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旅游文化》是一门面向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以中国旅游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和技能为导向的专业限选课。
它探讨的是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包括主体文化现象和客体文化现象,以客体文化现象为重点,核心问题是各种文化现象的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
旅游不是一种简单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其社会性、经济性、文化性等属性非常突出。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多次大声疾呼:必须抓紧旅游文化的国民教育,这是我国旅游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由于忽视了旅游文化的建设,许多旅游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对景区内丰富的人文资源不了解,不重视,不介绍,许多游客们总结旅游经历是“上车睡觉,下车照相,旅游回来一无所知”,使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败兴而归。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旅游文化,学习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程之上的提高性课程,起着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作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开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旅游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教育,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修养。
为造就高素质、可持续发展的职场新人发挥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通过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提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知识,提高自身的旅游能力,培养自身的旅游素质,在课堂上听到“精道”,在以后的旅游过程中看懂“门道”,品出“味道”。
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鉴于学生多少有一点旅游阅历,具备部分与本课程有关的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地理知识、宗教知识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从学生既有知识和实践出发,既讲理论,又讲案例,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实践上升到理论。
由于学生主要是安徽籍,因此在案例选取上,以安徽为主,兼顾其他。
各章的原理部分、文化学基础、学生体验较少的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包括第一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第七章《佛教文化》、第八章《戏剧文化》等。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基本理论,主要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旅游技能。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尽量讲透旅游文化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对于旅游管理及其相关专业而言,本课程是专业课,是在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主干课开设以后的专业提高性课程。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前言休闲经济的重要性。
旅游与休闲、闲暇、游憩的关系。
旅游与游学的关系。
旅游的积极意义。
第一章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1、主要教学内容旅游的属性。
旅游表象是经济的具体内涵。
旅游内核是文化的具体内涵。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文化类型,文化形态,各种文化形态的特点。
旅游文化分类,旅游文化的特点。
文化旅游概念,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的特点。
景观欣赏的基本方法。
文明旅游与旅游文明行为。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核是文化。
旅游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的关系,文化类型,文化形态,各种文化形态的特点。
3、思考题1)旅游有哪些属性?2)为什么说“旅游的表象是经济,旅游的内核是文化”?3)举例说明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
4)举例说明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5)举例说明景观欣赏的基本方法。
6)理解并举例说明“山以文丽,文以山传”。
第二章山岳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我国名山形成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特点。
名山的美学、历史文化、科学和经济价值。
名山的作用。
热爱祖国山水与热爱祖国的关系。
山岳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的欣赏原理。
山岳建筑景观、题刻、其他人文景观欣赏。
山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
花岗岩、岩溶和丹霞名山的代表性名山、形成原理、主要景观。
我国东部与西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及其原因,我国东部的南部与北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差异的差异及其原因,我国西部的南部与北部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及其原因。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名山发展简史,山岳景观欣赏原理,不同类型名山的主要景观和景观形成原理,我国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我国名山发展简史3、教学方法除了“说明”中“课程教学改革”提到的要求以外,在第五节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地图教学,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4、思考题1)在名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名山的功能是如何演变的?2)山岳自然美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从哪些角度欣赏山岳各种类型的自然美。
3)理解并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以涵为主,涵露结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山就势,因境而成”。
4)花岗岩和岩溶名山主要有哪些景观?5)我国主要地理区域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第三章水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水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水体旅游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水与风俗习惯、风物特产。
水的造景功能的具体表现形式。
主要水体景观与旅游活动。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水的造景功能,水体景观,水体旅游活动。
2)教学难点:水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3、思考题1)举例说明,水对我们精神生活的启示。
2)水有哪些造景功能。
3)如何欣赏“山光水色”?4)以水为依托,可以开展哪些旅游活动?第四章传统民居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传统民居的特点、分布和价值。
徽派民居特点和形成原因。
西递、宏村的价值。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徽州古村落选址、规模、形态、空间结构和徽州水口园林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2)教学难点: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伦理内涵。
3、思考题1)举例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2)理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选址“依山建屋,傍水结村”、“山之南,水之北”的科学道理。
3)举例说明传统民居的价值。
4)徽派民居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5)以徽派民居为例,说明传统民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6)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第五章园林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
2)教学难点: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3、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典园林不同发展时期的园林特点。
2)举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和主要类型园林的特征。
3)举例说明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反映这些内涵的具体造园手法。
第六章牌坊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牌坊发展简史。
牌坊分类。
牌坊功能。
牌坊的文化内涵。
牌坊欣赏。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牌坊的分类和欣赏。
牌坊的文化内涵。
2)教学难点:牌坊发展简史。
牌坊的文化内涵。
3、思考题1)按照不同的分类体系,牌坊有哪些类型。
2)举例说明牌坊的文化内涵。
3)举例说明牌坊的功能。
4)举例说明传统牌坊的积极意义。
第七章饮食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中国菜系的形成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四大菜系的基本特点。
中西食文化比较。
中西食文化发展趋势。
酒的起源、种类、香型、味型和功能。
酒具、饮酒和酒令。
诗与酒的关系。
自然环境与名茶的关系。
茶叶的分类。
品茶。
茶具、茶馆、茶道、茶艺与斗茶。
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环境对饮食、酒和茶的影响。
中西食文化、酒文化的比较。
2)教学难点:中国食、酒、茶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3、思考题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食、酒、茶的影响。
2)举例说明人文环境对食、酒、茶的影响。
3)中西食文化、酒文化的差异。
4)中国和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各有哪些?5)如何品茶?第八章佛教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佛教的起源、分化和发展。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佛教思想的积极意义。
佛教主要供奉对象。
佛教建筑景观。
佛教四大名山。
佛事仪式。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佛教思想的积极意义。
佛教建筑景观。
佛教四大名山。
2)教学难点:佛教的起源、分化和发展。
佛教的基本教义。
3、思考题1)宗教与迷信有哪些区别?2)佛教思想有哪些积极意义。
3)谈谈你对“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名山僧建多”的认识。
4)佛教寺院布局的基本特点。
5)佛塔有哪些类型?第九章戏曲文化1、主要教学内容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昆曲起源和发展,昆曲艺术特色,昆曲景观欣赏。
京剧起源和发展,京剧艺术特色,京剧景观欣赏。
黄梅戏起源和发展,黄梅戏艺术特色,黄梅戏景观欣赏。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昆曲、京剧、黄梅戏的艺术特色和景观欣赏。
2)教学难点:中国戏曲简史。
昆曲、京剧、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
3、思考题1)自然环境对黄梅戏文化的影响。
2)人文环境对黄梅戏文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4)昆曲、京剧、黄梅戏视觉文化景观比较。
5)昆曲、京剧、黄梅戏听觉文化景观比较。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1、指定教材:黄成林主编,《旅游文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2、主要参考资料:赵荣光、夏太生编著,《中国旅游文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俞学才主编,《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潘宝民、朱安平等著,《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王明烜、胡定鹏主编,《中国旅游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方法: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