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术的应用

白术的应用

白术的临床应用
白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

性温,味甘、苦。

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等症、水湿停留、痰饮、水肿、表虚自汗等症。

1.文献摘录
白术始载于《本经》,被列为上品,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本经逢原》: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经。

生用则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

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不分苍、白,议论甚多,白术味亦微辛,苦而不烈,除湿之功为胜。

又有汗则止,无汗则发,与黄芪同功,味亦有辛,能消虚痰。

《本草求真》谓之:“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

且性最温,服之能以健脾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药也。

”《本草新编》: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可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

2.炮制方法
白术炮制方法较多,有生白术、炒白术、焦白术、白术炭、土炒白术,蒸白术等,临床较常用主要为生白术和炒白术。

生白术: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浸泡时间应根据季节,气候变化及白术大小适当掌握,泡后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炒白术:先将麸皮撒于热锅内,候烟冒出时,将生白术片倒入微炒至淡黄色,有香气时取出,筛去麸皮后放凉。

(每白术片100斤,用麸皮约10斤)3.药理研究
选带药理研究表明白术具有抗菌抗炎、抗衰老等作用,对神经系统、消化道、子宫平滑肌也有一定作用,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3.1 对消化道作用:据报道白术对胃底肌条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大剂量时可促进胃肠推进运动。

亦有报道白术对胃酸分泌亢进型溃疡无效,但对应激性溃疡有很强的预防效果,其机理是缓和应激状态下引起的全身性机能低下。

3.2 免疫调节作用:白术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血清中IgG的含量,在白细胞减少时还有升白细胞作用。

3.3 抗炎抗菌作用:白术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白术提取物有抗炎和降温作用。

3.4 对子宫平滑肌作用:白术醇提取液,对未孕小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收缩及对催产素、益母草引起的子宫兴奋性收缩均呈显著抑制作用,并随给药量增加而抑制作用增强,此结果与传统应用白术安胎,治疗胎动不安的作用相符合。

临床应用
炒白术临床多用于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如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可与党参、茯苓、甘草等配伍;胎动不安而兼有内热者,可配黄芩而起到安胎作用;配枳实,即枳术丸,具有消痞之功;与黄芪、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治表虚自汗;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可与茯苓、桂枝、大腹皮等配伍。

生白术功以燥湿利水见长,较之炒白术兼有通便功效。

《内经》有云:利小便而实大便。

生白术燥湿利水似与通便功效相矛盾,实则不然。

历代医家有如下认识,如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续》谓:“白术之功在燥,而其所以妙处在于多脂。

”《本草正义》记载其“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且以气胜者流行迅利,本能致津液通气也”。

《本草通玄》则云:“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清气若升,而精微上逢;浊气苦降,而糟粕下输。

”《本经逢原》亦认为“白术甘温味厚,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经……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浊气降而糟粕输”。

由此可以看出,白术因质润多脂,且能健脾益气,使脾运化水湿功能得到恢复,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最早运用生白术通便的医家当属张仲景,《伤寒论》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生白术通便,并非适用于一切便秘,临床中多用于气虚便秘或脾虚湿阻之便秘。

一般主张较大剂量,可用至30g甚至以上。

按语:白术是一味培补脾胃的药物,一般认为它补气、利尿的作用较弱,但苦温燥湿,能补脾阳。

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

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就不宜用性偏温燥的白术。

如《景岳全书》指其性温燥,痈疽得之,必反多脓;奔豚遇之,恐反增气;及上焦燥热而气多壅滞者,皆宜酌用之。

白术具有补脾益气、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而欲取其通便功效,则一要生用,二要较大剂量,三要辩证使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能发挥白术的最大作用。

--邵周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