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表见代理与授权不明
[摘要]1999年《合同法》颁布实施,表见代理制度被正式确立。
表见代理指的是实际上不具有代理权的代理人,基于一些表面要件使无过错第三人误以为其具有代理权。
文章对表见代理的本质和构成要件进一步分析,并结合授权不明对二者加以比较。
[关键词]表见代理;本质;构成要件;授权不明
一、表见代理的本质
表见代理指的是实际上不具有代理权的代理人,基于一些表面要件使无过错第三人误以为其具有代理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表见代理实质上是特殊无权代理中的一种,不仅体现出代理的某些特征,也体现出了其具有的独特性。
首先,无权代理人须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而且是以本人的名义进行行为。
其次,无权代理人的法律行为应当与相对第三人之间有相应的意思表示,表现为作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
特别的是,表见代理的代理人客观上具有使相对第三人相信其具有代理权利的表面要件,且相对第三人是没有过失行为的善意第三人。
二、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
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法律制度的制定也难以做到详尽完善,这就使得在表见代理构成要件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
结合各大主流观点,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需符合以下几点:
(一)具有代理的表面要件
表见代理的无权代理人应当是以本人名义与相对第三人进行民事活动,并且具有民事法律关系。
这是由于表见代理应当符合代理的一般属性,具有代理的表面要件。
否则,就形成不了代理,而是代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了。
(二)构成民事法律行为
表见代理的无权代理人和相对第三人之间进行的民事行为,需要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要件,要求行为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够真实地进行意思表示、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否则,行为即为无效民事行为,不仅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也因表见代理本人与此行为无关而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三)相对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无权代理人具有代理权
由于无权代理人具有能够使相对第三人相信其具有代理权的特殊表象进而使第三人在主观上认为无权代理人具有相应的代理权。
相对第三人之所以从事这项行为,就是想从无权代理人处获得此行为的民事法律效力。
所以主观上,相对第三人也是相信无权代理人的代理是有效的,自己的民事行为也是有效的。
同样,相对第三人在与无权代理人进行民事法律行为之前一定会要求代理人提供相应的代理凭证,在代理人拿出证明其具有代理权的委托书、介绍信等的时候,相对第三人在内心上就会产生确认,相信此代理行为。
(四)相对第三人是没有过失的善意第三人
这就要求相对第三人不是在明明知道无权代理人是没有代理权利的情况下仍然与其发生民事法律行为,同样也不是在相对第三人自己疏忽、对无权代理人调查不谨慎的情况下形成的法律行为。
虽然表见代理不具有真正的代理权,但是相对第三人却被法律赋予了向被代理人主张民事行为的权利。
为了更好地保护法律活动中的弱者,就要求相对第三人一定是没有过失的善意第三人。
(五)被代理人本人存在过失
由于被代理人本人存在的过失,尽管相对第三人尽到了法律要求的注意义务也无法预见无权代理人的无代理权实质。
如果本人与第三人都没有过失,那么就不会有能够形成具有代理权的表象。
在表见代理制度中,规定了善意第三人应尽的义务,让参与民事活动的双方处在了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正义的原则。
三、表见代理与授权不明的区别
由上可知,表见代理指的是实际上不具有代理权的代理人,基于一些表面要件使无过错第三人误以为其具有代理权。
此时善意第三人如果有理由相信代理人具有代理权,那么就可以向被代理者主张其履行合同或要求其承担责任。
而授权不明指的是代理人与被代理人因为就代理权限、代理时间、代理具体事项等约定不明确,使第三人误以为代理人的行为是在代理约定时间内的约定代理行为。
因此可以说,表见代理规范的是代理人与被代理人相对人,也就是第三人之间的行为,而授权不明规范的是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行为。
可能的情况是,先是由于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授权不明,使得代理人在代理约定的时间、权限之外与第三人形成表见代理的关系。
授权不明时出现的第三人如果是善意第三人可以主张自己的权利,因为授权不明是被代理人的过错,我国法律为了保护无过错第三人,推定此时的代理人有权代理。
而表见代理中被代理人的过错是需要判断的,在被代理人无过错、错误出在代理人身上时,应根据我国《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的相关规定对民事行为进行确认。
四、结语
是无过失的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应当得到保障还是有过失的被代理人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通过表见代理制度,被代理人与善意第三人间的权益冲突得到很好的平衡,使得善意第三人在交易活动中感受到法律保护带来的安全感,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使社会经济安全、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商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11.
[2]佟柔.中国民法学·民法总则[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3]张俊浩.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李开国.民法基本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