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明确: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点拨:【急风】,秋天的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而孤单。
【哀猿】,哀猿声声,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这是诗人触景生情。
【回鸟】,想象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鸟?与毛泽东笔下的鸟和诗人王维笔下的鸟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导语设计(从现实出发,激发兴趣)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以前也接触过一些唐诗宋词,对诗歌有一定的感触和把握,但是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诗歌意象分析的方法掌握不是很好,特别是对于杜甫的诗歌,需要有更深层次的积淀,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的风格更是很难把握。
《登高》是诗人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之作,学习这首诗,加强朗读训练,采用四读法:音读、意读、情读、 美读,并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把握诗人的悲情,并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使学生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大胆展示,小组之间相互对抗,选出最能把握感情的一组同学。
四、探究诗歌中的景
(一)诗歌的前两联是写景,诗歌中的写景,与情有关系吗?难道就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吗?与情有关系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歌中的景物已经含了作者的感情,在景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二)自主合作探究:你觉得作者选取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七)品读诗文,带着感情去品读
诵读时点拨:第三联中的“悲”“常”“病”“独”等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宜慢读,并读出自怜自嘲的况味。
以“我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 的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要求:语言简洁,富有诗意。
六、课堂延伸,总结文章
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赤诚的“杜甫心”。即便贫病漂泊仍心怀天下,即便穷困潦倒仍身忧国运。失意时,依然不忘为国效力,困顿中还想挽狂澜于既倒,始终充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他的诗句,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痛苦与高贵,这才是千秋诗圣!
三、大家对杜甫有这么多的理解,大家知道,人们把杜甫称为“诗圣”,梁启超先生曾写过一篇关于杜甫的文章,叫“情圣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一位情圣,情圣在我们心目中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他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刚才我们同学已经举出了杜甫诗歌中的很多诗句来领略他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还要通过今天这首诗,进一步走进杜甫,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四)明确:“悲” 、 “作客” 、“百年” 、 “病”、“独”等
提示: 杜甫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长久的漂泊他乡的。他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可是杜甫却是独自一人,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
我们首先看一下第三联,也就是颈联,课文的后面有一个研讨与练习,就是诗歌在探讨的时候,要品出很多的感情意味来,诗歌总是以非常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出无穷的含义,所以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通过简练的语言来品出很多的味道来,下面我们就品一品他写感情的颈联。罗大经说:他读出来八层意思,你们的年龄可能还小,以你们十几岁的年龄读这样的诗,你能读出几层意思?
小而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杜甫可以用一个“仁”字来概括,他的心中装着人民,除了自己,还有他人,就是仁,还有国家,还有百姓,就是仁。
尾联更让我们看到了杜甫胸怀的博大,博爱之心,千年让我们敬之仰之。
(六)联系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其去世前三年)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在此期间,诗人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初步感受,带着情感去读。
带着初步感受的情感去体会悲的氛围。
(二)提供氛围去读,进一步感受诗中的悲。
放古典音乐《平沙落雁》,让学生自主起来品读诗歌。
(三)我们同学在初步地感受的基础上,已经把诗歌的味读出来了,要把诗歌的味读足,我们还需要来品一品诗歌的感情,所以我们接下来就来品一品这首诗歌作者到底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点拨: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总之,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因为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明确: 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那鹰与鸟就是他们的化身了。
②.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的心情又如何,同学试着体会?
明确:a.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探讨: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难道他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吗?他是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呢?
不是的,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文本,知晓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旧知回忆来激发新知,从而使学生系统而完整的感知作者和当时的时局
初步探寻作者思绪
培养学生的朗诵诗歌的能力,通过先读,去感知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主动体悟文本的兴趣与能力
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层层深入剖析文本,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通过想象、讨论和感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知晓中感知,在评论中领悟
让学生学会感同身受,明白律诗一般的鉴赏方法。
训练了朗诵和加深了感悟,
进一步在朗读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拓展学生的视野,举一反三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从杜甫的爱国情怀中汲取崇高的精神养料
我们知道,当我们看一幅画,欣赏一首诗歌,或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你一定会有最初的一个感受,而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有感情的,在他的诗歌当中,他一定要表达一种情感,你刚才听的是一个录音的朗读,那么接下来我想了解一下,大家听完这首诗之后,你认为这首诗歌的基本调子是什么样的?能够反映出杜甫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四、赏析文本中的情(读思结合,品味诗歌)
人们称杜甫的这首诗是“古今七律第一”,就是给它排在一个老大的位置上,那么也就是说它一定有自己的特色的,律师在写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它在八句之中,基本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个大家能不能看到?前边先写景,后边写情,现在不是要探究它的感情吗?那么我们就从它的感情入手,看一下,作者在这首诗中到底要写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感情。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语优思。
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悲,并感受人物的崇高。
教学方法
1.吟诵法2.自主探究法 、意象分析法 3.知人论世法、提问点拨法
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课文,《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 “古今七律第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登高》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必修三《登高》
课时
1课时
类型
诗歌品读
作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生找出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尝试去体会这些字词的深层含义
教师带领学生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师总结:1、
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2、寓情于景手法的运用。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带领学生来感知意象,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堂达标,使学生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再次感悟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再读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从内容与感情上分析《登高》与《望岳》两首诗歌的异同。
八、板书
学生从身边的日常情况出发,进入诗歌的境界之中
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望岳》、《春望》,通过畅所欲言,引出对作者的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圣杜甫”,合理的引入杜甫的思想感情中
调动学生第一遍观察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发表见解
学生读,学生评价,多媒体播放录音 ,并让学生感知为何用此种感情来演绎
学生自读,各抒己见
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深化文本,从文本中读出更多的思想和情感
在读中,品味作品更深层次的感情
教师结合提到的诵读古代诗歌句式节奏的知识进行点拨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