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与建设模式研究摘要:在调研国内外知名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构建其指标体系,进而给出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
以期为进一步探求我国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与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
关键词:绿色生态型港口;生态建设;指标体系;建设模式引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港口的发展和改善港口的现代化管理和组织原则》的研究报告中,按照功能的演变把港口划分为三代,依次为:“运输中心”、“运输中心+服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
1999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又提出了第四代港口的概念。
第四代港口不仅包括码头,物流运输仓储基地,还包括临港服务区与工业园区,呈现出港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港口己由最初的交通运输中心发展成为水陆物流枢纽基地和新型临港产业园区,其功能与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一种新型的特殊经济区域。
港口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剧了港口的生境破坏与环境污染。
因此,为实现港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绿色环保理念贯彻港口建设发展全过程的绿色生态型港口(也称绿色港口或生态港口)应运而生。
但是目前关于绿色生态型港口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一些学者对其概念与内涵、指标体系及评价做出了一些研究,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实践的具体模式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港口绿色化进程的基础上,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建立了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模式。
1.绿色生态型港口的起源与特征1.1国内外港口绿色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港口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得到广泛开展,学者建议加强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制定以及加强港口生态工程建设。
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一些大型港口己逐步开展了港口生态建设方面的工作。
在美国的港口建设中,休斯顿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将绿色理念注入到港口开发和建设中,计划在50年内利用疏浚海湾取得的淤泥,开发4250英亩的湿地栖息地。
2002年,休斯顿港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世界首批获得“绿色”称号的港口之一;2005年1月,长滩港首次提出了“绿色港口政策”,制订了包括维护水质、清洁空气、保护土壤海洋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减轻交通压力、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7方面近40个项目的环保方案;纽约新泽西港从港口运营、船舶监控、环境监测等方面着手建设绿色生态型港口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美国码头工会组织,即国际码头仓库工人联合会提出的“让我们的港口空气更加清晰”,更是加速了美国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的进程。
英国最大的港口集团公司ABP公司旗下的21个港口均制订了港口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政策和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了《持续发展责任声明》、《持续发展政策》和《环境管理责任》。
日本横滨港在港口规划布局的同时进行相应的环境规划,将海上公园、沿岸景观、野鸟栖息地、公众通道、绿地等亲水空间纳入港口发展规划,如今横滨港已被誉为“东京后花园”。
澳大利亚正在努力把墨尔本港建设成世界上最优秀的滨水港口,全港口绿化覆盖率高达40%。
(本港口政府和城市地区土地公司合作组成的组织机构)与开发者合作把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于开发项目中,并建立了一个关于生态可持续发展最低的标准。
国内港口绿色化建设进程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较为滞后,但是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上海港、天津港、深圳港、秦皇岛港等相继提出了建设绿色港口、生态港口的设想。
上海港于2005率先开展生态港口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探索“上海港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在港口规划,码头设计和运营操作等各个环节都加强港口环境保护措施,上海港还与洛杉矶港携手共建生态型港口,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进一步的降低能耗,控制污染;天津港为了彻底解决煤尘污染问题,大力推进货场喷淋设施建设,目前己有100万扩的堆场实施固定喷淋或人工造雪抑尘,通过治理基本实现了无扬尘作业。
2009年6月,天津港制定并出台了《生态港口建设实施方案》,并于同年通过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还深圳港在老码头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码头高起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先进港口开展环保合作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与美国加州长滩港签订《关于环境保护倡议协议的备忘录》,争创“环境友好型生态港,秦皇岛港通过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扶持环保科技型优势产业,使得港口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的好转,港口吞吐量不断增长,港口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
1.2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与特征绿色生态型港口就是既能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型港口,其关键是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即港口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
将“港口一人一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渗透到港口建设发展和作业相关的各项行为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港口对所处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积极改善港口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港口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
2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在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用以评价绿色生态型港口,是绿色生态型港口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建设的关键技术,可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并评价检验其建设成效。
葛振鸣已针对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作了探讨,但笔者认为指标体系中未能将港口码头与港后工业园区区别对待,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困难。
本文参照我国已发布的生态省(市)、生态工业园区等标准,结合港口发展特点、国内外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经验,具体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生产效率、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控制、环境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构建了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详见下表1:表l绿色生态型港口的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具体指标生态环境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达标率、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边界噪声环境质量达标率生态与景观绿化覆盖率(港口码头、港后园区)、生态修复措施、港区景观指数经济效率经济发展GDP增长率、吞吐量增长率(港口码头)生产效率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港口码头)、单位GDP综合能耗、清洁能源使用率企业工艺与装备先进性、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例、原材料利用率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所需新水量、污染物产生量(以上指标针对港后园区企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园区产业关联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能多级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以上指标针对港后园区企业)污染控制污染物产生量单位GDP产生量(港后园区企业)、单位GDP产生量(港后园区企业)、单位吞吐量COD产生量(港口码头)污染物排放污水集中处理率、污水达标排放率、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标率综合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中心、船舶废弃物收集系统基础设施投入道路交通合理高效性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系统港口通过15014001认证、港区15014001认证企业比例、环境管理平台信息智能化、环境管理机构专业人员比例、环境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执行率社会评价公众评价公众满意度与美誉度区域发展港区与城市协调发展程度3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模式为了建成绿色生态型港口,一系列科学具体的建设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是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实践中的关键策略。
作者结合江苏苏州港环境规划、东莞虎门港生态发展策略等项目经验,以及上海港、天津港等实地调研,提出环保准入、一体经营、清洁生产、绿色物流、环境管理、生态旅游等具体建设模式。
3.1环保准入实行环保准入制度,建立企业入园环保标准,并开展招商项目绿色度评价工作,重点引进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型企业。
并积极引导现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与环保防治设施优化升级。
3.2一体经营在港口规划中重视循环经济,注重依托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体现一体化开发理念。
并组建港口开发公司,投资建设公共市政管网与廊道、集中式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设施、垃圾收集系统与船舶废油收集处理系统、水上应急处理中心等公共配套与环保基础设施,并实行统一管理与一体经营。
3.3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使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尽可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并对工业固体废弃物进行有效回收与综合利用,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并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增强企业环保意识,提高企业形象。
3.4绿色物流建成贯通港口各作业区与企业的畅通公路,并利用传统信息化、3S技术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智慧港口”物流信息系统,并加强调度与管理,缩短货物进出港运转时间,形成高效率的绿色物流通道,避免货物积压与车辆滞留。
3.5环境管理建设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实现环境管理信息化,并严格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开展港口工5014001认证,全面提高港口环境管理综合水平。
考虑到港口近水性、河口生态脆弱性,还应保障环境应急物资设备(如吸油毡、围油栏、快速检测仪等)储备,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3.6生态旅游整体开发,优化布局,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加强海滨、河滨带生态景观与湿地建设,组建港口旅游公司,开展港口生态旅游与海滨度假业务,借此提高港口美誉度,营造“港口—人—自然”和谐的氛围。
在生态型港口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亦可客观地评价其建设成效。
4结语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是港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绿色生态型港口建设经验、剖析绿色生态型港口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的绿色生态型港口指标体系,以及进一步提出的建设模式可以有效地指导绿色生态型港口的建设实践,亦可客观地评价其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1]苏德勒.现代港口功能发展及其代别划分[J]中国港口,1999,(l):34-36.[2]孙光析,刘洋.现代港口发展趋势与“第四代港口”新概念[J].中国港口,2005,(6):16一17.[3]康斯坦丁·拉格纳里斯(希腊),王水田译.港口工程对沿海环境的影响[J].1987,(21):7一13.[4]吕航.美国的绿色港口之路〔J〕.中国船检,2005,(8):42一44.[5]张荣忠.美国港口的绿色环境保护[J].中国港口.2008.(2):56一65[6]丁军海.英国的港口环境保护[J].交通环保.1998,(5):36一39.[7]和彦武本.日本港口和港口的环境管理[J].交通环保.1992,(4):48一53.[8]王江萍.走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墨尔本港口生态可持续发展(ESD)指南简介[J].国际城市规划2007,(4):116一118.[9]邵超峰,鞠美庭,楚春礼等.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J].生态学报.2008,(11):5601一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