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代码:120001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108学时学时分配:理论60学时实验48学时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适用专业:三年高职影像专业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一门医学学科。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各科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充分认识人体形态和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否则无法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

因此,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为后续的基础医学、临床专业等各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常人体解剖学》为三年高职影像专业的第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在主修完本门课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后续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教学内容紧扣国家影像技师资格考试大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开阔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4.在保持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教学中特别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进化发展的观点等研究和探讨人体解剖学,这样才能达到学得好、记得牢的目的。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学习占整个课时的1/3。

在实验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
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整合教学内容:将国家影像技师资格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中,教学内容注重与临床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本课程总体分为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两大模块。

2.科学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计划的纲领性文件,是决定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

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商议制定。

3.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商议制定。

具体原则:以解剖学教学为医学影像专业服务为理念,以临床医学影像专业培养为目标,结合影像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对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点,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全面有序地进行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本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开设,总课时108学时,理论为60学时、实验为48学时。

4.实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紧紧围绕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专业岗位,早期适应专业岗位。

我们实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计划,提供现有的人体解剖学教学资源(如标本、挂图、视听教材、动画和网络资源等)及相应正常的X线片、CT、MRI片等,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时间进行对照学习,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去获取知识,有问题可以通过QQ群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的学科,是医学科中重要的基础课程。

教学目的是介绍人体各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功能及毗邻关系,学生依据教材,掌握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为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等)和临床课程(内科学、外科学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的分部和人体各系统的组成;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及毗邻关系;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以及重要器官的体表投影。

(2)熟悉:主要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学能力:正常人体结构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实验课和阅读材料,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做少量的重点讲解,要求学生具备在教师指导下,依据教材进行自主实体观察。

(2)基本技能:人体表面标志的观察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的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的正常形态,养成对所学正常人体解剖的结构进行细致观察的习惯,并不断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3)具有将解剖所获得的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提高的综合能力,并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

(4)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责任感。

(2)具有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内容标准
(一)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二)课程要求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

坚持年轻教师的岗前培训制度,同时解剖学教师应定期到医院影像科进修学习,了解和掌握X线、CT、MRI及超声等影像技术正常人体结构成像的特点和表现,并与自己的解剖学知识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放方法。

这样不仅为自己打下扎实的解剖学知识,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和交流的目的。

2.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影像操作技术的实现大多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之上。

影像学教材中70%的内容与解剖学相关,因此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为应用型医学影像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练”的互动。

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可插入相关标本解剖录像、视频,使解剖学授课更加生动形象;还可将大量的临床病例及影像学诊断结果穿插到授课过程中,使学生对人体形态
结构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考核评价建议
1.针对教学情况,安排不定期的学员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情况,及时校正存在的问题。

2.学期结束,进行期末该课程的考核方式。

学生考核包括实验报告(绘图)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按照4:6的比例计算成绩。

试题类型为:选择题40%、名词解释9%、填空题15%、是非题10%、简答题12%、综合分析题14%。

(三)教材编写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选用实用性、系统性和针对性较强的卫生部规划、高职高专适用教材。

安排节段性总结,是本教材的一个特点。

根据教学能力目标的确定,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好讲义、教案,制作课件。

做到教学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高职高专教材还应注意语言通俗和行文流畅,图片精美,能以适当方式表示重点和难点内容,从而使知识体系准确简明,富有吸引力。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发挥院-校合作的实习基地,以在校内实行的"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既满足了学生见、实习的需要,又可以达到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

院-校合作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

校内人体解剖标本室和人体解剖模型室供正常人体结构课教学之用。

实验课以学生实地操作为主要环节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动手进行尸体解剖的有利条件,养成独立工作能力。

多媒体和网络学习平台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学生可以灵活运用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对标本、图谱、X线等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去获得知识。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采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充分利用标本、模型、课件、录像等教学资源制作解剖学课件,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

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学生利用网络数码技术在网上可大量阅读解剖学教学资源,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查找阅读文献,调动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3.充分利用教学医院的实习基地、解剖教研室的实训室,开设课间实习、见习,满足学生专业岗位的要求。

并尽快建立人体标本陈列馆的集电脑、多媒体演示、网络等声、光、电为一体的现代化人体标本陈列馆,并可供上网参观。

使教学手段从单一化向多元
化转化,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六)其他
1.使用教材
(1))《人体解剖学》吴钟敏孙国刚傅文学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6 第一版
(2)《人体解剖学实验教程》乔海兵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8 第二版
2.参考书籍
(1))《人体解剖学》李云庆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0年出版第二版(2)《人体解剖彩色图谱》郭光文、王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二版
(3)《系统解剖学》柏树令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第六版
3.扩充性资料
(1)利用学院图书馆资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解剖学杂志》《局解手术学杂志》《医学杂志》《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等,了解本课程的最新理论进展和热门问题,紧跟本专业的发展步伐。

(2)利用网络:
医学教育网:/
华医网:/
中华医学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