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肠套叠医学

肠套叠医学


分类
急性肠套叠:
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一岁以内多见,占 60%—65%,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 率逐年减少,5岁罕见。男婴发病率较高,男女之比为2~3:1。 且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较高,可能与 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病毒感染有关,夏冬次之,秋季较少见。
临床表现
❖(4)果酱样血便 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 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 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 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 出。
❖(5)肛门指诊 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 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 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诊断(Diagnosis)
1. 根据肠套叠四大主要症状:
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 、肠样肿 块。
一个或两个症状均要考虑该病,三个可确诊。
诊断
2.辅助检查:
B超: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表现为:外圆为
均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的肠壁回声),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 内圆。内外圆之间为高回声环。而在纵断面上侧呈“假肾征”。
先天性肠重复畸形、肠息肉等都会成为急性肠套叠 的诱因。
病理(Pathology)
肠套叠的方向: 一般肠套叠是顺行的与肠蠕动方 向一致,近端套入远端内,极少数可逆行。
常见病理型
小肠型(空空型、回回型 空回型,占6~10%)
回结型
以回肠末端为出发 点,阑尾不套入鞘 内。占20%~30%
复杂性或复套型
肠套叠
1
定义
2
分类
3
病因
4
分型
5
临床表现
6
诊断治疗
7
护理措施、预防
目录
定义
肠套叠( Intussusception ):
是指一部分肠管及其系膜套入邻近的肠管之中,临床上出 现急性肠梗阻的症状。
分类
❖ 按发病时间:急性肠套叠、慢性肠套叠 ❖ 按发病原因:原发性肠套叠(90%)、继发性肠
套叠(10%)
期,也是肠套叠发病高峰期。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 应所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 叠。)
▪ 回盲部解剖因素( 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过
度肥厚,小肠系膜相对较长,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凸 入盲肠,长达1厘米以上,加上该区淋巴组织丰富,受炎 症或食物刺激后易引起充血、水肿、肥厚,肠蠕动易将 回盲瓣向前推移,并牵拉肠管形成套叠。)
常见为回回结型 占10%—15%
分型
回盲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 ,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 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 占50~60%
结肠型 占2~5%
多发性
在肠管不同区域内,存在分开的 2、3个或更多肠套叠
病理改变:
血液循环障碍。 充血水肿。坏死穿孔。
鞘部收缩
肠 颈部压迫 套 叠 过度膨胀
血循环 障碍
临床表现
❖(6)全身状况 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 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 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 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 毒性休克等症状。
临床表现
❖ 2.儿童肠套叠 ❖ 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
不典型。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 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 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 拒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 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 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 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 克表现。
分类
慢性肠套叠: ❖ 慢性肠套叠指病期延续2周以上至几个月的病
例,一般多发生于大龄儿童及成年人。且慢性肠套
叠多为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套叠,偶为原发性 肠套叠,其发生率占小儿肠套叠比率0.8%。
病 因(Etiology)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改变(生后4~10个月,为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的时
:
诊断
2.辅助检查:
❖ 钡餐造影:在小儿的肠套叠中的应用是无价值的,而且是禁忌作此检查。
原因:小儿肠套叠是小儿的急腹症,钡剂下行缓慢,不易到达回盲部,而且在回
盲部显示不清,诊断率低。
:
诊断
2.辅助检查:
钡灌肠:可见到钡剂充盈套入部的远端,钡柱的远端呈杯形或新月形充盈缺
损,在钡柱的压力下,套入部向回盲部退缩。 复位的标准为:钡剂充盈盲肠及末端小肠一定高度,并可见钡剂和气体混和 价值:由于钡灌肠对小肠型套叠、复杂型套叠诊断率低,复位率不如空气灌肠, 而且有穿孔的危险,目前已少用,价值不大
小动脉 受压
套入部 时间 肠管充 血水肿
鞘部肠 管呈小 块缺血 性坏死
发黑 坏死
穿孔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婴儿肠套叠 (2岁以内)
儿童肠套叠
临床表现
❖ 1.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 ❖ (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
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 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 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 反复发作。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 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 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 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肠套叠晚期合并 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 下。
▪ 病毒感染(系列研究报道急性肠套叠与肠道内腺病毒、
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病 因(Etiology)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 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 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产生痉挛,使肠蠕动功能 节律紊乱或逆蠕动而引起肠套叠。)
▪ 遗传因素 ▪ 先天性肠管畸形和其他器质性疾病 如梅克尔憩室、
空气灌肠:指由肛门注入气体,在X线透视下观察,如有肠套叠可见到杯口
阴影,并能清楚看到套叠头,同时可进行复位治疗。 价值:空气灌肠既可作诊断也可治疗用,准确率达95%--98%,复位率达90%以 上,操作设备比较简单,技术也容易掌握,价值好大。
临床表现
❖(2)呕吐 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 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 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 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 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 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 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 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