。 3、用于日常管理(如巡检报告、设备点 检表、绩效考核记录表等)。
5
常用品质统计方法:
层别法 排列图法 因果分析图 散布图 查核表 直方图 管制图 推移图
6
第一种方法
层别法
定义: (又叫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是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把收 集来的原始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 加以分类整理,以便进行比较分析的一 种方法。
8
层别法实例:
掉漆 金属前壳 装饰圈 9 8 凸点 6 6 刮伤 7 5 变形 5 7 毛边 2 2 裂痕 0 1
10 8 6 4 2 0
45
无富余型
直方图的分布在 公差范围内,但两 边均没有余地。这 种情况应立即采取 措施,设法提高工 序能力。
10 8 6 4 2 0
46
能力不足型
偏左、偏右 10 时应查明原因, 8 采取措施,调整 分布中心近似与 6 规格中心重合。 4 出现两边均超出, 说明加工精密度 2 不够,应提高加 工精度,缩小标 0 准差,也可从标 准制订严格程度 来考虑。
12 10
§ ö £ ¨· ¾ £ ý À É
9 6 3 1 4 3
10 8 6 2
8 6 4 2 0
39
锯齿型
象锯齿一样不平, 大多是由于分组不 当或是检测数据不 准而造成,应查明 原因,采取措施, 重新作图分析。
6 5 4 3 2 1 0
40
平顶型
没有突出的顶 峰,一般是在 生产过程中有 缓慢变化的因 素而造成的。 如刀具的磨损、 操作者的疲劳 等。
3
品质管理发展的回顾:
1、质量检验阶段 作业者自行检查 班组长负责检查 专职的检查员阶段 2、统计品质控制阶段 3、靠品质系统来保证品质阶段 4、“零缺陷”品质管理阶段
4
统计技术在品质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历程:
19世纪开始出现了批量生产。 1924年贝尔实验室修华特博士发明了SPC控制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将数理统计技术广泛用于质 量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并开始越来越广泛的 运用。一般认为统计技术在品质管理中的运用是从20 世纪40年代开始的。 1950年美国戴明博士到日本指导各企业以管制图及抽 样检验为主要手法,获得巨大成功。 SQC在日本被各级人员所掌握,得到广泛运用,这是 日本经济在上世纪中叶后飞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近代管理突飞猛进的最重要的原因。 品质统计技术逐步在全世界的许多国家得到应用,二 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