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理论探究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实用技能为主的应用型专业技术技术人才。
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教育理念的要求,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中职课程体系,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在课程体系、结构、理念及贯彻实施方面更应不同于以学术及理论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及标准。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理论探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对来讲比较单一: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中等技术型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在中职教育体系中,课程作为培养人才的载体,是人才质量培养的关键性因素之一,这就要中职教育在课程体系、结构、教育理念、课程实施方面都不同于一般的普通高校。
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毕业生就业为办学目标。
而以就业为导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1中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片面定位课程目标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服务一线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但实际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目标并未能够真正达到;再是对技能培养的片面理解,没有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片面理解全面职业能力的概念,把其等同于单纯的岗位操作技能,忽视了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
1.2课程设置的任意性
一个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培养要求的优质的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要对社会的职业领域现状及未来发展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从而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所起的统领作用。
鉴于此,我们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前提下,明确课程目标,优选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落实课程任务,创新课程讲授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完善,制订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及一系列的课程标准。
另外,课程结构以及内容的职业特色不明显也是中职课程体系所暴露出的了一个问题,对于此,我们也高度重视,进行了相当大地改进。
2 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从事一线工作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进行明确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了解企业信息和最前沿的社会需求,及时对课
程体系进行调整,为人才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2以岗位人的职业素质为导向
中职教育要以社会所需求的全面素质来对学生有目的的培养,这不仅要求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基本思想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养,不仅要精选专业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也要加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就业提供必要的技能储备。
2.3以岗位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
当前社会要求职业人要有一定的职业能力、基本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
作为中职教育也要在课程体系上进行适当的体现,通过这类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砝码。
当今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在加速,作为职业人,很难在一个岗位上长久固定,这就要求每一个都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时期,就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观念,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密切的关系,在中职教育的整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计上,要自始至终贯彻这种理念。
针对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面向社会需求、面向一线应培养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专业技能人才,是我们中职教育长期的目标,而
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关键的。
3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理念
3.1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以知识为载体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抛开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载体的观念,专业课程体系要以技能为核心,所有课程要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来开展,加大培养学习职业能力课程的比重,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职业人。
3.2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以技能知识为载体,这类课程表达了课程的内容以及组成要素,体现的是该课程的静态的一面,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课程目标能否达到取决于,这些技能如何内化成学生的身心素质的,而这一过程是表现课程动态的一面。
在课程选取上强调课程对于过程的意义远远大于对于知识的掌握,高度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同时调动学生对知识的积极获取的能力。
课程选择上选取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选取的课程适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3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
课程的具体实施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的指导思想,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中职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以被所有教师所认可,并付诸教学实施过程中,但实践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通过多方调查并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了解到以落实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最主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为学生创造动手机会,表现的机会,自学的机会以及创新的场合,让他们在教师所营造的环境下,能自由发挥,并充分表现自我,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对于操作性强,动手性强的课程,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讲授理论为主为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发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学习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我为主体”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建红.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结合之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1).
[2] 余敢才,何健.对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2012(6).
[3] 吴言.供给驱动转为需求驱动:预测制度亟待建立[J].职业技术教育,2010(1).
[4] 莫丽娟,王永崇.终身・全民・全纳――论职业教育内部三大国际教育思潮的统合[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