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历史
2、《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是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所向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 宪法,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国情 所决定,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社会,脆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 能力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并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而《临时 约法》具有妥协性,而且很快被 袁世凯所撕毁。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
一、共同纲领 二、54宪法 三、75宪法 四、78宪法 五、82宪法
一、共同纲领
历史评价
(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 和任务,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民主革命有待 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 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4)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建国初 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等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节 演变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与
旧中国宪政运动中的三种宪法 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
旧中国宪政运动中的三种宪法
1.伪宪法 2、《临时约法》 3、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1.伪宪法
伪宪法:从晚清皇帝、北洋军阀、一 直到国民党反动统治者所炮制的宪法, 统称为伪宪法。包括:清光绪帝《钦 定宪法大纲》、宣统帝《十九信条》、 袁世凯《中华民国约法》、曹锟贿选 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蒋介石“训 政时期约法”、“五五宪草”和《中 华民国宪法》等。其中曹锟1923年10 月10日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又称 “贿选宪法”这是旧中国正式公布的 第一部宪法。
3、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宪法性文件
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 宪法性文件,即1931 年11月通过的《中华 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 纲》即宪法大纲以及 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 即1941年11月通过的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 领》和1946年6月通过 的《陕甘宁边区宪法 原则》。
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
第一,以宪法来确认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 企图维护半封建半殖民的经济秩序是行不通 的。 第二,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和实现资产阶级宪法的主张是根 本无法实现的。 第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武 装斗争推翻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后,才 有可能制定并实施民主的宪政。
1、75宪法是一部很不完善且具有严重错 误和缺点的宪法。 2、75宪法仍是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其原 因在于仍保留了54宪法的某些基本原则, 如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 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性质)
四、78宪法
历史评价:
1.结构上与54 、75宪法相同。 2.仍存在极左成份。如肯定“文革”,坚持 “以防级斗争为纲” 等。 3.规范矛盾冲突。如既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 纲”又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既 要肯定“文革”,又要“平反昭雪”,所以有 人称78宪法为“怪宪法”。 实施后就进行了两次修改。
五、82宪法
82宪法特点: – 继承1954年宪法,坚持四项基本 原则。 – 前言强调宪法是根本法,具有 “最高法律效力” – 公民权利提前到第二章,增加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规定国 家机关赔偿义务。
82宪法的四次修改
1、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对82宪法的部分修改(通过2条修正案) 2.1993年3月29日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通过9条宪法修正案,在修正案中正式确立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地位 3.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全人大二次会议 通过了6条案法修正案 4.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14条宪法修正案。
六、我国宪法发展趋势
1.行政权力将受到限制 2.司法权将得到强化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 4.公民基本权利将得到重大发展 5.宪法监督制度将进一步完善
二、54宪法
历史评价
54宪法在新中国宪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是一部很好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所构建的 宪政制度和宪法基本结构,为以后宪法立法提供 了模式和原则方向。 由于认识的不足和法制观念的缺乏,54宪法实施 的历史不长,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被弃置。
三、75宪法
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