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饰10清代

服饰10清代

第十课时清代服饰教学目的了解清代服饰的演变情感和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生活是受一定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制约重点难点:满清王朝对中国服饰的改造清王朝的建立、强盛、衰微及至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华服饰艺术风格的重大变化。

清朝统治者在汉族传统封建服制的基础上纳入满族服装款式,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

顺治九年(1652 ),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

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

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

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

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形成清代的服饰制度。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式军衣和学生装流入中国。

由于西式服装功能合理,对近代中国服装结构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华服饰开始了平民化、现代化的进程。

清代皇帝朝服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

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

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

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本图为朝服展示图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

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

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

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

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

披领也绣龙纹。

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

披领也绣龙纹。

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

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本图为清代乾隆皇后所穿的明黄缎绣五彩云金龙朝袍。

清代宫廷服饰——氅衣氅衣为清代的妇女服饰,氅衣与衬衣款式大同小异。

衬衣为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气的长衣。

氅衣则左右开衩开至腋下,开衩的顶端必饰有云头,且氅衣的纹样也更加华丽,边饰的镶滚更为讲究。

纹样品种繁多,并有各自的含义。

大约在咸丰、同治期间,京城贵族妇女衣饰镶滚花边的道数越来越多,有“十八镶”之称。

这种装饰风尚,一直到民国期间仍继续流行。

此图为晚清青莲纱绣折枝花蝶大镶边加套袖氅衣清代乾隆皇帝铠甲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

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

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

铠甲分甲衣和围裳。

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

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

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此图为清代乾隆皇帝御用蓝缎铜钉铁叶甲左图为清代丁汝昌将军所穿铠甲右图为清代戴盔帽、穿铠甲武士复原图。

大 阅 兵 时 穿 用 ,平 时 收 藏 起 来 。

清 代 除 满 八 旗 外 ,在 蒙 古 设 蒙 古 八 旗 , 在 汉族设汉 八旗 ,参加大阅兵的实 为 二十 四 旗。

本图 为 满清 八 旗服 色, 从左至右为:正黄旗、正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清代镶边短袄 清代嘉庆、道 光之前,汉族 妇女服饰仍沿 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 主。

乾隆年间 以上身着镶有 花边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

嘉道以后,镶有 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

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

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

长袄的特点是在领低及袖口镶有宽花 边为装饰,并且不同时期袖子流行的宽窄也不一样,时而流行宽,时清代八旗 兵的甲胄, 用皮革制 成。

此服供镶红旗、镶蓝旗而流行窄。

本图为镶边短袄清代鱼鳞百裥裙清代鱼鳞百裥裙清代妇女服饰中,裙子除朝裙外,一般妇女的裙子没有什么规定。

清初崇尚“百裥裙”。

在康熙、乾隆年间又流行“凤尾裙”。

到咸丰、同治年间又出现一种叫“鱼鳞百裥裙”。

到中期以后,有用西洋印花布为裙,此外还有“凤凰裙”、“百蝶裙”等。

在汉族妇女中,红裙仍为喜庆时所穿着。

婚嫁、节日庆典都可穿用。

本图为红裙实物展示图清代妇女长裤清代嘉庆、道光之前,汉族妇女服饰仍沿用明朝服装形制,以衫裙为主。

乾隆年间以上身着镶有花边的袄、衫为主,式样比较宽大,长度一般在膝下。

嘉道以后,镶有花边的衣衫趋于窄小,长度也明显缩短。

有的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边缘都装饰有花边。

下身除穿裙外,也有穿裤子的。

裤子的样式也有变化,初为大裤管,后逐渐改为小裤管,裤口镶有花边。

从光绪年间起,由于裤子的流行,妇女穿裙的逐渐少见。

本图为绣金银花纹长裤平民服饰百官服饰区别等级高下,是清代文武官员服饰的主要功用。

其服饰等级制度之严格、细密超过以往各个朝代。

它集中体现在官员的顶子、补子、花翎和蟒袍上。

顶子又名“顶戴”、“顶球”,是清代文武官员朝服冠(上朝时戴的礼帽)和吉服冠(祭礼时戴的礼帽)顶镶嵌的宝石。

清制,文武品官顶子为:一品红宝石,二品红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阳文镂花金,九品阴文镂花金。

花翎是插在官员朝服冠和吉服冠上的孔雀翎毛。

根据翎毛上目晕(即翎尾象眼睛一样的彩色斑纹)的多寡,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无■的■羽称“蓝翎”。

冠上插翎始于明朝。

清灭明后,将插翎之法制度化和严格化。

顺治十八年(1661 年)规定:亲王、郡王、贝勒等不准戴花翎,贝子、固伦额驸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非宗室官员五品以上和一、二、三、四等侍卫戴单眼花翎;六品以下和蓝翎侍卫戴无眼蓝翎。

花翎斜插于冠后。

为插戴花翎,于冠后设一用翡翠或绿料制作的翎管(长约七厘米的圆形小管,管上有一半圆形突起,上穿小孔,以红色丝绳系于冠后,再将花翎插于翎管之中。

顶子和花翎是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因此,朝廷在革除官员职务的同时,也必须摘除其顶戴花翎。

补子补子是缀在王公品官命妇朝服胸前背后标志文武品级的图像徽识。

补子制度始于明初,清灭明后,基本继承了明代的这一作法并略有改变,形成了自己的补服制度。

其规定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宗亲用圆形补子,绣龙蟒图像。

文武品官补子用方形,其中文官图像用禽兽纹: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鹭鸶,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用兽纹: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察院、按察司等官员图像为■豸。

清代补子是缀于品官的朝褂(即补服)前后,长宽约30厘米,比明代略小。

其做法,多在天青、深红、黑等深色底子上用彩色丝线绣图像,四周再加饰花纹,故色彩比明代补子更为鲜艳夺目。

清代补服为石青色对襟褂,所以前襟的补子为左右两块。

命妇(品官的母亲、妻子)的补子也为方形,长宽在24 至28 厘米之间,小于品官补子。

命妇的服饰不受满族制度约束,正式礼服仍以汉族传统的袄裙和凤冠、霞披为主。

补子缀于霞披前后,图案则依其丈夫或儿子的品级而定。

但与品官不同的是,命妇补子不分文武,一律用禽纹,以示去武尚文。

蟒袍蟒袍是绣有蟒纹的长袍。

明代称“蟒衣”,清代称“蟒袍”,又名“花衣”、“花袍”,并将其定为皇子及王公、品官、命妇的常用吉服。

其样式与皇帝吉服袍(即龙袍)相同,但纹饰不用龙而绣蟒。

按清制规定,蟒袍又依服色、蟒数和穿用对象分为四等:第一等为皇子及其福晋蟒袍,皇子用金黄色,其福晋用香色(即绛色),均绣五爪蟒九条;第二等,亲王以下及一至三品官以蓝色和天青色为主,公主、福晋等用香色,绣五爪蟒九条;第三等,四至六品官用蓝色和天青色,绣四爪蟒八条;第四等,七至九品官,服色与第三等同,绣四爪蟒五条。

由蟒袍、补服及朝冠顶戴等组成的套装,是清代文武百官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礼服。

它适用于朝见、宴会、祭祀、吉庆典礼等多种场合。

此外,还有特定的“花衣期”,如皇帝万寿节(生日)的前三后四天,百官必须穿蟒袍以示喜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