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家和东西方先哲导学案设计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家和东西方先哲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2)康熙帝。

2. 东西方的先哲:(1)孔子;(2)柏拉图。

【要点梳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东西方的先哲
1.孔子
(1)政治思想
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德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
①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
(1)哲学思想:理念论。

理念是世界的本质;对理念的讨论实质是对事物共性的讨论。

(2)政治思想
①《理想国》: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类,国王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典型案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4分)(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6分)
【巩固练习】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

……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

……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7分)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3分)
【课后练习】
1.(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

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

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

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
材料二 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

《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敕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
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

——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

(3分)
2.(10分)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

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

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

……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

……“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

……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

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4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分)
典型案例答案:(1)政治:维护国家统一;威慑海外诸国。

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军事:保证沿海诸省安全。

(2)措施:设置地方行政机构;驻军;免除税役。

作用:人口、耕地增加;贸易繁荣;社会安定。

巩固练习答案:
(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课后练习答案:
1.
(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分)
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

(任答1点,1分)
(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

(任答3点,3分)
特点:德法并重。

(1分)
(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3分)
2.
(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

(2分)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2分)
(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分)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

(1分)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3分)
(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