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山杆爷》观后感
法治与道德(礼治)的p k①
内容摘要:
1、提炼电影《山杆爷》的内容;
2、结合影片,分析中国农村治理中道德的影响;
3、反思中国法治现状;
4、如何让法治精神永驻人们的心中。
关键词:
法治、道德(礼治)、矛盾冲突、发展。
电影《山杆爷》借助山杆爷孙子和自己关于法的争论,引出现如今农村中村规和国法的矛盾冲突,法和道德间的冲突。
虽然堆堆坪在山杆爷的权威治理下很太平,可因为孙子在课堂学到的知识与爷爷讲解的发生冲突,他十分困惑与不解,为了得到真理,就写了一封信给《法制报》,乡村往日的平静被打破了,县城公安人员入村调查,最终在村民看来大公无私的山杆爷却犯法入狱了。
法与道德的关系和矛盾历来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法理学上的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派也就法学要不要把道德纳入法律的考量范围进行讨论②。
就《山杆爷》这部电影,下面就个人观点谈谈“法治与道德(礼治)的pk”。
在中国的农村治理过程中,尤其是在贫困偏远的地区,道德(礼治)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是维持和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中
国的农村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的社会,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人们公认的合法的行为规范”③,没错!历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虽说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化了,法律意识也在增强,但是中国的国情是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像堆堆坪这种偏远贫困的乡村,人们的思想还是受到传统礼治的约束和影响,什么三纲五常、什么传统孝道、什么礼治传统等等,都是根深蒂固。
从山杆爷对那名不孝顺婆婆的妇人采取游行的惩罚方式,我们不难看出来传统礼治在治理村务中的影响。
堆堆坪的管理方式就如《社会契约论》中人们将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管理者,订立契约来管理一般,④山杆爷充当的就是管理者的这一管理者,在这个村子里,他就是权威与正义的化身,把堆堆坪管理得很太平,村里的风俗维护得很好,同时人们也认可、服从他的管理,因为他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集体的利益着想,心里装的是村民,为大家办实事,解难题。
可在这样一个知识水平、经济水平落后的乡村里,有谁又会想到山杆爷在管理村子时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触犯法律,因此背负着罪名,入了狱呢?
反思现在中国的现状:虽然普法力度在加强,可像堆堆坪这样缺乏受教育、法律意识淡薄的例子在当今的中国还是存在的,人们可能历来习惯了用道德(礼治),因此村规民约也是依照道德观念、传统习惯来制定的,他们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可取的,只要把村子治理的好,维护好集体利益就行,有法没法是一样的,或许他们是听过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东西,可又有多少遵循了这些法规呢?其实,就我个人经
历而言,我见到过的一些村子是有按照法律制定好的村规民约,可在实行、解决问题时却不完全依照,还是带有按道德(礼)标准来治理。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例子毕竟是少数的,是特殊的例子。
我们还是得树立法律意识,法治依然还是占据主导的地位,道德有它可取的地方,我们应当在制定法律时加以考虑和吸收。
让制定出来的法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水平,符合实践的需要。
那么如何是依法治国落实到实处,让法治永驻人心呢?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
特别是要协调城乡、区域的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
国家和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帮助、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倡导先富帮后富,走向共同富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法制方面的文化、提高教育力度。
教育事业很重要,让子孙后代减少新时代“文盲”,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大力发展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法治社会重要的内容⑤。
提高政治的民主性,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更加有利于民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从而促进法治的发展。
结语:
礼治和法治的冲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不会消除的,至少在经济水平没达到共产社会水平之前,它还是会存在的,但我们必须坚信法治必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法在生活中是必须存在的,但制定法时可
以吸取道德(礼)方面合理之处,将社会全方面进行法律化,用法律来规范公民与国家的行为,使得社会更加井然有序,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