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情观察 (1)剖析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3、指力轻重 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曰“举” 中等指力按至肌肉为中取,名曰“寻”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曰“按” 寸口有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故合称三部九候。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4、脉诊时间 脉诊应该在安静时进行,最好在清晨。 每次脉诊时间,应不少于50次或1min, 必要时可适当延长3~5min。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节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望神 神气的盛衰大体上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精 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 动作是否协调等方面反映出来。 《灵枢 本神》谓 “两精相搏谓之神”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疲。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望神 · 得神
概念:即有神,是精充气足 神旺的表现。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医病情观察 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4种基本诊察的方 法,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内在联系 与转归的过程。 中医对病情的观察主要是运用四诊来进行的。 四诊是望、闻、问、切4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 法。
厚薄、 润燥、腐腻、剥落、、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一节 望舌体
正常舌象特征
舌质 舌神—荣润、灵活。 舌色—淡红。 舌形—大小适中,柔软。 舌态—活动自如。 舌苔 苔质—薄,均匀; 润,干湿适中。 苔色—白。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
望舌体· 舌色· 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更为浅淡,称为淡白舌。 【主病】 主虚证、寒证。多因气血亏虚或阳气衰弱,血不上荣所致。 【分型】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目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神情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两目晦滞 大虚:两目晦暗, 目光乏神 目无光彩大实:两 目浑浊 面色少华 大虚:面色无华, 暗淡不荣 晦暗暴露大实:面 色深浓,垢浊晦滞 精神不 大虚:精神萎靡, 振思维迟 意识模糊大实:神 钝 昏谵语,卒倒神昏 肌肉松 大虚:形体羸瘦, 软 动作 反应迟钝大实:循 迟缓 衣摸床,撮空理线 握拳牙闭
舌尖红为心火亢盛;舌边红为肝胆火旺。
望舌体· 舌色· 红舌
舌鲜红而起芒刺
中医护理基本内容
内科:杜绪华
第七章:一般护理
中医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 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
第一节中医病情观察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学习内容 病情观察定义 病情观察的目的 病情观察的原则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一节
中医病情观察方法与要求
虽目似有 光 但浮光 暴露 虽面似有 华但泛红 如妆 虽神识似 清但烦躁 不安 虽思欲活 动但不能 自转
二、望面色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反映。 色即面部颜色,有“常色”和“病色”之 分。 注意色与泽两方面的变化。 泽,即面色光泽。 精气盛则荣润光泽,精气虚则晦暗无华。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一、望诊 运用视觉对患者的神、色、形、态、 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进行有 目的的观察以测知机体病变,了解病情的 一种诊疗方法。 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和舌色同脏腑的关系 极为密切。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望诊的顺序 一般由上而下,先望整体外观,后望局部苗窍, 最后综合出整体望诊印象。 重点在望面色和望舌,尤以望舌最具特色且内容 丰富而客观,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 独特诊法之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脉诊部位 常用的脉诊部位是寸口,寸口是 寸、关、尺3个部位的总称。 具体来说寸口分部是:掌后高骨 (即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三)脉诊方法
1、定位布指 左手切患者右手,右手切患者左手 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高矮而定。 2、调息诊脉 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跳4~5次为正常。
色诊的内容
主色 常色 色
客色 善色
病色 恶色
诊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 时面部的色泽。中国人多表现 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 可分为主色和客色。
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 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 不变。 客色:是因季节、气候不同 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病色: "病色",即指疾病过 程中出现的异常面色。 临床常见有青、赤、白、黄、 黑5种病色。 可分为善色和恶色。 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 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 至 "。
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 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
善色图例 恶色图例
五色主病
青
赤 黄
黑 白
【青 色】
主病: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侵,或阴寒 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前区闷痛,属心阳 不振、血行不畅证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属惊风或惊风先 兆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注意事项: (1)光线要充足 (2)快速查看 (3)区别染苔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扪舌 摸舌 刮舌 揩舌
三、舌诊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光线、饮食、药品、口腔等的影响。
染苔
二、闻诊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了解病情的一种 诊察方法。 1、听声音 是凭听觉了解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 嗳气、呃逆等声响的变化来分辨了解病情。 常声具有发音自然、声调和畅、声音圆润 的共同特点。 “听声音而知所苦”之说
望姿态
动 静 姿 态 衰 惫 姿 态 异 常 动 作
【望态要点】
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 ——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四、望舌 (一)望舌质 望舌即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望舌质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虚实。 望舌苔可以了解胃气的强弱、津液的盈亏。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变化统称为“舌象”。 一般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面色晄白(白而虚浮),属阳虚或阳虚水泛证 面色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若 伴腹痛剧烈或战栗,多为阴寒内盛,寒凝结滞, 经脉拘急所致。
【白 色】
苍白图例
晄白图例
【黑 色】
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
面色黧黑,属肾阳虚衰,阴 寒凝滞的虚寒证 面黑干焦,属肾阴亏虚,虚 火上炎。 眼眶发黑,属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有 崩中漏下
望神 · 假神
概念:是重危患者突然出现精神 “好转”的假象。 临床上见症以 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竭,精神 突然好转为特征。 表现:本见精神衰颓,意识不清, 突然反见精神亢奋,意识清楚;或 本见面色晦暗不泽,突然面赤如妆; 或本见不欲饮食,突见食欲大强, 欲求进食。 意义:是阴阳离绝的表现 ,为 临终前危候,古人比作“黑
眼眶周围发黑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概念】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 诊察病情的方法。
【内容】
望形体
形 体 强 弱 形 体 胖 瘦 体 质 形 态
【形体强弱】
体强:发育良好,形体壮实, 骨骼粗大,肌肉丰满,皮肤润 泽,是体质壮实,抵抗力强的 表现,虽病也预后良好。 体弱:发育不良,形体瘦弱, 骨骼细小,皮肤干涩,是体质 虚弱,抵抗力不强的表现,易 病且预后不良。
【黄 色】
主病:脾虚、湿证
面黄色淡,枯槁不泽为萎黄, 属脾胃气虚证
面黄虚浮(黄胖),属脾虚湿蕴证
面目身俱黄(黄疸),属湿证
鲜明如橘色(阳黄),属湿热熏蒸 晦暗如烟熏(阴黄),属寒湿郁阻
【黄 色】
萎黄图例
黄胖图例
黄疸(阴黄)图例
【白 色】
主病: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消瘦,属营血亏虚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望舌方法及注意事项 1、方法 患者面向光亮,张口将舌自然伸出 口外,舌尖向下,舌体展平不要卷曲,不要 过分用力,以免舌体颜色发生改变。 2、顺序 一般按舌尖、 舌中、舌根、舌边的 顺序,先看舌苔的有 无、颜色、厚薄、腐 腻、润燥情况。再看 舌质的色泽、斑点、 胖瘦、老嫩及动态变化。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外在的形体官窍密切连 结; 病理上,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形体官窍等各个方面反 映出来。
所以通过四诊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于外的各种的临 床表现,以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求得疾病的病因、 性质及内在联系,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全面和可 靠的依据。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2、嗅气味 是凭嗅觉对患者的体气、口气以及汗、 痰、涕、便、尿等分泌物、排泄物的 气味来分析病情变化,从而辨别病情 的寒热虚实。 临床嗅气味时应注意周围环境产生的气 味及其外来异味的分辨。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三、问诊 是医生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 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和其他疾 病有关的情况等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那些只有自觉症状而缺乏客观体征的某些 病症,问诊显得更为重要。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四、切诊
切诊分脉诊、按诊两部分。 脉诊又称为切诊。 按诊是手直接在患者的体表某些部 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局部 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和其 他异常变化的诊察方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脉诊
(一)脉诊原理 在心气的作用下,营血在脉道中环流周身, 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运行不息, 无处不到。 如果脏腑经络有病或气血盛衰变化,必然 会影响到心、血、脉的功能以及气血的运 行变化。 通过切脉就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判 断疾病的病位、性质,推测疾病的进退预 后,为辩证施护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