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学习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学习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一、风雨欲来——寻背景【自主预习一】(1)鸦片走私:①鸦片战争前,在正当中英贸易中,中国出超,出超原因是:。
②英国走私鸦片的目的:。
③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经济:。
政治:。
军队:。
人民生活:。
(2)清政府的措施:道光帝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间:意义:【合作探究一】【点拨】鸦片战争战争的爆发实际是农耕文明的中国和工业文明的英国之间实力的较量,中国战败有其历史必然性。
2.材料:虎门销烟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英国外相巴麦尊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误区警示】误认为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禁烟运动。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了扩大海外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急于打开中国大门,这是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禁烟运动只是直接原因。
二、血雨腥风——看过程【自主预习二】(一)鸦片战争:1.战争过程:(1)阶段:第一阶段:1840年6月-——1841年6月。
第二阶段:1841年8月——1842年8月。
(2)中国军民的抗争:爱国将领等; 1842年6月,人民发出告白,激励民众杀敌。
【思维拓展一】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领事裁判权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
这是一种治外法权。
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一般认为,领事裁判权的产生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开辟东方市场,掠夺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在利用武力击败清政府后,强加给中国的一项严重侵害中国司法主权的制度。
片面最惠国待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思维拓展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成因、含义和理解⑴成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本国封建主义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是其形成的重要原因。
⑵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国家,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⑶理解:半殖民地是部分而非完全丧失国家主权,半封建是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形态上看的。
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待方面的深刻内涵。
【自主预习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背景(1(2)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人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3)英国商人决定怎样改变这种局面?2.经过:1856年10月,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
3.结果:中国战败求和,被迫于1858年6月和1860年10月分别签订《》和《》条约内容:(1)增开通商口岸。
(2)外国商船。
(3)外国人。
(4)赔款。
三、第三章:风雨飘摇——论影响【合作探究三】【点拨】比较两次鸦片战争,总结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从东南沿海再到内地,从南方扩展到北方。
特点是:都在沿海和沿江地区。
从这里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以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学习技巧】1.巧记近代不平等条约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内容多,难记易混。
运用趣味浓缩法来记,效果较好。
《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五亿(议)港元。
“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英商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由中英双方议定;“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
《天津条约》内容可记作“公开行贿。
“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与钱财有关,指清政府给英法两国巨额赔款。
《北京条约》内容可记作“天天赔酒(九)”。
第一个“天”指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第二个“天”指增开天津为商埠;“赔”指增加了大量赔款;“酒(九)”指割九龙公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马关条约》内容可记作“两口(子)分工”。
“两”指赔款给日本白银两亿两;“口”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分”即分割,指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工厂。
《辛丑条约》内容可记作“兵民禁赌”。
“兵”指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把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禁”指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帝活动;“赌”与钱有关,指清政府赔款给列强白银4.5亿两。
2.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课堂巩固】1、2012年,在《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之际,此条约对近代中国的重大影响反复进入学者视野,该条约最能反映当时英国意图的规定是()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2、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3、对联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现实。
“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这副对联反映的是()A.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B.烟草传入中国后的情景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西方列强对中国传教一、选择题: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解释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肯定了中国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正义性C、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2.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
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
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A、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B、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C、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D、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沿海航运权4.1845年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
其条款称:“本道兹依据条约,顾全地方民情,斟酌地方情形,决定将洋径派以北,李家场以南之地,准租与英国商人,以为建造房舍及居留之用。
”这一材料主要体现反映()A、清政府外交趋向近代化B、上海英租界的建立C、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D、地方官员擅权误国5.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6.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除了发动侵略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经济掠夺等方式之外,西方列强还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文化侵略。
传教、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医院等都是其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西方的文化侵略在客观上()A、助长西方侵略中国的气焰B、摧毁中华传统文化C、传播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文化D、奴役中国人民的精神7.“盖以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若不从此严起,彼正欲卖烟者为之源源接济,安肯破获以断来路?是以开馆应拟绞罪,律例早有明条,而历年未闻绞过一人,办过一案,几使例同虚设,其为包庇可知”(1838年9月林则徐奏折)。
由此可见,林则徐认为禁烟的关键是()A、禁止吸食B、整顿吏治C、严惩贩卖D、断绝外贸8.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
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9.2012年8月,某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一处史料陈列馆(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