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一】:学生社会实践—北京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情况调查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课社会调研报告题目北京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情况调查调研报告撰写人指导教师赵玉洁2015 年 7 月 2 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课成绩评价表北京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情况调查报告目录一.前言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
二.中小学生上课外班种类及原因三.中小学生报课外班类型数量与分布时间四.中小学生对课外班的感受五.中小学生课外班的性价比六.结语附录(调查问卷)一.前言研究目的如今,学生减负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然而学生的负担不仅仅来自校内,也来自校外各种铺天盖地的补习班。
部分小学生同时上四五个补习班已经是一个很常见的社会现象了,而大多数学生也对此怨声载道,与此同时在我们面前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到底有多大部分的学生在上课外班;学生上课外班的侧重方向是什么;学生上课外班自愿与否;学生到底喜不喜欢上课班外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本次社会实践调查——北京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情况调查。
研究方法我们采用查阅资料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调查。
调查对象北京市部分学校中小学生地点组员所毕业的小学,初、高中(调查学校为北师大大兴附中,朝阳外国语学校,景山学校,亦庄中心小学)专业课外补习班机构调查人数300(按照当前北京中小学生比例,小学150份,中学150份)收回问卷数量300份研究结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课外班已经贯穿整个学生时代,在小学主要是培养兴趣为目的,但英语主要是他们的‘目的’,对于他们的来说只能服从。
中学生课外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一个人不上课外班可能就是奇葩,他们不得不为高考做准备。
没有喜欢不喜欢了。
关键词课外补习班中学生减负价值二.学生上课外班种类及原因(一)小学生课外班的种类以分布情况如图所示,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科目比较少,主要以数学,语文,英语为主,所以小学生报名学科类课外班的人数比例还是占相当大的部分的。
由于小升初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多是注重小学生数学和英语成绩的考察,所以50%以上的家长都选择了给自己的孩子报了与数学和英语相关的课外班。
尤其是英语课外班,在我们发放的150份小学生课外班的调查问卷中,有71%的小学生报名了英语课外班。
可见,现在的家长比较注重小学生的英语教育。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在这个对英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次数学课外班的市场也十分火爆,由于各种重点中学开设小学生课外辅导班,都是以奥数为主,并且多数的重点中学择校考试也是进行数学考试。
所以各类小学生的数学辅导班也是层出不穷,从基础补习班,到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班,各类的数学课外班也是应有尽有。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艺术兴趣类课外班也是小学生所偏爱的课外班之一,由于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走艺术特长生的路线所以给自己的孩子选择了音乐画画等艺术类课外班。
还有一些家长是培养孩子一些其他的课外兴趣,所以其他类的兴趣班例如游泳,象棋等。
也在小学生课外班中占了一定比例,但是这些课外班相对于数学,语文,英语这三科主课来说还是少得多。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二】:北京昌平区中小学社会实践表(共三张)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三】: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走进区县社会大课堂观摩交流活动手册主办单位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〇一〇年九月至十月活动简介为了更好地展示和交流在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各区县好的做法、好的经验,推动社会大课堂的持续发展和常态应用,让更多的学生从社会大课堂中受益, 9月中旬至10月下旬,市教委将集中举办走进区县社会大课堂展示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采取市级搭台、区县为主的方式,走进区县、资源单位和学校,相互借鉴,共同促进。
活动期间,诸多的区县将搭起观摩研讨、展示交流的平台,东城区深化“蓝天工程”,开发了适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蓝天博览课;石景山区制定出台评估办法,通过制度性管理推进实践育人的常态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
化;海淀区发挥区域高校和科研机构优势,通过大中小学联动让区域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朝阳区、通州区、延庆县统筹教育系统内资源,通过建立区域教辅中心、用好校外教育基地、打通职业学校和普通学校等多种方式把资源统起来;房山区、大兴区、顺义区结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实施,让社会大课堂活动资源与多学科课程有机融合。
同时,通过本次展示和交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大课堂中感受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体验北京的人文、科技和绿色。
走进区县展示交流活动总体安排区县联络员名单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四】: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市委有关会议精神,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教委面向全市初中学生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北京市关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部署要求,把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
通过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初中学生“宽”向发展的目标。
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的文件精神,强化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过程中落小、落细、落实,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途径。
修订后的《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京教基二〔2015〕12号)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学科落实“中小学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的实施途径和重要抓手。
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北京市中考改革的配套举措。
北京市中考改革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实践应用,在考试科目中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力度,并将学生初中三年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中考考核中。
因此,实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本市中考中招与初中教学改进工作的通知》(京教计〔2015〕35号)精神,适应中考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
二、开展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坚持实践导向。
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取向,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倡在实践中学习,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坚持综合培养。
树立广义教育资源观,整合学科课程资源、教育系统内外资源,开发领域广泛、内容综合、方式多样,主题化、系列化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大、中、小学纵向贯通和家、校、社横向联动的共同育人格局,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坚持过程参与。
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淡化结果导向,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品德养成、情感体验和能力提升。
坚持多元评价。
采取过程记录、影像纪实、作品呈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参与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有效评价,鼓励教师、同学、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的引导性和激励性。
三、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方式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
活动内容与形式。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社会、个性发展”等三个层面和“加强国家认识”等32项考核要点及62个主题活动(详见《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开展。
活动形式不拘一格、灵活多样,依据《实施意见》中32项考核要点,学校、学生可以结合本校特点和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在62个主题活动中自主选择或自主设计具体活动,鼓励学校和学生开发契合主题、具有特色、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
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既可由学校集体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由结合为小组或学生个体自主活动。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自2015年9月启动实施,参与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逐年向上滚动至全体初中学生。
考核记录方式。
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北京市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对学生参加活动的情况进行管理、记录和考核。
初中每位学生每学年应完成不少于10次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参加一次活动计1分,原则上每学年累计10分,初中三年共计满分30分。
寒、暑假开展的活动计为上一学期活动,七、八年级学生每学年活动最晚于下学年开学后一个月内完成考核记录,九年级学生应在中考前完成学年考核记录。
学校集体组织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由指导教师统一登陆平台记录;学生自由结合的小组活动或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学生自愿申报,将小组名单提交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或学生登陆平台记录;学生个体活动由学生本人登陆平台记录。
所有活动均需学生提交证明材料,指导教师确认后计分。
四、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为确保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实施,建立市、区、校三级管理体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合力推进。
市教委负责顶层设计、整体规划。
根据全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中考改革方案,制定完善《实施意见》;负责研究制定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政策和措施;指导各区教委、学校开展好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对组织实施情况开展调研、检查和评估;建立协调保障机制,会同市教科研部门加强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实践活动的研究和指导,委托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提供管理服务平台的开发、维护、更新等信息技术支持。
区教委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工作实施与管理。
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指定专门部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强对学校的培训与指导,准确把握和传达市级政策,及时收集、反馈实施情况;统筹区域资源,加强与市教委、相关单位部门以及本区学校的沟通协调,为学生开展好活动提供保障;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搭建学校研讨交流平台,及时发现和宣传典型经验。
学校负责初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实施。
成立领导小组,指派专人担任学校管理员,根据学校自身特色和资源情况,结合相关学科课程目标和内容,在管理服务平台上确定每学年8项学生集体或小组必选考核要点;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一般为班主任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并将学校必选以及学生自选考核内容任务合理分配给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要明确自己承担的考核要点任务,结合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撰写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并按计划完成本学年所指导学生活动证明材料的确认、评价、计分等工作。
学生在完成本学年学校和指导教师确定的集体或小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选完成2项或多项考核要点中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并及时登录管理服务平台记录活动情况,上传活动证明材料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