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今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不仅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开展现代文明的基础。
下文中笔者将结合所学知识,即当今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旨在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发展。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承特征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非自然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外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些历史文化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忽略,所以,下文中笔者将就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浅析,希望能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自己的贡献,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一、新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根据笔者的分析和总结,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传承中华文化有这样五个方面的特征,下面逐一进行介绍:(一)中华文化传承的环境特征
所谓环境特征,就是指一些影响中华文化传承的自然因素,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跨度比较大,所以决定了我国文化传承具有地域性的环境特征,也就是说地域性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区域自然环境对于我国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次,地域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该地区的活力和神韵,使自然
环境和人文文化在互相作用的同时,更具特色和魅力;再次,文化传承的地域性使不同的文化之间和地域之间保持着和谐与稳定,使自然环境和人文文化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中华文化传承的本质特征
所谓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指其具有独特性,每一种文化形式的竞争力都在于其能够区别于其他的文化形式,这种独特性也是其核心优势的集中体现。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无论从语言文字还是建筑形式上都表现出中华文化所独具的特征。
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首先,文化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文化符号上,也就是说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的属性就在于我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无论是传统儒学还是孔孟文化,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所独具的;其次,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符号的特殊性也将成为其有利的资源和优势,也是区别各种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城市文化的重要的方向标;再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对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建立文化符号也就是城市的独特文化标识是实现这一作用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三)中华文化传承的时间特征
所谓中华文化传承的时间特征,就是指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我们知道我国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对文化传承的连续性进行
阐述:首先,从时间上看,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并且至今都没有发生中断,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也奠定了我国文明的特殊历史地位,秦汉时期的大一统给我国文化奠定了统一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同周边文化的融合也奠定了我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特征,一直到唐宋明清时期,中华文化始终未曾中断,不仅如此还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种外来元素。
其次,中华文化之所以可以绵长悠久得益于我国文化的地域性和兼容性,虽然经历了多次的分裂和统一,但是中华文化最终以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同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一同并列为世界的四大文明;再次,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华文化的延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
1、要加大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现有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无论是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加大整理力度,因为现有的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该问题的重要性,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加大了对各民族的文字和语言的保护力度。
2、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和意识,才能有效的开展各类文化传承活动,所以,有关部门应该从思想上加大群众的文化传承使命那和参与意识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使群众能够自觉的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去,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3、保护和开发相统一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要坚持保护和开发相统一的原则,即不能一味的保护,也不能单纯的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应该在保护和开发中寻求文化遗产的最大传承价值。
单纯的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只会使其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生逆向的量变,从而形成消极的之便,最终衰落;而单纯的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则会使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都仅仅停留在其原因的状态下,不利于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也就无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所以,文明要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中华文化传承的时代特征
所谓中华文化传承的时代特征,就是中华文化的兼容性,也就是指中华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吸收现代元素和外来元素,以便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于中华文化的兼容性的理解和阐述,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中华文化中的各区域和民族文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兼容性,主要表现为这些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在保有自身的核心文化特征和内涵的同时,还能够有机的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元素,从而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形式,而这种兼容性不仅表现为单纯的吸收,好有对外来文化的有选择的扬弃,即通常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外来文化与本区域文化的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其先进的部分,对现有的文化形式和内涵进行丰富,以提升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文化属性。
其次,我国文化的兼容性使得我国在开展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固本、开放和创新能力
的培养,所谓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属性,所谓开放就是要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积极的同不同形式的文化进行交流,所谓创新就是要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始终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文化形式进行有益的改造和改良。
(五)中华文化传承的功能特征
所谓中华文化的传承的功能特征就是引领性,即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中华文化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我国的先进的文化思想相世界传播,笔者认为这种引领功能的实现有以下几种作用:首先,可以有效的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可以通过文化的引领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国际的交流、接轨;再次,可以将我国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理念传递给其他国家,以实现更好的文化交流和共荣。
二、中华文化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
而是通过对实际生活及社会实践本身的深度观察与慎密思考,发前人之所未发之感慨,说前人之所未说之话语,论前人之所未论之论题。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不断作出新的判断和理论解释、不断创新分不开的。
如果没有创新,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既取决于经济的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的实力。
美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不是别的,就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文化交流将更加深入,竞争和碰撞也将更加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发展生产力,在经济上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且要创新文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如何“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如何给人民群众优秀的文化作品。
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经过创新,才把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秀文化产品奉献给人民群众。
这些年来,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还不多,就是因为缺乏创新。
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当代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使世界充满活力,也使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从而使先进文化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氛围中,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建设成就,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和感染力,展现在世
界面前,就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必须创造出表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就必须不断创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