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报告书第一章概况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平和县位于闽南金三角的漳州市西南部,地处九龙江西溪上游,东与龙海、漳浦相连,西与广东省的大埔、饶平县接壤,南与云霄、诏安县相接,北与永定、南靖县相靠,全境面积2328.6平方公里。
县域全境地处博平岭山脉的南段,大芹—双尖两山脉纵贯南北。
地势中西部高,向东南、西北倾斜,整个区域分属花山溪、韩江等5个流域地理单元,并构成多重马蹄形结构,花山溪流域面积857.3平方公里,属境内首位,全县年均水资源总量达27.78亿立方米。
境内千米高山64座,海拔1545米的大芹山是漳州市第一高峰。
县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2℃,七月份最高,月均温达28.5℃,多年极端最低温度-2.9℃,最高气温38.8℃,无霜期318天以上,多年平均降雨量1985.9毫米,气温高,日照多,雨量充沛。
温雨同期,十分有利于各种生物的生长。
森林是我县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境内木本植物有151科866种。
201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已达69.9%。
第二节社会环境概况全县人口57万人,辖10镇、5乡、1国有农场和1个工业园区。
2019年,完成生产总值81.96亿元,年增长12.8%;三产比重为:39.7:23.9:36.4;实现工业总产值57.1亿元,年均增长31.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亿元,年均增长44.8%;农业总产值57.84亿元,年均增长7.5%;城镇化水平30.2%。
平和县推动县域经济由农业型向工业型转变,拥有一个省级工业园区和三个工业集中区,逐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纸制品加工、水电、服装织造等主导产业。
第二章环境监测第一节环境空气一、监测工作概况设臵空气监测点位2个,2019—2019年共获得有效监测数据2400个,其中二氧化硫(SO2)监测数据960个,二氧化氮(NO2)监测数据960个,总悬浮颗粒物(TSP)监测数据480个。
环境空气监测项目为SO2、NO2、TSP三项;监测采样时间及监测频次:2019—2019年每季度中期监测4天,2019—2019年每月监测4天。
分析方法: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部分)的规定执行。
评价标准:依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环发[2000]1号)二级标准及《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中有关推荐标准执行(见表1)。
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1、二氧化硫(SO2)表2 二氧化硫监测结果统计表从表2、图1可知,2019—2019年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在0.011—0.019mg/m范围内,全县平均值为0.016mg/m,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3从图2可知,全县二氧化硫春季较高,秋季较低。
2、二氧化氮(NO2)表3 二氧化氮监测结果统计表从表3、图3可知,2019—2019年全县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均值范围为0.022—0.035 mg/m,总的来说县城区二氧化氮年均值都较低,全县平均值为0.028mg/m。
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33从图4可知,全县二氧化氮季节变化春季较低,其他季节基本相同,变化不大。
3、总悬浮颗粒物(TSP)从表4、图5可知,2019—2019年县城区总悬浮颗粒物(TSP)年均值范围在0.062—0.079 mg/m之间,呈逐年下降3从图6可知,县城区总悬浮颗粒物(TSP)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基本相同。
三、环境空气质量评价2019—2019年县城环境空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均达到国家规定的环境功能区1类限值标准,超过县城环境功能区2类规划要求。
第二节水环境一、监测工作概况 1、断面布设我县在九龙江西溪(平和段)的洪濑口、高南、平和水源共设臵了3个监测断面,其中省控断面2个(西0、西1)、市控断面1个(平和水源)。
2、采样频率及时间按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要求,省控断面、市控断面和饮用水源地水质每2月监测1次。
3、监测项目监测项目共计29项,由于平和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条件有限,实际监测10项,其余监测项目由漳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提供监测数据。
2019—2019年共获得有效地表水监测数据 6960个。
4、评价标准按照国家要求,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详见表5)。
表5 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5、评价项目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规定,我县水质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表1规定的除水温、化学需氧量和粪大肠菌群3项以外的21项,监测项目不全时,以实际监测项目为准。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平和县九龙江流域地表水功能分类、监测断面、监测期数、监测项目个数,详见表6。
表6 2019-2019年九龙江流域(平和段)地表水水质监测情况表对2019—2019年3个断面监测项目进行统计,地表水水质状况见表7至表11,断面超标情况见表12。
从表7至表11可知,21个评价项目中,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氮1项,样品超标项目增加了氨氮、总磷、石油类、五日生化需氧量、汞共5项。
在超标的监测项目中,以总氮超标断面数最多,且超标值最大,详见表12。
按污染物类别分述如下:表7 2019年平和县地表水水质状况统计表表8 2019年平和县地表水水质状况统计表表9 2019年平和县地表水水质状况统计表表10 2019年平和县地表水水质状况统计表表11 2019年平和县地表水水质状况统计表表12 2019—2019年平和县地表水断面超标情况统计表(1)总氮:2019年开始监测,以湖、库水质评价标准进行评价,3个断面均超标,且超标值较大,超标率100%。
平和水源年均值超标值7.29(mg/L),西0、西1年均值超标值5.68(mg/L)。
(2)总磷:在平和水源断面除2019年外每年均有样品超标,超标值最高为限值的0.81倍,超标率20%。
(3)石油类:仅在2019年的西1断面出现一个0.06mg/L的超标值。
(4)五日生化需氧量:仅在2019年的西1断面出现一个4.6mg/L的超标值。
(5)汞:仅在2019年的平和水源断面出现一个0.00006mg/L的超标值。
2、水质类别评价通过对2019—2019年3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得出:西0达到Ⅲ类水域功能区划要求,断面功能达标率为100%;西1达到Ⅲ类水域功能区划要求,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9.4%;平和水源达到Ⅱ类水域功能区划要求,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9.01%;通过对2019年3个水质监测断面的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得出:西0达到Ⅲ类水域功能区划要求,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5.24%;西1达到Ⅲ类水域功能区划要求,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5.24%;平和水源达到Ⅱ类水域功能区划要求,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4.44%;三、综合评价九龙江西溪(平和段)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总磷、石油类等。
由以上分析可见,我县地表水主要表现为有机污染、农业种植污染、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废水为其主要来源。
2019—2019年,我县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但仍不容乐观,总氮污染严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种植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废水。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做好九龙江西溪(平和段)治理和县城污水处理工作,对沿岸排污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坚决取缔非法采选和冶炼企业,规范种植行为,推广有机种植,使九龙江西溪(平和段)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得到改善。
九龙江西溪平和段各项指标年均值均符合Ⅲ类水质标准,水环境质量良好。
第三节声环境2019—2019年,我县开展的交通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监测。
其中,交通噪声监测路段总长为10.11公里,布点9个,取得有效数据324个;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数为111个,有效数据为2148个。
监测统计评价方法:执行《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噪声部分)以及《“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的技术规定。
评价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22337—2019)。
表13 社会生活噪声排放源边界噪声排放限值一、道路交通噪声状况根据城考实施细则,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指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由城市规划部门划定的城市主、次交通干线各自然路段测得的等效声级,按其长度加权的等效声级的平均值。
平和县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的统计结果列于表14中。
从表中可知,2019—2019年我县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1.5dB(A)—65.3dB(A),全县平均等效声级为 64.0dB(A),所测的5年道路交通噪声的平均等效声级均在 70.0dB(A)以下,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表明我县城区的声环境质量较好。
表14 2019—2019年全县道路交通噪声统计表2019年,平和县城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5.1dB(A),与2019年相比上升3.6dB(A),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县车流量增加引起的。
二、区域环境噪声状况根据城考实施细则,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是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各监测点所测得的等效声级的平均值。
2019—2019年全县统计的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统计于表15中。
各年度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1.80—53.98dB(A),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3.05dB(A),均达到国家1类功能区标准。
表15 2019—2019年全县区域环境噪声统计表2019年与2019、2019、2019、2019年相比:区域环境噪声分别上升0.60dB(A)、2.180dB(A)、1.75dB(A)、1.74dB(A)。
2019—2019年不同等效声级下区域环境噪声测点数构成比列于表16中。
超过55dB(A)测点数所占百分比范围为21.6-40.2%,全县平均为29.82%。
超过55 dB(A)测点数所占百分比居前二位的是2019年40.2%、2019年32.4%。
所监测的数据中,超过55 dB(A)测点数所占百分比与2019年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下降最多的是2019年达到18.6%。
表16 2019—2019年不同等效声级下区域环境噪声构成比2019—2019年全县区域噪声功能区统计列于表17中。
从表中可知: 1类功能区占65.6%, 2类功能区占24.3%,3类功能区占6.2%,4类功能区占4.0%;1类、2类、3类、4类功能区超标率分别为17.4%、0%、0%、0%。
表17 2019—2019年县城区域噪声功能区超标率统计表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声源状况见表18。
由表可知,影响县城区域环境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噪声源是生活噪声源,占48.9%。
表18 2019—2019年县城区域环境噪声声源状况统计表三、综合评价2019—2019年,县城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年际变化范围61.5dB(A)—65.3dB(A),县城等效声级平均值64.0dB(A),均低于国家规定标准(70 dB(A)),县城交通声环境质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