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新课改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
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20-01 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在这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教学行为,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
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
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 在课程改革理念上,存在严重片面化的倾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高中阶段教育的价值,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新课程。
并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将课程目标设计成“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尽管参与实验的老师大都认为新课程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模式、高考及教学评价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老师认为课程改革只不过是换了一本教材而已。
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将新的课程理念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错误认识:
1.1 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知识加语文能力。
面对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形势,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
那么语文素养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呢?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人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等,可能有人就觉得不好理解了。
其实,“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或者说语文素养所要包含的内容,从语文学科来看,有的是专门性的,有的可能是边缘的、和其他学科交叉的。
语文课程无论其内容是专门还是边缘,根本目的是既要关心学生眼前可见的水平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然而,有些老师关注的只是学生的语文基础牢不牢固,听、说、读、写的能力强不强。
只关注高考考什么,自己就讲什么。
一切服从于考试的需要,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统统被拒之于课堂之外。
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品质,仅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这正是有人所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试想一想,这样发展下去,学生如何去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1.2 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与语文学科关系不大。
新课标明确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有侧重地发展。
然而,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关注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还是单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过分关注语言知识、文体知识、写作技法等的
掌握,反复强调的是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很少关注人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现实世界明显脱节。
其实,相当多的高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加上那些低级庸俗甚至有毒的文化产品还占有较大的市场,作为语文老师同样需要关注学生们的情感发展,增强学生追求美的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体味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自觉抵制丑恶的文化现象,使之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2 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2.1 更新观念。
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一定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实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特长充分得到发挥。
2.2 优化课堂训练,敢于创新,设计出诱发学生创造潜能的问题。
课堂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在继承传统课堂训练优点的基础上,从题目设计入手,设计出既注重知识的积累,也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也关注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的题目。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和态度的教育融入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语文问题。
题型要补充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乡土语文资料收集,甚至语文影视点评等形式。
有些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我解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3 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关注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设计,积极开发课内外的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果断地做出决策,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鼓励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