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识别标志
2.构造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 任何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片理或相带等 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 图 7 是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的图示。 走向断层 F1、 倾向数层 F2 和斜向断层 F3 分别切断地层或早期断层, 或在平面上或在剖面上,或者既在平面上又在剖面上,两者均显示出构造线的中断。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的测定 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2400 千米。还有一条,自浙江丽水至广东海丰的大断裂,长度亦可达 500 千米以上。 断层观察要点 断层与节理同属断裂构造,而断层往往是节理的进一步发育所致。 或者说,当节理发生位移,两壁有所错动时,即称为断层。断层是野外常见的一种重要 地质现象。 断层首先要确定断层的几何要素,其内容包括下列各点: ①断层面。所谓断层面,就是两部分岩块沿着滑动方向所产生的破裂面。断层面的空间 位置也像地层的层面一样,是由其走向和倾向而确定的。但断层面并非一个平整的面,往往 是一个曲面,特别是向地下沿伸的那一部分,产状可以有较大的变化。此外,断层面不是单 独存在的,往往是有好几个平行地排列着,构成所谓断层带,又由于断层带上两壁岩层的位 移错动,使岩石发生破碎,因此又称为断层破碎带。其宽度达几米、甚至几十米。一般情况 下,断层的规模愈大,断层带的宽度也愈大。 ②断盘。断层面两侧相对移动的岩块称为断盘。由于断层面两壁发生相对移动,所以断 盘就有上升盘和下降盘之分。在野外识别时,按其位于断层面之上者称上盘;位于断层面之 下者称下盘。当断层面垂直时,就无上盘或下盘之分。 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相交之线,称断层线。 ④位移。这是断层面两侧岩块相对移动的泛称。在野外观察断层时,位移的方 向是必须当场解决的问题之一。特别遇到开矿时,一旦遇到矿脉(或矿层)中断, 往往是断层位移所致,需要立即追查。追查的办法是运用两侧岩层的层序关系来判 断或抚摸断层面上的擦痕等来确定。
动,引起沉积环境沿着断层发生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著差异;另一种情况是, 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查明和确定断层是研究断层的基础和 前提。在地质调查中,应注意观察、发现和收集指示断层存在的各种标志和迹象,同时结合 其他地质条件和背景加以综合分析。 识别断层的标志
①构造(线)不连续。各种地质体,诸如地层、矿层、矿脉、侵入体与围岩的 接触界线等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分布方向。一旦断层发生,它们就会突然中断、错开, 即造成构造(线)的不连续现象,这是判断断层现象的直接标志。 ②地层的重复或缺失。这是很重要的断层证据。虽然褶皱构造也有地层的重复 现象,但它是对称性的重复;而断层的地层重复却是单向性的。至于地层的缺失, 凡沉积间断或不整合构造也可造成,但这两类地层缺失都是区域性的,而断层造成 的地层缺失则是局部性的。关键的问题,旅行者应对区域内的地层系统及其分布情 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可以在旅行准备时查阅地层表、剖面、地层柱状图之类) 。 利用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不仅是判断断层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判断断层两盘相对 动向的重要方法,借此还可以确定断层的性质——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③断层面(带)上的构造特征。这是识别断层的直观证据,即在眼前“方寸” 之地内所能见到的若干构造现象,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断层擦痕:就是断层两侧 岩块相互滑动和磨擦时留下的痕迹,由一系列彼此平行而且较为均匀的细密线条组 成,或为一系列相间排列的擦脊与擦槽构成。在坚脆岩石的断层擦痕的表面,往往 平滑明亮,发光如镜。并常覆以炭质、硅质、铁质或碳酸盐质的薄膜。有时,也在 断层的擦面上见到不规则的阶梯状断口,其上覆以纤维状的矿物(如方解石之类) 晶体。 断层擦痕对于决定两盘位移方向颇有用处,如用手抚摸时,感到光滑的方向乃 是对盘活动位移的方向。或自粗而细,自深而浅的方向乃示对盘活动位移的方向。 或者利用阶梯状断口,阶梯形陡坡之倾向指示对盘相对滑动的动向。 构造岩:当断层两壁相对移动之时,岩石发生破碎,在强大的压力下,矿物出 现定向排列,并有重结晶作用。也就是说,由于动力作用而发生变质,形成一系列 新的岩石,即称为构造岩。 此外,还有牵引构造:是断层带中的一种伴生构造,它是由于断层两壁发生位 移时使地层造成弧形的弯曲现象,可以指示断层的位移方向,如图 4.22 所示。 与断层带有关的,还有一种断层的伴生构造,主要是断层旁侧的节理及拖曳褶 皱。这些节理常与断层斜交,其锐角所指的方向指示本盘滑动的动向。 其他标志,主要是指地貌或水文上的一些特征,不过,此种地质现象只能说明 有断层存在,不易说明其两盘的运动方向,诸如三角面山,河流的突然改向,山脊 的突然中断,众多的温泉或泉水的定向分布,小型的火成岩体的入侵及其伴生的变 质作用、矿化现象及矿脉的定向分布等等均示断层的存在,特别是从较大的地貌现 象所反映的断层特征,有时在航空照片甚至卫星照片上都能看到。 还有一类特大的断层,属于地壳上的深断裂带,就目前所知的这些著名的深断裂带,如 西太平洋海沟构成的“深断裂带” ,北起千岛群岛,向南经日本、琉球、我国的台湾至菲律 宾,长达 7000 千米以上。又如东非大裂谷,南自莫桑比克向北经坦桑尼亚至乌干达以北, 长达 6000 千米。我国东部郯城(山东)至庐江(安徽)的大断裂,呈东北方向延伸,长达
断层类型很多,规模差别极大,形成机制和构造背景各异,因此,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各不相同。 但是断层研究的首要环节是要识别断层和确定断层的存在。 虽然断层可以通过分 析和解译航卫片、物探图、地质图和有关资料得以确定或推定。但识别和确定断层存在的主 要方式是进行野外观测。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形成了所谓 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地貌标志(1) 断层崖 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 断层的上升盘常常形成陡崖, 这种陡崖称为断层崖。 盆地与山脉间列的盆岭地貌是断层造成一系列陡崖的典型实例。 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水流的侵蚀切割, 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 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地貌标志(2) 错断的山脊 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的结果。 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 往往是规模较大的断裂。 串珠状湖泊洼地 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这些湖泊洼地主要是由断层引起的断陷形 成的。 泉水的带状分布 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念青唐古拉南麓从黑河到当雄一带散布着 一串高温温泉(右图),是现代活动断层直接控制的结果。 水系特点 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断河谷。 构造标志 如果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 错开, 不再连续, 说明有断层存在。 右下图示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 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和测定错开的距离, 在野外应 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构造强化是断层可能存在的重要依据。构造强化现象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和变陡;突然 出现狭窄的节理化、劈理化带;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现象。 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 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 时成群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出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后, 其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和中轴的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 角度相交。 在断层带中或断层两侧, 有时见到一系列复杂紧闭的等斜小褶皱组成的揉褶带。 揉褶带 一般产于较弱薄层中,小褶皱轴面有时向一方倾斜,有时陡立,但总的产状常常与断层面斜 交,所交锐角一般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断层岩的发育和较广泛产出也是断层存在的良好判据。 地层标志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标志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 因此, 如果 岩体、 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或带断续分布, 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带存在。 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岩相和厚度标志 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 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 断层 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
D、片理化岩 在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和构造应力作用下,磨研的岩石和岩粉呈定向排列、拉长和压扁,有时还 发生定向重结晶作用,从而形成片理化岩石。如果重结晶显著,构造岩外貌似片岩则称构造片岩。如果岩石颗粒 粗大成似眼球状结构,则称构造片麻岩。如果岩石极细重结晶和流动构造明显并具丝绢光泽,则称千糜岩。 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以至玻化岩和片理化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动力变质强化系列,这个 系列的完整程度,既决定于断层错动强度的持续时间,还决定于断层错动时的温压状态和岩石性质,此外还有构 造作用力和应力状态的影响。 3.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一套顺序排列的地层,由于走向断层的影响,常常造成两盘地层的缺失和重复(表 1) 表 1 走向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缺失 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的关系 二者倾向相反 断层性质 二者倾向相同 断层倾角大于岩层倾角 断层倾角小于岩 层倾角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 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的存在。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 存在。 5.岩相和厚度的急变 如果一地区的沉积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 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引起沉积环境顺断层的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 发生显著差异。另一种情况是,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查明和确定断层是研究断层的基础和前提。在地质调查种,应注意观察、发现和收集指示断层存在的各种标志和 迹象,结合其他地质条件和背景,加以综合分析,以做出确切而又适当的结论。 (二)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在观测和研究断层时,应尽可能测定断层面产状。 断层面有时显露于地表,可以直接测定,有时没有出露,只能间接测定。如果断层面比较平直、地形切割强烈而 且断层线出露良好,可以根据断层线的“V”字形来判定断层面的产状。 隐伏断层的产状,主要根据钻孔资料,用三点法予以测定。 断层伴生和派生的小构造也有助于判定断层产状,断层伴生的剪节理带和劈理带一般与断层面近一致。断层派生 的同斜紧闭揉褶带,片理化构造岩的面理,以及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带等,常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这些小构造 变形愈强烈、愈压紧,与断层面也愈接近。需要指出,这些小构造的产状常常是易变而急变的,应大量测量并进行统 计分析以确定代表性的产状,然后加以利用。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对于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上升盘一般出露老岩层,或老岩层出露盘为上升盘。但是如果地层倒转,或断层倾角小 于岩层倾角,则老岩层出露盘是下降盘。如果两盘种地层变形复杂,为一套强烈压紧的褶皱,那么就不能简单地根据 两盘直接接触的地层新老而判定相对运动。如果横断层切过褶皱,对背斜来说,上升盘核部变宽,下降盘核部变窄, 对于向斜,情况刚好相反。 2.根据断层两侧派生构造 由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引起的派生分支构造有张性、扭性和压性之分。 压性分支构造(图 10D)与主干断层所夹锐角指向对盘相对运动方向。张性分支构造(图 10T)与主干断层所夹 锐角指示本盘相对运动方向。扭性分支构造有两组(图 10S1、S2)一组与主干断层呈小锐角相交,小锐角指示本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