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计划清单(定稿子)
填表日期:年月日
胡
报考专业
人文地理学
导师
郇
一、近年来考生本人的专业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
1.考生的专业研究情况:
一是对企业权力理论研究状况进行了探讨。目前,学术界关于企业权力理论中很多问题正处于激烈争论中,例如,企业权力性质是什么?什么是企业权力来源的基础?企业权力如何配置?以及由此派生的公司治理等问题,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给出了不尽相同的回答。本人从企业权力性质、来源、配置、使用与制衡几方面对企业权力理论研究状况作了初步的梳理和探讨。
2.1.1都市圈研究现状
2.1.1.1国外研究现状
都市圈概念是在日本首先提出来,1954年,日本曾仿照美国的SMA(StandardMetropolitanArea)定义了“标准城市地区”来表示城市的功能地域。但后来这一概念被逐渐放弃,城市的功能地域被具体化为各种“都市圈”,如被广泛应用的通勤圈、商业圈等,其实这些概念指的是城市的某一力量影响所及的围。
二是在正在撰写题为《我国系类家族企业控制权私人收益与治理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文主要从我国家族控股股东控制权结构偏好、我国系类家族企业控制权私人收益、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负效应、系类家族企业私人收益权治理四个方面对我国系类家族企业控制权私人收益与治理问题展开研究。
此外,作为第二作者,参与了运用应用统计学对有关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加拿大学者麦吉(T.C.McGee)研究了亚洲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地等核心区域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结构。这种新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了城市交通走廊及城市周围较发达的农业地区,是城市居民点与农村居民点、非农产业与农业、城市人口与农业人口的混合体。麦吉认为亚洲国家的城市化道路与欧美的人口和产业向成熟集中的城市化道路有着不同的特点,他用Desakota来说明这种新型都会区的形成机制,这个词相当于中文的“城乡一体化”或“乡村城市化”。由Desakota形成亚洲这种新型城市化区域在形态上类似西方的大都会区或城市连绵区,但其发生机制和空间结构特征与大都会区有很大差异。一般而言,Desakota区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较浓厚的农业基础,非农产业日益由核心区向农业地区发展;良好的区域基础设施,保证城市周围的农村与城市间密切的联系,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的规模大、速度快;覆盖着一个很大的相互联系的地域围,一般可从核心区向外围延伸50km,有时甚至包括大小不等的几个城市中心区。由于各国情况不同,Desakota区形成的机制、过程和形成形态也会有所不同(McGee,1989)。
木信藏又于1979年在《都市地理学原理》一书中作出进一步论述,他将从市中心向外的三个地带依次命名为A、B、C,A相当于市中心,是城市活动的核心部分;B是与A的外缘相接,与市中心有着上班、、购物等密切联系的日常生活圈,是中心城区与乡村的过渡地带;C是B向外延伸的广域或远郊区,是城市人口的主要流入圈、商业服务圈等,是依靠功能关系来联系的一个围。
表三
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的研究计划
(本表请用A4纸双面打印)
说明:
1.本表旨在了解考生专业水平,拟订的研究计划入学后可以根据导师的意见作出调整。
2.考生填写本表必须严谨,一旦成果部分的述发现弄虚作假,将视为学风问题而不予录取。
3.本表连同报考登记表等报考材料同时交回报考院系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科、处或部)。
Modelling ISTFra bibliotek(2008)第二作者
二、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研究课题论证:
1.拟开展研究的课题名称:
都市圈边缘区城市发展研究
2.拟开展研究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2.1都市圈边缘区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都市圈和城市边缘区分别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都市圈边缘区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由于都市圈边缘区与都市圈、城市边缘区密不可分,下面分别对都市圈和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1951年,日本学者木信藏通过研究城市人口增减的断面变化与地域结构的关系提出了三个地带学说,其思想进而被发展为“都市圈”的概念,并作为日本及许多西方国家城镇群体重要的空间组织特征之一。木信藏认为大都市圈作为100万级人口集团的中心,不是根据行政区划,而是根据在地域意义上的自然配置关系结合起来的围,大城市圈层有中心地域、城市周边区域和市郊外城的广阔腹地三大部分组成,这也成为城市地域分异的三地带学说。
2.考生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请注明发表刊物的年、期、或、出版日期):
①企业权力理论研究探要,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
②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Contract and Risk Management under Option Pricing
1960年日本提出了“大都市圈”概念,并给出了界定标准,规定中心城市人口须在百万以上或中央指定市,圈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15%。
日本学者对都市圈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①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在对都市圈单一要素(如产业、人口)的分布演变和成因分析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板仓胜高等人通过对阪神都市圈工业企业分布的研究,推翻了日本都市圈是由大型重化工企业控制的传统观点。研究表明,由一系列规模不等、产业性质各异的企业组成的工业聚集体是日本都市圈产业的基本特征。②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阶段的研究逐渐转向对都市圈空间结构变化的总结。如津川康雄通过研究京阪神都市圈部三大城市的人口和零售业分布以及由此决定的城市中心性的空间变化,发现在城市核心地区中心性降低的同时,都市圈逐渐走向均衡发展。富田和晓从批发、服务业的区位动向入手对东京、京阪神、名古屋三大都市圈结构变化作了对比研究,认为集中分布相对减少,多中心成为普遍现象。并提出要采用国际通用的都市区标准,对零售业、服务业及各种以白领职员为雇佣对象的服务业的区位动向进行比较研究。藤井正分析了根据通勤定义的都市圈在解释郊区化现象时的局限性,进而提出了从更域围解释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新特点的思路。
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大都市带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新罕布什尔州南部到弗吉尼亚北部的城市化地区。随后,他对大都市带又作进一步研究,他将有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动存在密切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叫做Megalopolis,这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计划在伯罗奔尼撒半岛(Peloponnesus)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巨大城市的名字。数百年之后,亚历山大学派的犹太哲学家菲洛(Philo)在他的作为统治现实世界的理念中的成熟亦使用了Megalopolis一词,汉语多译市圈、城市带、大都市带、城市群,也有的译市连绵带、大城市网络区、特大城市、城市集群等。戈德曼认为,都市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其一,区域有比较密集的都市;其二,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其三,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这些核心城市连接起来,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没有间隔;其四,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2500万以上;其五,是国家的核心区域,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史玉龙,周一星,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