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经》中看语言学的运用

《诗经》中看语言学的运用

从《诗经》中看语言学的应用
11文秘2班叶萌 20111004236
语言学纲要这门课程让我们初识了语言学的运用,那么接下来我就以《诗经》为例来谈一谈语言学中的修辞的运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代表了中国早年的诗歌美学。

《诗经》在修辞上的“赋,比,兴”原本是孔子讲授诗学的内容分类,但后来它就成了《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启汉语修辞学的三大纲领。

《诗经》本身在这三大纲领的指导下创造出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格。

所以从汉语修辞意义上讲《诗经》奠定了现代汉语修辞的基本框架。

可以说是《诗经》奠定了汉语的修辞学元素。

在汉语发展史上,修辞始终伴随着汉语的发展而发展。

我认为,在漫长的汉语发展史上对修辞起奠基作用的经典著作有三部:《诗经》,《离骚》,乐府诗及《古诗十九首》。

而汉语修辞发展的基本线索则是《诗经》----楚辞(《离骚》)---汉赋(贾,枚,司马,班,张,赵)及乐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

它所体现的则是汉语修辞由民众(约定俗成)到文人加工,再到官方确立的一个过程。

这在《诗经》的“风”,“雅”,“颂”上就有体现。

在《诗经》里所谓的赋比兴手法是源于民众的语言创造,可以说当今的大多语法修辞现象都是由《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演变而来。

比喻反复与暗喻反衬是《诗经》里出现最广泛的修辞现象。

比喻反复的典型例子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就是借喻。

其后的“参差荇菜”句分别用“流之,采
之,芼之”反复咏唱,修辞上形成反复,使得诗句情意绵绵。

在修辞中,反复是为了突出语义,抒发情感,《诗经》中有大量的叠音词和反复吟咏句子。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于诗中,表达出强烈情感。

在《诗经》里运用最广的另一比喻方法就是暗喻反衬。

典型的例子就是《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盍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盍至哉?”以前是对归期的渴望与质疑,表现出思念的无休止与茫然。

后面用“鸡栖于埘……牛羊下来”暗示出对徭役的不满情绪。

一天天盼着日落,鸡,牛都恋归,这人难道连鸡,牛都不如?于是才有了“如之何勿思”的感叹。

我们现在语法修辞上所说的夸张修辞重视的是“夸”的成分,而忽略的是“张”的意义。

其实夸张修辞包含有夸和张两个层面的修辞意义。

如我们今天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夸,它的特点是与数字相关。

可是有同样修辞效果而与数字不沾边的我们不能说它不是夸张。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要说借物抒情手法运用,最早就要追溯到《诗经》了。

在《诗经》“风”里除《关雎》外最纯熟的当推《蒹葭》一首。

《蒹葭》可以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它凄美的语言色彩比《关雎》更具有感召力,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所以有专家在文章中才这么说:“《诗经》‘风’这个劳动人民创造的部分所出现的修辞格有比拟(喻)(明喻,暗喻,借喻),反衬,对比,反问,排比,反复,夸张七大类。

这基本构成了现代汉语常见
的修辞手法。

所以说《诗经》‘风’奠定了现代汉语修辞的基础。

奇怪的是我们在《诗经》‘风’里没有明确的拟人手法运用,对偶等其它修辞范例也没有出现。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只能说明对偶等修辞的出现较晚,而主要是由文人创造的。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