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
基本要求
•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
识中积极巩固
发展性原则
定义: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 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 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历史上 多称为可接受性原则或量力性原则。
基本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按教学大纲、教科书的体系进行教学是为了保证科学知 识的系统和教学的循序渐进。但这不是要教师照本宣科, 而是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 和本班学生学习的情况,编写一个讲授提纲,以指导教学 的具体进程。编写提纲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且不说不同的 学科、不同的章节内容应有不同的提纲,就是同一节课的 内容都可以编出各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好提纲,关键在于根 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智慧 与创造力。讲授提纲的运用也可以灵活掌握,或用演绎法, 边板书提纲边讲解,或用归纳法,边进行教学活动边概括 出来,也可以两者结合。
2. 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教学要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而 是要求区别主次、分清难易、有详有略地。这样才能提高 质量。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作课堂 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 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对话、议论、讨论进行作业及 其评议,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重 点问题上不能马虎,如果搞成“夹生饭”,学生一知半解, 以后即使教师多次采取补救措施,也难补学生的知识缺陷。 难点不一定是重点。它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 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形成原因。所以,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要针对学生的困难所在采取措施:如果 学生缺感性知识要加强直观;学生基础差要注意为他复习、 补课;概念、公式或技能本身过程复杂的,则要进行分解, 分为几个层次、部分或步骤以便于逐步掌握;难点过于集 中,可以适当分散。
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
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 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 统性原则。
基本依据
我国古代的教学注重按一定顺序进 行。《学记》要求“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 孙,则坏乱而不修”。如果教 学 不按一定顺序、杂乱无章进行,学 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朱熹 又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 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 的教学要求。在国外,夸美纽斯主 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 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 在一件事情上。”乌申斯基指出: “知识只有形成了系统,当然是从 事物本质出发来形成的合理系统, 才能被我们充分掌握。脑子里装满 了片断的、毫无联系的知识,那就 像东西放得杂乱无章的仓库一样, 连主人也无法从中找到他所需要的 东西。”布鲁纳要求学生掌握学科 的知识结构。
基本意义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 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 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
2、 符合动作形成的规律动作形成的阶段性变化, 受人体生理机能的制约,受条件反射和分析、综 合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支配。掌握动作技术,就有 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
意义
① 历史上,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 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 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
② 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它给学生以感性 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减少学习抽象概念 的困难;它可以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 互关系和动态发展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 观察与分析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知识
直观性原则
• 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 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 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 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基本依据
在中国古代,荀况就提出:“知之不若 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 也。”“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颜 元反对“以空言立教”,主张学以致用, 他把自己教学的地方命名为“习斋”。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以及捷克教育家夸 美纽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等人, 都重视教学中的练习和实习作业。但是 在历史上,在存在剥削阶级的社会里, 学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当 时的教学必然带上教条主义性质,书本 与实际严重脱节。
教学原则
定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 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 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 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 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 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 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 要的保障性作用。
③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得知识。 ④ 发扬教学民主。要创造宽阔、和谐、民主、平
等、坦率、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启发教学的 重要条件。
实际例子
• 在我国古代,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 不发”的教学要求。《学记》中又提出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 想,阐明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学生, 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迫或代替学生 学。在西方,第斯多惠在指导启发式教学 上也很有名。他的名言是:“一个坏的教 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 理。”
意义
① 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只有符合学生的接受能 力才能被他们理解,顺利地转化为他们的 精神财富。
② 现代的发展性原则不是只强调教学要适应 学生发展的一面,而是风强调教学要有一 定的难度,适当走在学生发展前面,更注 重教学要引领、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面,这 样才能有效学习。
实施要求
①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教 学中的难与易、深与浅、快与慢、多与少之间 的问题的一个比较适合的标准是,教学应当对 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在教室 引导下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即符合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实际例子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 模拟实物、玩具、幻灯片、简笔画、课件等辅 助教学手段,如在教蔬菜、水果等名称时,教 师先说实物名称,让学生听,然后将实物遮盖 起来,变换实物的摆放位置,不让学生看见, 拿走一两件,然后进行提问。配合手势、动作 等开展生词教学能够直观、形象地揭示词汇的 意义,使学生一开始就把实物或某些动作与英 语词汇符号直接联系起来,加深印象,提高记 忆效果,这就是教具直观。
启发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 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 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 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实施要求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 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优秀的教 师在教学中均善于提问激疑,使学生茅塞顿开, 思想活跃起来。
巩固性原则
• 定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 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 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 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基本依据
在中国古代,孔丘就提出“温 故而知新”的主张。传统教学 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对 所学知识的熟记。在外国,捷克 教育家J.A.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 “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他 形容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 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 筛子上”。现代心理学和教学 论对巩固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已提供了越来越科学的说明。 学生在短时期内集中地学习大 量未经自己亲身感受的间接知 识与经验,又不能立刻地、全 部地运用于实践,遗忘的可能性 极大。
意义
1. 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有着指导性和调节性的意义。 作 为教学活动的准则,它必然能够对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起着指导和调 控的作用,能够为教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2. 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 织形式的选择。 教学原则确定之后,对教学活动中的内容、方法、 手、形式的选择,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巴拉诺夫指出:“教学 论原则决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和论证其效果有赖于作为这些方 法基础的教学论原则。教学论原则体系,就是对学习和掌握教材的基 本途径的总的说明。”
3. 科学的教学原则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科学的教学原则在人们 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中灵活有效的运用,对教学活动的有效顺利地开展, 对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都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原则
•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三、直观性原则 • 四、启发性原则 • 五、循序渐进原则 • 六、巩固性原则 • 七、发展性原则 • 八、因材施教原则
实际例子
• 小学的数学教学中的加减法计算,首先是一位数的加减法 计算。接着是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再来是多位数的加减 法计算。后来才是四则混合运算
• 小学数学的内容,建立在小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很多的 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认识、知道、能说出等浅层的认知过 程,比如,对称、视图、变化的量、统计、圆、方程等, 学生掌握的很浅。到了中学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分析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日俱增,教学则应重视逻辑推理、 规纳总结、创新意识的培养上。数学教学的活动过程,教 师应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与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在 不同阶段提出学生应该达到的不同水平。从而使学生较好 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是行之有效的 宝贵经验,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不可违反。无数 实践证明,教学不可“躐等”、“跃进”。如果 不顾教材的系统性和学生认识的循序性,一味搞 突击、赶进度、跳跃前进,那必定是“欲速则不 达”,以学生接受不了而失败告终。如果循序渐 进教学,学生的基础打好了,认识能力提高了, 学习进度自然会加快,效率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