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回归本土建筑学思想的探究
摘要:近年来,回归本土建筑学思想逐渐成为了建筑学发展的主流。
本文主要
通过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建筑学思想,主要从建筑的如画观
法和建筑现象学两方面进行探究。
王澍独特的建筑设计手法和对自然材质的解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
当今中国在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发展本土
建筑学的设计方向值得我们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回归;本土建筑学;思想研究
引言
建筑对科学技术有着依赖性,或者说建筑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实现,但是
建筑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更需要回应人的各种需求,尤其是审
美与文化的需求。
回溯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建筑自人类诞生便产生,并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走向多元。
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建筑发展的基本
轨迹亦是追求空间意义和积淀不同建筑文化符号的过程。
尽管早期人类的居住空
间形式,在今天看来是十分简陋的,仅是巢居或者穴居,但是除去可供遮风避雨
的顶盖所带来的物质功能外,场所与领域的界定带来的空间视觉范围与粗糙界面
材料带来的触觉感受,亦给早期人类以特定的心理体验,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限定
与遮蔽,满足了人们基本的心理安全需求。
1.建筑的如画观法
近年来,都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大城市越来越趋同化,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
现在很多人似乎正在“强烈”验证勒•柯布西耶的理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一种
激进的表现,忽略了柯布西耶的精神性和价值观,这里所说的“机器”并不是鼓吹
工业化而是给人们提高便利。
在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中既突出人在建筑中的重要
地位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曾说过“人是家的主人,在自然中静下来,回归自然。
回归自然的同时,全方位的敞开心扉。
家是向蓝天、白云敞开的,或者是向
满天星云敞开的带屋顶的建筑。
”而如今一座座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冰冷地矗立着仿佛我们都是过客,缺少对人性的关怀和人对环境的认同感。
王澍对于建筑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观念,是中国本土的建筑学理念,简单的说
是来自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园林的审美观念。
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
建造
一个世界,首先取决于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
在那幅画中,人居的房子占得比例
是不大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建筑学里,有比造房子更重要的事情。
这个重要的
事情便是自然之道,上面所提到的那幅画便是元代倪云林的《容膝斋图》。
画面
简洁,大处留白,设色淡雅,皴擦多于渲染,构图为典型的“三段式”以“渔隐”为
主题,近景是山石,上有五棵杂乱而萧条的树及一间茅亭,中景是平静而宽阔的
湖水,远景为一抹平缓的沙渚岫影。
从业余工作室的命名到《容膝斋图》再到王
澍的建筑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文人气质和一种退隐山林的处世态度。
这里说的建筑的如画观法指的是如何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观法运用到建筑上,“如画”指的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观法”指的是一种面向自然的哲
学方法。
在这里我们暂且放下柯布西耶、赖特等的西方建筑史,先谈谈中国山水
画和园林。
中国山水画和园林都是自然形态的艺术形式,中国造园理论与画论一脉相承。
造园以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山水画是在表现自然山水的趣味。
2002年王
澍接手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的设计工作,象山新校区坐落在杭州南部的转塘镇,校园用地围绕着象山,周围青山绿水,风景秀美,充满诗性迷蒙。
他接手后
首先考虑的是这座占地7万m2的庞大校园如何与这座高约50m的小山共存。
这
个城市建筑的乌托邦校园是他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这里的十年磨一剑并不是说他
在做象山校区的设计时间的长度而是他为此作品前期积累的准备。
在他结婚后的
第一个七年里他试图忘记建筑学院教授他的一切建筑手法和技巧,经常与工匠一
起研究建筑的材料、施工和做法。
上面提到了山水画、园林和建筑,如果说三者有什么影响,本人认为更重要
的应该是思维的转换,天人合一,与自然共存的建筑需要将绘画与园林的方法糅
合到其中。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品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在结构,而且
更主要的是在于它的内在结构,即在于物质形式中蕴含的心灵内容。
”在中国山水画中画家通过表现山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平静致远。
倪云林如此,王澍亦如此。
2.建筑现象学
现象学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现象学影响范
围广泛,使建筑师在此基础上探寻人在建筑中存在的意义。
19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技术和理性思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进一步
提高,在此背后却掩盖了对文化和人性的思考。
海德格尔曾师从于胡塞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不存在独立的主体,也不存在孤立的世界,因为人的存在总是存在于世界的存在。
”也就是说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海德格尔把“建筑”设想为一种活动,而且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存在性的
活动。
就我理解为:人所居住的空间不单单是工业化技术所建造的物质空间而是更关注于人在空间中存在的状态和思想,人居住的建筑不仅需要体现出人的性格,
不可忽视的是还需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性格特征。
建筑不仅是指房子而是包含房
子之外的周围的环境,建筑是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体,所以建筑不仅仅是实用的,当人们住进去之后精神性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在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础上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提出了建筑现象学的概念。
“在我们的环境脉络中,“认同感”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
北欧人和雾、冰、寒风成为朋友;当他们在散步时,对脚下雪的开裂声引以为乐;他们必
须体验沉浸在雾中的诗意。
”诺伯格•舒尔兹认为建筑应该回归到场所,十分注重
场所精神。
“在考虑建筑自身之前,首先要考虑建筑面对自然的态度,即树立自然比建筑重要的思想,这种思考是“建筑中心主义”的现代主义建筑学所没有的,我
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建筑学体系。
”现如今,私欲的膨胀和情感的恐惧令人迷惘,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不得不让人反思未来的城市建设该走向何处,而建筑师与城
市的建设直接相关,建筑师应具有场所意识,将人、建筑和场所有机的融合,探
求建筑的本质。
或许只有这样,“人,诗意的栖居”才不再是远方的一个梦境,与
自然共舞享受自由的生存状态。
王澍主张的“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更
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王澍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试图将现象学的手法融入
到建筑设计当中,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和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和场所对建筑的影响追求自然之道和返璞归真,尽量使用当地材料,使建筑与自
然形成亲密的关系。
3.结束语
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似乎也受到中国文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应当倡导更
多的“职业建筑师”回归到“文人建筑师”的行列。
关注设计本身,关注其所处的地
理位置,融合当地地理风貌和人情风貌,做到以“文人”情怀和情趣来进行创作。
倡导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恰当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追求天人合一。
总之,在日
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建筑师应当更积极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并融入到设计中去,这将是未来我们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日]富永让著.刘京梁译.勒•柯布西耶的住宅空间构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王澍著.造房子[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