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教学内容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教学内容
建议:
和一般人一样不一样 和同龄人一样不一样
中学生心理问题判别的注意事项:
➢ 是心理发展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 ➢ 是普遍性问题还是偶然性问题 ➢ 是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品德修养问题 ➢ 是由教师判别还是由专家诊断
➢ 建议:教师的任务是发展性心理教育, 略通心理问题的判断,不必心理障碍的 专业治疗。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态。 保持健全的人格。 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与类型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对策
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
灰色区理论
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
精神分裂症
与人格障碍
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 精神病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 大会(1948年)把心理健康定义为:
所谓人心境 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精神的完好状态。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 种状态,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情况良 好,而且与社会和谐,能以叫社会认可的 形式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应,他的行为符合 特定的社会文化的需要。
学习问题 人际交往(同学、朋友、师生、亲子)问题 青春期问题(与生长发育、身体、性有关) 挫折适应问题 情绪问题
学习问题
成绩下降 成绩一直不好 考试焦虑 厌学
学习习惯和态度不好、学习方法不当、记忆力差、注意力 不集中.......
• 北京市中小学生成长需求调查,以北京
市57所学校的19327名学生为调查样本
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 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 的心理。
(我们在第三个意义上使用“心理问题”这一概念)
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 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 行为 。即心理不健康。
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术语还有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等,这些词 语的含义基本一致,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表述 往往只是因为语境的不同。但在一般的理解 中,心理问题更为宽泛一些,程度要轻一些 ,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次之,心理异常、心 理变态,特别是心理疾病的程度要重一些。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
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 中学生心理问题特征与类型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引导对策
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释
指心理学中的问题,如心理是什么、心身关系、心理 与实践、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
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如 心理学研究什么问题、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某心理学 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问题。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矛盾 旺盛的精力与能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心理闭锁性与渴求理解的矛盾 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的矛盾 情绪与理智的矛盾 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的矛盾
发展性问题与障碍性问题
发展性问题是伴随着青少年发展阶段的到来和交往范 围的扩大而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如初中 生对异性的过分敏感,考试焦虑,紧张等都属于适应 性问题,而非心理疾病。基本上相当于一般和严重心 理问题。
老年:自我完整VS绝望 → 智慧;完成感
世界卫生联合会提出 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身体、智力、情绪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标准
充分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
埃里克森(Erikson )的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婴儿期:信任VS不信任 → 信任 儿童早期:自理VS羞耻 → 意志及独立
青春期危机 中年危机
游戏阶段:自发VS内疚 → 目的
离退休危机
上学阶段:勤奋VS自卑 → 能干
青春期:自我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 → 自我感觉
成年早期:亲密VS隔离 → 爱
成年中期:生殖VS停滞 → 关心别人,事业有成
。问卷包括中小学生的生理与物质需求
、家庭情感需求、学校教育方式需求、
学校教育内容需求、学校管理需求、学
校人际关系与交往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
等7方面的问题。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
理研究中心2007年发布)
调查数据显示,有52%的小学生、65%的初中生、 77%的高中生需要有充足的睡眠。要求有充足睡眠 在所有生理和物质需求诸项中占首位。
心理健康是 一个相对的概 念
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 的心理和行为,并不 等于心理不健康,更 不等于患有心理疾病 。
心理健康 与不健康是一个动 态变化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孔子:吾年十有五立 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 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 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 矩。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在家庭生活中,学生最希望“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 处、相亲相爱”,选择该项的人数比例为,小学生 59%,初中生73.2%,高中生66.36%。其次是“家 庭生活安定”,最后是“物质生活富足”。
障碍性问题通常也称为心理障碍,属于异常心理,心 理疾患。它可能是由发展性问题转化而来的,也可能 是遗传、家庭或者创伤性事件导致的。相当于神经症 和精神病。
但发展性问题和障碍性问题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绝对分 明的界限。
心理健康或心理的判定:
当事人的主观感受 从业人员的经验标准 环境适应标准 症状检查标准 心理测验标准
恰当的满足; 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十个方面
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
友谊。 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
价值。 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