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美术(人教版)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学习任务单

高一美术(人教版)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学习任务单

朱耷一生经历坎坷,少年时应试得中诸生,19岁时遭国破家亡之痛,遂装哑不语,后削发为僧,36岁时回家乡南昌,据说经营青云谱道院,任道院住持,62岁离开青云谱。他满怀悲愤之情,誓不与清王朝合作,性格倔强,行为狂怪,常借诗文书画,发泄其内心积郁。朱耷善诗、书、画。诗的格调古怪而幽涩,充满神秘性和讽刺性。书法源于王義之、王献之、颜真卿、王宠、董其昌等人,而能以禿笔传达出傲岸不驯的情态和流畅秀健的风神,自创一格。绘画最负盛名,擅长花鸟、山水,其阔笔写意花鸟画,以象征寓意的手法、夸张奇特的形象、简朴豪放的笔墨、孤傲雄奇的格调,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风貌,给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墨梅图》
横幅卷轴画《墨梅图》似横空出世,呈一枝梅花于观者目前。蓓蕾初绽,英气飒飒。枝干甚长,以重墨绘出,蜿蜓于整个画面,舒展自然且极为挺秀。花朵颇清新,以淡墨轻染,仅花蕊处重墨加点。枝干与花朵浓淡对比较强,显出梅花丽质,又与挺秀的枝干一道创造了一种峭拔的视觉风格。画家在枝权间题诗道:“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题诗既道出了该作意旨,挺劲的书法也烘托了整体风格,题诗的位置还与梅树枝权成开合之势,造成画面一定的稳重感。只可惜乾隆御笔横加于诗画之间,破坏了艺术家的匠心追求。
王冕,字元章,号老村,又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诸暨人,贫苦农民出身。在民间传说与文学作品中,王冕被描写为孝顺母亲,勤奋好学之士。史家关于他的记载也颇有传奇色彩,说他“举进士不第,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下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大川,北游燕都”,最后隐居于家乡山中,过着“山中煮石乍归来,满树琼花顷刻开,仿佛暗香生卷里,夜寒明月与徘徊”的隐士生活。他不与统治者妥协,在诗画之中寄寓高情,所谓“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朱元璋攻破婺州,请他作咨议参军,王冕未到任而卒。他的艺术,他的气节,他的人品,他的画品,可以算“留得清气满乾坤”
问题探究:
传统人物画是如何传达人物的神情意态的?
传统人物画中形与神是什么关系?
推荐的学习资源
1.朱耷(1626--1705?)
中国清代画家。清初四僧之一。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朱元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九世孙。一生字、号、别号特别多。清顺治五年落发为僧,法名传楽,字刃庵;康熙五年,取号雪个;后又有个山、驴、驴屋、人屋等号。康熙二十三年,始号八大山人,直至去世,以前字号皆弃而不用。据《青云谱净明忠孝宗谱》记载,他还曾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净明、破云等,但这些道土名号,未见在书画上题过。他还有许多奇特的画押,如“三月十九日”“相如吃”“添鸥鹚”“拾得”“何园”,都富有较深的含义。署款“八大”,也常连缀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其愤懣之情。
王冕画竹承杨无咎一派,用笔简练,墨色清淡,风格清绝。有《墨梅图》《梅花卷》《三竹图》等多件传世。此外,王冕诗书俱佳,并长于制印,据说是他首先奏刀于花乳石上,为后代文人效法。
(选自《中国书画鉴赏辞典》中国青年出版社)
他的花鸟画,大多缘物抒情,或表现自我,将物象人格化,以寄寓讽喻之意。晚年所做的鱼、鸟多呈“白眼向人”之状,鲜明地传达出画家傲兀不群、愤世嫉俗的性格。他的花鸟画,对象特征经过极度夸张,呈现出奇特的表情,加以险怪的构图、雄健酣畅的笔墨,形成一种光怪陆离、出人意表的艺术效果。这种率意而为、自由奔放的画法,进一步发展了明末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达到了笔简意赅、形神毕具的至境。所作题材比较广泛,有花卉、蔬果、虫鱼、禽鸟及畜兽等,以册页最为精微。其艺术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50余岁以前为僧时属早期,多绘花卉、蔬果、松、梅,承续陈淳、徐渭传统,比较精细工致,劲挺有力。56--65岁为中期喜绘鱼鸟、草虫等动物题材,形象有所夸张,构图趋于险绝,笔墨变为简劲,好作扁方斫削的笔势。65岁以后属于晚期,艺术更趋成熟,造型极度夸张,物象特点和情感鲜明突出,构图更加简略奇突,用笔凝重清润,墨色淋漓流动,形成朴茂雄奇的格调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美术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画外之意——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
教科书
书名:美术鉴赏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了解花鸟画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以及写实与写意的关系,理解人物画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特点,提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文化理解,提高人文素养。
课前学习任务
网上搜集本课感兴趣的作品,简单了解画家生平,为课上学习做铺垫。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通过品读传统花鸟画作品,探讨下列问题,得出结论
问题探究:
传统花鸟画的“写生”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呈现吗?
传统花鸟画是如何“缘物寄情”“托物言志”的?
传统花鸟画在写生技巧方面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学习任务二】通过品读传统人物画作品,探讨下列问题,得出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