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

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

中国行政管理三大学派理论初探苏祖勤/陈祖耀/黄翘云【专题名称】公共行政【专题号】D01【复印期号】2005年04期【原文出处】《改革与战略》(南宁)2004年12期第96~101页【作者简介】苏祖勤,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陈祖耀,中南民族大学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翘云,中南民族大学欧阳雄飞学科体系研究室客座教授、武汉市人民政府秘书二处处长。

(湖北武汉430078)【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学派研究的意义、判别的客观标准,初步探讨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界三大学派形成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旨在促进我国行政管理学派之间的交流、交锋和争鸣,推动中国行政管理学不断走上新台阶。

【关键词】行政管理学/夏书章学派/郭济学派/欧阳雄飞学派一、学派研究的意义和判别标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以下简称“中共中央《意见》”)中指出:“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论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

鼓励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发展真理。

”这就是说,倡导、培育、扶持、推动我国行政管理学派之间的理论沟通、思想交流和学术争鸣,是繁荣和发展行政哲学和行政管理学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动力。

而研究、探讨我国行政学界夏书章学派、郭济学派和欧阳雄飞学派的历史渊源、理论特征、基本内容和发展趋势,促进各学派之间的讨论、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建立健全行政学界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不仅有利于各学派理论的成熟和发展,而且是推动中国行政学不断走向新台阶的必要条件和重大举措。

学派的产生和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

而判别学派是否一个独立的学派,同样有一个客观标准。

判别一个学派基本标准是:1、必须有一个或一批较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有被社会认可的理论创新成果,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学科理论体系。

2、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原创性范畴、概念、观点和基本理论,能够自圆其说,达到范畴规范化和逻辑一元化的理论水平。

3、学术界同仁自觉和不自觉地支持、认同、宣传、维护和发展该学派的理论观点和学科体系。

4、这一学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回答和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为社会创造日益增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研究对象和内容纷繁复杂的独立学科。

从事国家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由于其经历、阅历、理论修养、综合素质、学识水平的不同,以及观察分析问题立场、观点、方法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形成理论风格各异的诸多学派。

我们应当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三不主义”的方针,根除当前行政学界“一哄而起、阿谀奉承或急功近利、学心浮躁或重复研究、不思进取”的不良理论研究风气,积极倡导、鼓励行政学界诸学派之间的自由讨论、争鸣、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理论体系,营造保护、扶持和培育有利于理论创新的诸学派成长的学术环境和社会氛围。

学术界是否出现或形成不同学派,既是理论研究能否不断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学术界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正如董京泉同志在《社科研究与理论创新》专著中指出的:“马克思说,真理就像燧石,只有撞击,才能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派的争鸣,是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只有学术空气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创造一个民主、团结、自由讨论的环境和氛围,才有利于相互启发,博采众长,激发思维,才有利于新思想、新观点、新学派的形成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研究生机勃勃的局面。

”(《社科研究与理论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二、夏书章学派即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派夏书章学派,叫做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派。

夏书章教授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的恢复、重建和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是中国行政学界的泰斗。

夏书章教授1982年元月29日发表于《人民日报》关于“把行政学的研究提上日程是时候了”的重要文章,迈开了中国行政管理学繁荣和发展的、富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夏书章同志主要代表作有:1985年5月主编的我国首部《行政管理学》专著(山西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行政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行政管理学》专著。

20年来,全国各地很多学者都受益于夏老的鼓励、教导和指导,出版了近百部冠名为《行政管理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学》的著作。

其学科带头人有王乐夫、陈瑞莲、刘熙瑞、唐代望、刘怡昌、郭景春、南元生、张书庭、刘延余、雷忠勤、何国强、应国良、林锦峰、赵过渡、梁裕楷、傅小平、郭小聪等专家学者。

由于夏书章教授最早提出、率先垂范“必须研究和必须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政管理学”,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派”。

夏书章学派的基本特征是:1、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点的行政管理学研究;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3、反对照抄照搬西方行政学理论;4、澄清是非,批判行政管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

夏书章教授1991年6月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的“《行政管理学》第一版序”中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特征。

他说:“问题的关键,似集中在中国特色这一点上。

本来,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那么,我国的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学便都应当具有中国特色,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在行政学教学和研究领域中,存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的问题。

我们不能在有意和无意中,以为行政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而对此有所放松或轻忽,同样要体现‘坚持、补充、批判、澄清’的精神,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增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研究成果,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和澄清是非。

”夏书章教授是夏书章学派的创始人。

夏书章教授在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学方面的卓越贡献有以下几点:(一)夏书章教授是我国行政管理学重建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

我国行政管理学恢复和重建于80年代初。

1982年和1983年,夏书章教授积极呼吁、指导和促进中国政治学会,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了行政学讲习班,倡导行政科学的研究。

1984年8月,夏书章教授作为国务院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筹备组负责人,鼓动和参与国务院办公厅和原劳动人事部在吉林市召开了行政科学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了开展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和发展行政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985年7月,《中国行政管理》杂志创刊。

标志着我国行政管理学正式开始恢复和重建。

(二)夏书章教授作为我国行政学的一位创始人,奔走呼吁,组织力量,积极参与确立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地位。

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研究领域的科学,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界和国内外科学管理权威系统的认同。

社会公认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应该投入资源研究的领域,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具有自己研究范畴、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论体系的学术领域。

同时,夏书章学派初步确立了行政学研究的范畴体系和结构合理、前后有序的篇章结构体系。

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其它国家行政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基本上确立了以追求行政效率为目标,以行政学逻辑为起点,形成了以行政组织、行政职能、行政决策、行政环境、行政监督、人事行政、行政改革与发展等为中心内容的学科框架,明确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学这一重大课题,牵头组织成立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三)夏书章教授积极参与中国行政学的组织建设和教学机构建设,扩大了中国行政学的国际影响。

行政学自80年代中期恢复以来,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异军突起”,到90年代初就已成为全国最热门的学科专业领域。

夏书章学派在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这些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相当有价值的。

从总的情况来看,全国已经形成了一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和教学队伍;建立了包括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中国青年行政管理研究会在内的全国性和许多区域性的专业性学术团体或组织,有几十个高等院校建立了行政管理系或行政学专业;创办了国家行政学院和省、市各级地方行政学院;出版了一大批行政学的学术论著、教材和刊物;开展了对外学术交流,参加了国际性行政组织和地区性国际行政组织;国际学术交往日趋活跃。

三、郭济学派即中国公共行政学派(一)郭济同志既是中国行政学界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又是我国学术界的著名专家。

我们这里提出的郭济学派,是郭济同志作为学科带头人意义上的学派,叫做中国公共行政学派或公共管理学派。

郭济学派是近几年来形成并有较大影响的学派,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公共管理”热潮。

我国一些新建的高等院校(所)和学术机构,纷纷冠名为“公共管理学院(所)”、“公共管理学会”;《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中国公共管理学》等专著、教材,成打成打地走向图书市场;凡行政学类著作和教材,如不贴上“公共”的标签,似乎就不那么时髦了;张康之教授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2、3期发文,振臂高呼“公共管理: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

郭济学派的代表作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郭济主编的《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刘熙瑞主编的《中国公共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2月汪玉凯主编的《公共管理》;其学科带头人有郭济、刘熙瑞、汪玉凯、张康之、金太军、钱振明、李乾贵、孙文基、张锐昕、顾丽梅等专家、学者。

号称“社会治理中的一场革命”的新兴学说即《公共行政学》或公共行政学派的主要理论特征有:1、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公共行政”内容比“行政”一词丰富得多。

郭济同志主编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开门见山地指出:“公共行政学,是一门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统一的独立学科”。

“关于‘公共’,有学者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1)和私人行政相区别。

(2)明确了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

(3)公共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强调了行政活动的公共性。

”“由于‘公共’一词具有上述这些主要内容,因此,‘公共行政’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

”(《中国公共行政学》第2、3页)为什么“公共行政”一词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呢?“行政”一词有什么缺失呢?刘熙瑞教授坦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振振有词地说:“按‘政府推行政务’这样的涵义来理解‘行政’概念,就隐含了一系列缺失。

包括:第一,它不能明确提示管理的目的,因而难以杜绝为私的成分;第二,公民参与与否不明确;第三,被管理的事务性质不明确,并没有强调必须是公共事务,因而难以界定管理的范围;第四,它在行政中是否接受公民的制约,也没明确提示出来,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