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分析
摘要:在城市发展中乡村是基础,发展乡村也是发展城市的动力,现阶段我国
非常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与实施乡村振
兴战略。
鉴于此,本文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与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进行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人居环境;优化提升
一、前言
乡村振兴与人居环境优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紧密结合的,乡村振兴是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
升的一种表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对人居环境进行优化,还需要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关系、乡村
治理体系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等,做好这些工作对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只有不断完善乡村设施、提升村庄面貌、改
善村民生活条件等,才可以提高整个乡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的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从经济方面提出“产业兴旺”的原则,从文化方面
提出“乡风文明”的原则,从生态方面提出“生态宜居”的原则,从政治方面提出“治理有效”的
原则,从社会方面提出“生活富裕”的原则。
社会建设方面,从以往的“生活宽裕”转变为“生活
富裕”,要求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政治建设方面,从以往的“管理民主”转变为“治理
有效”,这就要求健全法制、德智以及自治相互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生态建设方面,从以往的“村容整洁”转变为“生态宜居”,这一内涵变化最大,在增加了生态建设的同时还要求对农
村人居环境进行全面提升;经济建设方面,从以往的“生产发展”转变为“产业兴旺”,其内涵
是促进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村庄规划
第一,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科学实用,应当对村庄的功能布局划分进行统
筹兼顾,对功能区的合理性与多样性进行充分考虑,从而确保村庄规划的实用性。
第二,村
庄规划必须结合村庄的实际来进行设计,做到因地制宜,为了确保村庄的规划能够编制合理、科学,与村民的意愿相符合,必须让更多村民、村干部在编制工作中发挥作用,这样才能确
保村庄的短期发展与长期发展能够与村庄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第三,将村庄规划贯彻落实,
在村规民约中纳入村庄规划,同时不断加强过程控制过程中的检查、监督以及追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就村庄规划的编制程序方面,主要可以划分为7个步骤。
第一是做好前期工作,包括准
备经费、准备相关技术、做好组织等。
第二是进行村庄规划的基础调查与评价,包括①村庄发展分析,对村庄规划现存问题、村民需求、村庄的资源利用情况以及村庄特点等进行调查;
②现状调查:深入基层进行贮存调研,走访居民与大街小巷;③收集资料:将基础资料调
查表做好,向居民村委会、村党组织以及相关部门收集材料,将村域范围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地质灾害以及自然资源现状等基础资料收集到位,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是确定村庄规划的发展目标,包括建设项目安排、生态保护、整治人居环境、用地布局、选择主导产业以及村庄的发展定位等。
第四是要编制规划方案。
组建编制小组,充分调动社
会力量,灵活采取编制手段,充分利用各专业知识,同时与村庄的规划关键、要点、重点相
结合来进行文案的编制。
第五是征询意见,依托村居民委员会以及村党组织来进行村民的意
见征询。
第六是要论证审查,纠正、补充或者修改规划成果。
第七是上报,待规划成果评审
完毕后,对其进行修改完善,根据规定程序来将成果上报上级机构进行审批。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人居环境优化提升措施
1、物质要素的优化提升
(1)合理配置公共设施
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时,不能根据规划要求以及国家标准简单安置,搞“一刀切”,必须通
过调查拜访村民来了解村民的实际需要,了解其最想要、最关心的设施是什么,设置设施时
需要充分考虑人口结构特征,不能只重视成年人的需求,还要考虑节假日时儿童的娱乐需求,应当考虑村民的实际感受,立足于村民的角度来思考其实际需求,不能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
此外,从商业、教育、文体娱乐、养老、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配置。
(2)改善交通条件
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对农村而言建设道路对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改善交通条件能
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这也能够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因此应当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升
档升级,不断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
设计道路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农用器械以及车辆的通
行要求,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便利。
其次要加强对道路设施的建设与维护,对道路硬化尚未
完成的坚持推进道路硬化工程,从而不断改善村庄道路的条件,对于已经完成道路硬化的应
该加强巡检,维护破损路面,建立科学有效的道路保养维护体制,从而确保道路处于良好的
状态下。
(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首先要对乡村通信、供电以及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不断完善,加大邮政网点建设力度,
实施数字乡村战力,使得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入户,不断扩大移动网络和光纤的覆盖范围,
从而为乡村居民的上网需求提供保障。
同时不断推进电网升级工程,与乡村实际需要相
结合不断扩大配变电容量,还需要对公共照明设施进行不断完善,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
对乡村水利进行不断完善,同时加强排涝防洪工程的建设。
(4)垃圾无害化处理
建立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加强垃圾回收能力,减少乡村垃圾源头减量,应用可讲解
农业生产制品以及塑料膜,从制度方面做好环卫建设工作,从而营造出优美整洁的乡村风貌,
其次要探索出与乡村实际相符合的生活垃圾分类的模式,统一收集生活垃圾,将其与城
市垃圾联合在一起进行处理,做好乡村垃圾转运工作,对不方便转运的进行无害化处理。
此外,虚心借鉴周边成功乡村的建设经验,建立其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以及处理制度,积极引进先进生活垃圾处理技术,从而做到变废为宝,还需要整治和排查非法垃圾堆放行为,推进庭院垃圾、村庄垃圾治理。
(5)生活污水治理
减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废水产生,建立养殖废物、废水规范化、无害化处理流程,
加大对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力度,进而促使污水直排现象得以减少直至消除。
同时对露天旱厕
进行改造,对室内冲水厕所进行普及;将城市污水管道与乡村污水管网对接,进行一体化治理。
2、非物质要素的提升策略
(1)振兴经济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薄弱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进行财政补贴,从而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解决村民的生活问题。
同时加大医疗、教育、社保以及低保等公共保障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尽可能激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与能动性,开展农家乐、村庄特色营业等。
最后开展互助帮扶活动,与周围比较发达的村庄进行互助交流,结成一对一定点支援关系。
(2)推进文化复兴
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从而奠定物质基础。
对乡村文化发展机制进行创新,充分发掘本土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
在振兴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对乡土特色进行发掘与保护,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对乡土特色的内容进行丰富,对形式进行创新,并且要求乡村因地制宜,对文化发展方式进行不断创新,结合村庄的实际,立足于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对乡村文化的表现内容进行创新与积极探索。
(3)政策保障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所以制定乡村政策的时候,要高度重视多元公众参与机制,将村民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与村代表进
行共同商议,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设施建设等行政管理机制,从而居民参与自身事务提供多种方式与途径,将引导、规范工作做好,从而促使村民能够充分理解并参与其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的村庄规划以及人居环境的优化是一项动态化、长期任务,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下,应该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采取一些措施加强优化,从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阳盼盼.乡村生态振兴:理论逻辑、历史演进与实现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3(12):70-79.
[2]时湘斌,方舟,李林.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山西建筑,2019,45(22):22-24.
[3]张怀英.农村创业助推鄉村振兴的模式选择及其实现机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