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桥之美》一案
2.学生能够畅谈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
深度预 习
合作交 流
10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旁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老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深度预习。
1.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教师参与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指导。
1.学生根据《导学案》朗读课文。
2.学生按照《导学案》上的要求,自主预习课文。
在回味中倾听老师的总结。
有积极的创作趋向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教学反思
3.学生可以就预习中自己的见解,疑惑与同伴进行交流。
组内交 流
畅谈收 获
10分
创设交流与表达情境
【旁白】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小组学习,我感到大家的收获真不小。现在,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
1.教师在小组内巡回指导。
2.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就不能达成共识的疑难问题可以提供指导性意见。
(加油哦!)
学生精神饱满的参与活动。
每组的同学在学科长的组织下能对每位组员生成的问题分类别的进行解答,指引,归纳,上报。
记录员及时收集问题并记录。
答疑解惑
15
创设全班竞争答疑情境
1.教师引导大家依次巡看各小组展示的疑难问题。
2.组织采用竞答的方式各个击破问题。过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兴趣盎然的参与进来,争先恐后的为同学尽自己所能的讲解。
3.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及时搜集共性问题。
4.充分发挥学科长的作用,对理解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
1.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进行交流,将讨论的收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起来。
2.学科长能够认真组织同伴进行交流。
3.学生能够在同伴交流时认真倾听,并且作好记录。
收集疑难生成问题
5分
创设思考合作情境
【旁白】看到大家能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在预习、交流的基础上发现生成新的问题,老师非常开心!下面请大家把预习中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问题导读评价单》上。
导入新课
1
创设语言情境
[旁白]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 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 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1.学生表现出积极地参与兴趣。
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0
教师提问: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教师适时点拨并帮助完成。
积极思考,认真探索。注意倾听老师的点拨,恰当补充。
总结、扩展
5Hale Waihona Puke 创设小结情境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教学
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
方法
1.有效教学法。 2.自主探究法。 3.问题导引。
教学
准备
教学导学案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程序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1.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问题。重点整理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
2.教师对能力欠缺点的同学进行鼓励评价指导。
1.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整合提炼问题。
将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在《问题导读评价单》上。
第二课时
程序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整理生成问题
10
创设小组合作归纳,解答整理情境
【旁白】上节课我们认真的感知了课文,识记了重点字词,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各小组就自己组员提出的问题予以归纳整理,简单的组内解决,有困难的展示到小黑板上。
12.《桥之美》一案教学设计案例
审核人签字:
授课
年级
八年级
学
科
语文
课题
12.《桥之美》一案
任课
教师
课型
问题导读课
问题生成解决课
课时
2
授课时间
2012.11
教材
分析
《桥之美》先指出在画家眼里,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桥之美”,然后举正反实例来具体说明这个看法。从这个角度看,本文近似于一篇阐述事理的说明文。不过,文章用大量描写与抒情的语句构成,所以我们又难以把它划归说明文。
学生
分析
本班共有六个学习小组,学生大都生性活泼,学习气氛较为浓厚。上课能积极思考问题,主动回答问题,尤其是每个小组的学科组长,勇敢大胆,有很好的表率作用。
设计
理念
设计这篇教案,我本着重视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能力的原则,把朗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达到背诵、明意、感悟的目的。我的设计中有课内、课外三项积累训练,以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能力方面,除了朗读能力,还注重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语言表述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说大意、谈感受、写体会,希望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提高多方面的技能。
2.怀着对问题的探究热情走进文本。
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14分
创设阅读与思考情境
【旁白】现在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用简单的语言说一说文本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们的阅读感受是什么呢?
1.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从语速、语调、感情等方面进行指导。
2.教师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读文感受,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1.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简单概括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