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课件
火焰探测器感应的火灾参量包括火焰辐射强度和频率。
2、火焰探测器的分类 根据火焰探测器响应波长的不同,将响应波长低于
400nm的火焰探测器称为紫外火焰探测器,响应波长大 于700nm的火焰探测器称为红外火焰探测器。
3、火焰探测器的性能特点
(1)火焰探测器具有响应速度快,探测范围广的特点。
(2)由于紫外光波长较短,不适合火灾发生时伴随有烟雾 生成的火灾探测,比较适宜活泼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火灾的 探测。
探测器。
六、红外光束感烟火灾探测器应用场所
1、适宜应用于无遮挡大空间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 2、相邻两组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4
米; 3、探测器的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不宜长过100米; 4、探测器安装据地高度不宜超过20米。
七、线型缆式感温火灾探测器应用场所
1、电缆隧道、电缆竖井、电缆夹层、电缆桥架等; 2、配电装置、开关设备、变压器等; 3、各种皮带输送装置; 4、控制室、计算机室的闷顶内、地板下及重要设施隐蔽处
温型和差定温型。 (3)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可分为A1、A2、B、C、D、E、
F、G共八种类型。另外。每种类型还根据其特性附加S或 R后缀。
4、分布式光纤感温火灾探测器原理
火焰探测原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原理 火焰探测器是感应火灾燃烧发出的电磁辐射,通过将火
焰辐射能量转化为电流或电压信号,达到火灾探测的目的 。
6、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火灾报警信息应主动传输,且优先 于其他信息传输。
7、消防控制室的信息传输不应受保护区域内各类系统设备 任何操作的影响。
消防联动控制
1.消防联动控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消防联动控制对象应包括下列设施:
1、相对湿度经常大于95%; 2、无烟火灾; 3、有大量粉尘; 4、在正常情况下有烟和蒸气滞留; 5、厨房、锅炉房、发电机房、烘干车间等; 6、吸烟室等; 7、其他不宜安装感烟探测器的厅堂和公共场所。
四、火焰探测器应用场所
(一)适宜应用的场所: 1、火灾时有强烈的火焰辐射; 2、液体燃烧火灾等无阴燃阶段的火灾; 3、需要对火焰做出快速反应。
第二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基本形式
1、区域报警系统
由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 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装置及电源组成。
2、集中报警系统
由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或 区域显示器(两台以上)、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警报 装置及电源组成。
3、控制中心报警系统
4、对使用、生产或聚集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场所, 应选择可燃气体探测器。
二、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应用场所
1、饭店、旅馆、教学楼、办公楼的厅堂、卧室、办公室 等; 2、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电影或电视放映室等; 3、楼梯、走道、电梯机房等; 4、书库、档案库等; 5、有电气火灾危险的场所。
三、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应用场所
消防联动有关的且有人值班的机房; 4、灭火控制系统操作控制室; 5、企业消防站、消防值班室、总调度室; 6、消防控制室、消防值班室或企业消防站等处,应设置可
直接报警的外线电话; 7、手动火灾报警按钮、消火栓处宜设电话插孔。
二、消防电话功能
消防电话系统一 般应具有呼叫及通 话功能、录音功能 、故障报警功能、 自检功能、信息显 示与查询功能和供 电功能。
由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区域火灾报警控制器 或 区域显示器(两台以上)、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至少一 台)、消防联动控制设备(至少一台)、火灾警报装置、消 防电话、火灾应急广播、火灾应急照明及电源组成。
4、系统形式的选择
区域报警系统,宜用于二级保护对象; 集中报警系统,宜用于一级和二级保护对象; 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宜用于特级和一级保护对象。
灾应急广播扬声器总和的1.5倍。
二、火灾应急广播功能
消防应急广播设 备一般应具有应急广 播功能、故障报警功 能、自检功能、信息 显示与查询功能和供 电功能。
第七节、消防控制室
一、消防控制室设置要求 1、消防控制室应设置在一楼或地下一层,其出口直通室外
或距室外安全出口不超过20m; 2、消防控制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入口处应设置明
(二)不适宜应用的场所
1、可能发生无焰火灾; 2、在火焰出现前有浓烟扩散; 3、探测器的镜头易被污染; 4、探测器的“视线”易被遮挡; 5、探测器易受阳光或其他光源直接或间接照射; 6、在正常情况下有明火作业以及X射线、弧光等影响。
五、可燃气体探测器应用场所
1、使用管道煤气或天然气的场所; 2、煤气站和煤气表房以及存储液化石油气罐的场所; 3、其他散发可燃气体和可燃蒸气的场所; 4、有可能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场所,宜选择一氧化碳气体
消防报警系统的组成及其原理
消防系统按功能可分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 联动系统。
从他们的功能可以看出,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火灾探测的基本原理
火灾探测的基本原理就是用一种敏感元件对火灾气体 、烟雾、温度和火焰等火灾信息作出有效反应,并通过对 火灾信息参量的测量、分析,判断被测区域是否有火灾存 在。
1、消防控制室应有建(构)筑物的总平面布局图、建筑消防 设施平面布置图、建筑消防系统图及安全出口布置图、重 点部位位置图等。
2、消防控制室应有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应急灭火预案、 应急疏散预案等。
3、消防控制室应有消防安全组织结构图,包括消防安全责任 人、管理人、义务和(或)专职消防人员等内容。
4、消防控制室应有员工消防安全培训及应急预案演练记录。 5、消防控制室应有值班情况、消防安全检查情况及巡查情况
4、消防控制室应能接收监控中心的查询指令并能按规定的 通讯协议格式按附录A规定的内容将相应信息传送到监控 中心;
5、消防控制室应有专用的信息传输指示灯,在处理和传输 信息时,该指示灯应闪亮,在得到监控中心的正确接收 确认后,该指示灯应常亮并保持直至该状态复位。当信 息传送失败时应有明确声、光指示。
感温火灾探测原理
1、感温探测原理 利用感温元件接受被监测环境或物体对流、传导、辐
射传递的热量,并根据测量、分析的结果判定是否发生火 灾。 2、感温探测器的特点
感温探测器工作比较稳定,不受非火灾性烟尘雾气等 干扰,误报率低,可靠性高。
3、感温探测器的分类
(1)按照探测器的结构形式分为点型和线型。 (2)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按其动作性能可分为定温型、差
显标志; 2、消防控制室的送、回风管在其穿墙处应设防火阀; 3、严禁无关的电气线路及管路通过; 4、在其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干扰较强及其他影响消防控制设
备正常工作的设备用房。
二、消防控制室的设备布置要求
1、设备面盘前的操作距离:单列布置时不应小于1.5米;双 列布置是不应小于2米。
2、在值班人员经常工作的一面,设备面盘至墙的距离不应 小于3米。
(3) 而红外火焰探测器,由于其探测波长较长,较适合含 碳类液体火灾的探测。
视频火灾探测技术
1、系统构成 CCTV系统、系统主机、视频火灾探测报警系统软件。
2、工作原理 烟雾的浓度、扩散、运动方式、边缘特性判断,火焰特性 及运动模式分析。
红外图像的火灾探测技术
1、系统构成 红外摄像机、系统主机、红外图像分析软件。
3、火灾时,它是紧急信息汇集、显示、处理的中心,及时 、准确的反馈火情的发展过程,正确、迅速地控制各种相 关设备,达到疏导和保护人员、控制和扑救火灾的目的;
4、因此,消防控制室是建筑内消防设施控制中心枢纽。对 于防止火灾,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六、消控室消防安全管理信息
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或其组合设备组成;应能监 控消防系统及相关设备(设施),显示相应设备(设施) 的动态信息和消防管理信息,向远程监控中心传输火灾报 警及其它相应信息。
五、消防控制室的作用
1、消防控制室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控制和信息中心,是 灭火作战的指挥中心;
2、正常时,连续监测各种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保证消防 设备正常运行;
一、火灾探测器的选择
1、对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 少或没有火焰辐射的场所,应选择感烟探测器。
2、对火灾发展迅速,可产生大量热、烟和火焰辐射的场所 ,可选择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 。
3、对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热的 场所,应选择火焰探测器。
2、工作原理 现场环境温度变化趋势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构成
第一节、报警区域和探测区域
1、报警区域 应根据防火分区或楼层划分,一个报警区域可由一个
或同层相邻几个防火分区组成。 2、探测区域
应按独立的房间划分,一个探测区域面积不宜超500m2; 红外光探测器区域长度不宜超过100m; 缆式感温探测器区域长度不宜超过200m; 空气管式感温探测器区域长度宜为20~100m。
3、手动报警按钮应设置在公共活动场所的出入口。
十、火灾警报装置设置
1、未设置火灾应急广播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应设置火灾警报装置。
2、每个防火分区至少应设一个火灾警报装置,其位置宜设 在各楼层走到靠近楼梯出口处。
3、警报装置已采用手动或自动控制方式。
第五节、消防专用电话设置
一、消防电话设置要求 1、消防专用电话网络应为独立的消防通信系统; 2、消防控制室应设置消防专用电话总机; 3、消防水泵房、备用发电机房、排烟机房、变配电室等与
的记录。
七、消控室信息记录要求
1、消防控制室应具有各类消防系统及设备(设施)在火灾 发生时、日常检查时的动态信息记录,记录应包括火灾 报警的时间和部位、设备动作的时间和部位、复位操作 的时间等信息,存储记录容量不应少于10000条,记录备 份后方可被覆盖。日常检查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要求;
2、消防控制室应具有产品维护保养的内容和时间、系统程 序的进入和退出时间、操作人员姓名或代码等内容的记 录,存储记录容量不应少于10000条,记录备份后方可被 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