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思考
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思考
2
一、 大数据的概念与影响
“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描述的是数量及复杂程度 超出常规处理能力的数据,以至于无法用传统方法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 取、管理、处理、并将它们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的信息。关于“大 数据”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从零售银行的视角来说,“大数据”本质 上是一场信息革命,它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了有效认知 客户的技术手段。一些研究机构预言,如果突破传统经营模式与观念的 桎梏,那些与消费者关系密切且具备数据采集和应用条件的行业将获得 巨大回报。所有行业中,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行业拥有最高的获利潜 力指数。(图表一)
3
商业行为的数字化趋势正在推动预言转变为现实。越来越多的数据 被完整的记录下来,丰富了认知客户的信息基础。诸如手机、网络商城、 社交网络、电子邮箱、电子通讯设备、卫星定位系统、物联网感知器等, 每时每刻都在生成数据,用户在这些设备上做最普通的操作都会被记录 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随时随地的数字生成器,它们隐藏着大量有 价值的信号,充斥着商业世界的每一个环节。这些信息既包括传统的客 户登记表的数据(人口数据或社会数据)和账务系统的数据(交易数据), 也包括客户与社会或企业联系的其他信息(交互数据)。仅就2012年而 论,每天产生约2.5EB(Exabyte) 的数据,这个数量每40个月就翻一 番。利用这些庞大数据,可以对越来越多的客户有更为完整和准确的认 知。不少境外的征信机构已经开始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评定客户信用的工 作,例如,当客户在社交网络中流露婚姻破裂或轻生意愿等信息时,征 信系统会第一时间调低客户信用评分。
二是,构建了支持高效运营的科技能力。第一资本创立之初便很重 视科技系统的建设,1994年开始加大了系统投入,通过战略性的科技整 合,构建了第一资本科技体系的雏形。这一体系将科技系统整合在了3 类科技平台上。一类是信息数据源平台,构建了易用统一的分析型数据 仓库,从而使得分析专家从冗繁的数据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将更多的专 注力聚焦在客户与市场本身。第二类是决策体系平台,创建了支持决策 的账户系统,由系统按照预先设置的规则自动细分客户、基于客户行为 提供一对一决策以及为交互渠道提供决策建议,这一平台通过集中的自 动决策大大降低了因为差异化程度提高而带来的操作成本。第三类是配 送体系平台,在这里第一资本对配送管理、发卡管理、对账管理、供应 商管理、电话系统等做了大力度的整合,从而使得外包、物流、制卡、 对账等关键运营过程按照一个相对高效且连续的模式运转。
高度集中的市场表象下蕴藏着脆弱的市场机会。以第一资本
4
(Capital One)、富国银行(Wells Fargo)、化学银行(Chemical Bank) 等为代表的先行者率先开展了一系列“以客户数据研究成果驱动业务转 型发展”的实践,在90年代初期以精准的差异化的产品和营销打开了市 场。这些机构在各自细分市场取得了巨大竞争优势,并将这种模式复制 到了其他领域,一再上演了小银行战胜大银行的奇迹。伴随着近20年的 高速成长以及一系列的兼并与收购,如今,第一资本、富国银行、化学 银行1均已跻身全美最大银行之列。
1 1996 年 7 月化学银行成功兼并了美国大通银行,因大通银行更为有名,所以依旧使用大通曼哈顿银行命名。 2000 年,JP 摩根集团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公司更名为 JP 摩根大通。
5
一是,构建了认知客户的信息技术能力。第一资本公司非常重视利 用信息技术认知客户的能力,第一资本的创始人将公司定位于从事银行 业务的信息科技公司、信息营销公司。在这一理念指引下,第一资本建 立了全美第二大的客户数据仓库。这个数据仓库涵盖了近1亿美国居民 的基本信息,能够完整的掌握每个自有客户的交互和交易信息。此外, 第一资本拥有一支超过800人的分析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利用科学测试、 模型开发寻找市场机会,为大众定制化的市场营销策略提供策略支持。 随着这种信息能力的发展,第一资本的产品研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和 服务也越来越贴近客户需求,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差异化战略优势。
8
业在信用卡业务的信息科技建设方面有所发力。大部分同业以数据仓库 为数据核心,初步构建了具有商业智能性质的数据应用架构并完成了部 分系统建设,在风险管理、客户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内外部监管信息 报送、决策支持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时期跑马圈 地的市场环境决定了信息科技能力的从属地位。在快速扩张的市场条件 下,各家发卡银行的商业目标聚焦在扩大市场规模上,拼网点数量、拼 销售队伍的粗放竞争模式有着更高的边际收益。所以,在这一时期数据 实践虽然取得了不少亮点,但与网点数量、销售队伍人数等规模竞争优 势相比信息科技实力仅是点缀。
2010年后,数据实践逐渐变成一种热潮。一线城市信用卡市场逐渐 接近饱和,新客户的获取成本越来越高,识别、获取并保留高价值客户 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大数据”概念的热炒,不少同业希望借助 新技术实现业务模式和竞争力的赶超。从公开报道来看既有新建网络商 城收集线上数据的宏大商业计划,也有参与社交媒体数据收集的具体实 施项目,甚至还有自建征信中心的传闻。在这股热潮中,一些在数据实 践方面持续发力的银行已经取得一定竞争优势,其中尤以广发银行为代 表。2012年广发银行信用卡净利润40亿元的消息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这 一数字的背后,是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心对客户数据的强大分析和应用能 力。在2013年初的媒体采访中,总经理林德明曾指出“我们目前拥有国 内最先进的信用卡‘探针系统’,这套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的,花了很长 时间把它改造成真正适应我行客户需求的系统。这使得我们真正看到客 户需要怎样的服务,再推出相应的产品,根据客户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采 取不同的维护措施来实现客户价值。广发卡最重要的优势就是精准地细
此外,基于事实的决策文化大大延伸了上述两项能力对商业战略的 支持效果。第一资本将有效的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6
一方面,公司通过分析、调查及测试获取数据,利用大规模的预测模型 和风险预测体系来提炼规律与事实,依据规律和事实开展决策。另一方 面,基于NPV(净现值)开展价值管理,选择正的最大的NPV投资方案以 增加企业价值。基于事实的文化和强大的科技能力,使得第一资本像是 一台以客户数据为燃料的精密机器,它能够从高度满足的客户中,源源 不断地抽取出最大化的企业利润。
1
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用卡科技能力建设思考
兴业银行 缪绍日 孙哲
摘要:国内信用卡市场呈现出高竞争强度和高集中程度的趋势,具有先 发优势的信用卡发卡行正在通过扩大规模来获得竞争优势。然而,同质 化的市场蕴含着后发先至的机会,大数据趋势有可能成为改变行业竞争 格局的机遇,信息科技实力是把握这一机遇的关键。本文尝试分析大数 据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比总结境内外同业及相关实践,提出商业银行 信用卡业务取得信息科技竞争优势的设想。
三、 境内同业借助数据深化经营尝试的回顾
2 译自《American retail banking》,Economist,,2011 年第 6 期 3 参见“Stata oil”,Economist,2013 年第 2 期。
7
从公开资料来看,境内同业较早的数据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 代末期。工商银行依托强大的科技能力,在1998年前后建立起了国内第 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并利用北美的分析软件开展了一系列以联机分 析(OLAP)为手段的数据应用。这一探索性质的研发项目,并未转换为 零售业务的竞争力来源。其背后的原因很多,技术储备不足是最主要的 因素。某种意义上来说,境内同业的数据实践成果是银行业信息化进程 的间接产物。上世纪80年代境内同业的刚刚启动第一波信息化进程,这 一时期将自动化作为科技建设的首要目标,着力于在对外业务中用电脑 处理替代手工操作。由于缺乏集中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的角色 主要是用于账务处理而不是管理信息来源。上世纪90年代末期境内同业 的第二波信息化进程掀开了网络化的篇章,这一时期实现了全国范围的 银行电脑联网,将支付清算、业务管理、办公系统纳入管理范畴,标志 性的事件是部分银行完成了全国性的数据大集中。全国范围的联网和数 据大集中为在管理和生产中应用数据开创了条件。但是,由于这一时期 的数据基础和人才储备不足,使得境内同业很难对这些数据开展深层次 的加工和利用。
图表 1 大数据对各行业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High
制造行业
大
数
据
:
可
建筑行业
操
作
指
数
行政服务
公用事业
电子行业
餐饮住宿
物流仓储 企业管理 不动产
批发贸易
金融 保险
其他服务
零售贸易
教育服务 艺术娱乐
政府
Low
High
大数据:价值潜力指数
备注:圆圈大小代表GDP贡献占比 资料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麦肯锡全球研究所
2000年至2010年,境内同业的数据实践水准有了质的提升。一方面, 数据大集中的实现奠定了境内同业数据实践的技术基础。从2001建设银 行筹建企业级数据仓库开始,各家同业陆续上马了数据仓库项目。从最 近10年来的公开报道来看,境内同业普遍建立起了总行级别的数据仓库 部分同业在2010年之前完成了“两地三中心”规划或建设,国有大行和 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起了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可以说,大中型银行的数 据体量已可以称之为大数据级别或者准大数据级别。另一方面,各家同
信用卡市场正呈现出高竞争强度和高集中程度的趋势。截至2013年 12月31日,全国有效信用卡数量接近4亿张,一二线城市信用卡市场正 接近饱和。国内前五大发卡银行累计发卡量占全行业的67% ,市场集中 度指数(HHI) 达到1025。大行的规模经营优势日趋强化,工行与建行两 家的有效卡量相当于全国50余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发卡量之和。然 而,日趋集中的表象难掩脆弱的市场格局。随着信用卡市场的成长和利 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高度同质化的信用卡产品与服务正越来越难于满 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抓住这一机遇并非易事,它既需要以差异化的信 息手段精准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又需要借助战略性的科技建设解决 差异化所带来的作业成本上升问题,从而使得发卡行在单笔交易获利微 小的信用卡业务中持续盈利。大数据浪潮正在成为促成这一转变的机 遇,信息科技能力将是抓住这一机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