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审视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不可忽视的客观历史因素
苏联的历史遗产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无法回避和必须面对的,这份遗产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这种状况无论是赫鲁晓夫时代,还是勃列日涅夫专政,又或者是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都是如此。

虽然他们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所谓的改革,但都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只是在其内部的小修小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

所有这些被积累下来的矛盾,都增加了改革的难度,可以说是积重难返。

苏联的改革只有摒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才能走上成功之路。

戈尔巴乔夫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到这一点,如其制定的经济改革方案就是从体制改革入手的。

但戈尔巴乔夫不清楚应该怎样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在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上没有坚持,在不应坚持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方面却仍然坚持,在多种因素合力的作用下,导致改革彻底失败的结局。

二、急于求成的激进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4月苏共中央召开全会,戈尔巴乔夫立即提出加速战略,次年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将其系统化和具体化。

该战略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的15年内,使苏联的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劳动生产率增长1.3~1.5倍,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加1倍。

该战略将经济增长点放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上,使苏联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不但没有得到调整,反而加重。

据有关资料记载,1987年,苏联重工业比重已由1985年的74.8%上升到75.1%,甚至超过了战时1945年74.9%的最高水平。

这导致苏联国民经济结构的比例与以前一样严重失调,从而违背了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按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的经济规律。

三、新思维的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成长在斯大林时期,恐怖的大清洗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剥夺式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让他形成阴暗的记忆,他眼见其亲友在剥夺富农期间被契卡镇压。

关于这一点他后来与其政治顾问斯拉文的谈话中作了专门评述。

他认为,20世纪最主要的教训是:应当对人的生命采取另一种态度,也就是说,要人道地对待生命,看到生命的目的本身;另一个教训是,要通过民主机制和公开性来真正地实现民主。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教训和世界观的影响下,戈尔巴乔夫才形成了新思维的理论。

为什么看似正确的理论,在指导苏联改革时却导致改革失败了呢?原因在于,它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脱离了苏联的现实。

民主化本身并没有错。

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但戈尔巴乔夫抽象地、片面地谈论民主化,脱离了当时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以致陷入民主化万能论的空想。

多元化。

多元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指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取消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另一个是政治上实行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

多党制的推行使原来处于地下状态的非正式组织和持不同政见者从非法走向公开,反共反苏的势力借机大发展,而苏共失去宪法保障,执政地位岌岌可危他所宣扬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民主社会主义,不是科学社会主义。

对于苏联来说,意识形态就是它的心脏,当对这个伟大的意识形态的信任程度减弱之后,那么苏联大厦中的党政骨干结构必然要倒塌。

四、过分依赖西方的援助,放弃独立自主
为了缓和冷战所带来的国际压力,处理改革所产生的国内困窘局面,戈尔巴乔夫不得不改变外交战略思想,试图运用他所倡导的国际政治新思维来换取西方大国的支持。

不仅在经济上,甚至在政治上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戈尔巴乔夫都要看西方脸色行事,反复掂量西方的反应。

甚至为了讨好西方,不惜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让步,以致对西方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1987年,戈尔巴乔夫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晤之后两天里,曾在小范围内说:没有欧洲,任何一个问题都不可能解决,这是很明显的。

还有欧洲的经验##,甚至在内部事务中,我们也需要欧洲,为的是进行改革。

至于在对外政策中,欧洲更是无人可替代的##我们不能没有西欧这样的伙伴。

五、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问题在错误政策的诱引下全面爆发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早在沙皇统治时期,由于沙皇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少数民族,当时的俄国被称作是各民族的监狱。

但在十月革命之后,斯大林的自治化计划使苏联一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大俄罗斯主义,加上苏联领导人对民族问题认识不足,使得民族问题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时已积聚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

然而,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在一些会议或文件里也涉及了民族问题,但都是对以往若干提法的简单重复,仍然继承了苏联前几任领导人对民族问题的错误看法。

1986年苏共27大通过的苏共纲领中宣称:过去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在苏联已得到顺利解决。

正是这种错误认识使他没有及时妥善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民族矛盾或冲突,以致使民族问题在他执政期间全面爆发了。

其中,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化政策的实行,使民族矛盾空前激化,民族分离倾向日益增强,从而出现了深重的民族危机。

面对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族分裂势力,戈尔巴乔夫手足无措,又优柔寡断,该用强力去制止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时候,他没有果断出击。

致使民族问题成了无法控制的一盘散沙,民族分裂情绪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散,一些民族情绪被渲染、放大。

戈尔巴乔夫被民族问题搞得焦头烂额,他无奈地发出叹息:给我一个没有民族问题的地方,我到那里去。

由于戈尔巴乔夫处理民族问题的严重失误,终于使存在了69年的苏联分崩离析。

六、妥协动摇、优柔寡断的决策风格
戈尔巴乔夫不具备领袖素质,在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上,他犹豫不定、左右摇摆、优柔寡断,在其执政的六年时间里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些弱点。

在经济改革上,他先是支持雷日科夫政府的经济改革计划,但随后又热衷于叶利钦激进的500天经济改革方案,再后来在双方的争论下,他又采取了中立的态度∃∃∃折中调和。

在1991年1月反对立陶宛分裂势力时,他曾默许军方以强力对付立陶宛政府的分裂活动,但是,当事端挑起,面对西方的压力和民主派的斥责时,他又发生了动摇,最后下令不予干预。

他做事往往心血来潮,而且往往受他人所左右。

他秉性的妥协性格变成无原则的妥协,总是在对立力量之间两面倒,时而讨这部分人的欢心,时而讨那部分人的欢心,一再玩弄平民主义的手腕。

他身兼党的总书记和国家总统两个要职,但却总是时而向%左派&、时而向右派做出小的和不太小的让步,在两边搞平衡。

由此可见,无论是戈氏的战友,还是戈氏的政敌,都一针见血、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他的妥协性和动摇性。

可以说,戈氏的妥协、折中的决策风格不仅断送了自己,而且也葬送了苏联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结语
历史没有垃圾箱。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其路线、方针的制定至关重要。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变成了改向、改性,一个共产党执政74年、横跨两大洲的世界强国被肢解,支离破碎,这个教训太深刻了。

尽管苏联解体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但正确总结汲取其经验教训,仍十分必要,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其次,改革的进程可以分为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

激进改革时间短,社会震动大,代价高。

苏联东欧的改革都属于激进改革的类型。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宜选择渐进改革,它比较稳妥、温和,社会冲突小,转型实效好。

再次,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的保证。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戈尔巴乔夫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成功的情况下,仓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并直接削弱苏共的领导力量,颠覆苏共执政党地位,使苏共垮台。

这一教训为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例证,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稳妥进行,必须在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必须迈小步不停步,必须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最后,改革要把基点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不能过分依赖外援,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当然坚持独立自主,并不等于不要国际援助。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只是选择感受深刻的方面述之。

1.11 于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