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计划表及教学建议附:高中数学各年级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和教学建议(部分)
注:必修3
高中数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教科版必修
高中数学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必修四
高二数学(理科)上学期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必修三
选修2-1 (第1、2两章)
高二数学(文科)上学期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必修三
选修1 —1
咼二进度安排表
说明:因为规范教学行为的政策,使教学课时大为减少,所以请各校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例题、练习题和试题,坚决不做无用功。
从我们看到的一些学校的高三暑假作业上看,还存在不少信手拈来的题目,有些还是2000年以前的教材内容时才有的题目(如复数部分的题目)
现在的教材体系下根本不可能出现;有些尽管从知识内容上看是《教学要求》中所有的,但从所用的思维方法上看,是绝对不可能考到的。
还有的学校的作业难度过大,事实上,从减负的形势的看,明年的试卷不应该很难。
高三数学教学反思与建议
新一届高三复习,时间非常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准确定位,在题目的选择上一定要把握方向,绝对不能做无用功。
一、反思
1 •教学内容无限扩张,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一是不该讲的讲。
08、09两年的高考江苏数学卷给出一个明确的信号:高考命题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与《考试说明》,删除的知识点、降低要求的传统
内容都没有涉及。
不仅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部分表现明显,事实上在文理科有区别的内容也严格遵循了“公平性”原则。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中,很多学校将《教学要求》上明确不考的内容当成重点(其实根本不要讲)进行强化训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教学要求中不要求、删除的内容还在讲。
由于习惯难改,长期积累的“精华”舍不得丢,对新课程中明显削弱、降低要求的,甚至删除的内容不主动适应,仍然作为重点进行复习。
如,对根据函数y=Asin( .x+ -:)的图象求A、「、‘ 以前是全面要求,而现在课程中也已明确指明:只要求会
求A与」不要求求:,但我们在这些不要求的内容上花费了过多时间,增加了学习难度,而该强化的没有强化,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
第二类是非核心内容、非本质的内容拼命讲。
如集合部分的空集、单元素集、互异性,复杂的递推数列及与此有关的放缩法证明不等式的问题等。
而最本质的、核心的内容讲不到位。
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中多处强调“应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技巧化的难题和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内容,克服’双基异化’的倾向”
第三类是以前高考确实考过,但导向并不正确的题型。
如定义域,特别是复合函数的定义域问题,其实应该重视的倒是应用问题中的定义域、解决问题时的定义域的意识等。
第四类是过分特殊的技巧、方法,根据不具有一般性,正常思维根本无法解决的题,这些高考是不可能出现的,但有些学校、教师却热衷于这类“显示”教师水平的怪题。
二是高一、高二教学中由于片面追求一次到位,造成基本功不扎实,而高三又没有重视基础,片面追求难度。
以“集合”为例,多数教师在集合的初学阶段就将集合内容与后续内容(如二次及以上的方程、不等式,整除性问题等)综合,影响了对集合本身内容的掌握。
2007年高考第21题考查的实质是集合思想,如果能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其实并不难,但全省均分只有 1 分多一点。
反思集合的教学,从高一开
始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做的题目也非常之多,为什么就没有形成运用集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把握住集合教学的核心(集合的概念的理解、集合运算的掌握、集合语言的运用和集合思想方法的渗透),而将主要精力用于一些枝节、非本质的题目上,如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空集导致的错误
等,干扰了学生对集合本质的理解(这些东西教师作为重点训练,可高考从来不考,我们有没有思考:为什么?);是忽视了学习的层次性(学习的渐进过程),片面追
求一次到位,将集合与其它内容进行综合,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影响了学习效果;三是忽视了集合作为数学的基础,在各部分内容教学时的有机渗透(如用集合观点认识和表示立体几何部分的点、直线、平面之间位置关系、运用集合的思想认识解析几何中曲线的交点、位置关系等)。
从08、09 江苏试题可以看出,基础题所占比重是相当高的,可以说有120 分的题是绝大多数学生有能力达到的,关键是教学的对路和复习时“度”
的把握。
由于我们没有在基础、核心的知识和方法上下大功夫,没有在基础题的教学中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在习题教学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分析的机会,没有进行
有效的变式训练,对问题的实质揭示不到位,使得学生只会机械套题型,导致学生在基础题上失分过多。
我们与南通的差距并不在
最后的难题上,恰恰就在这些基础题上。
因为试卷难度的逐步降低(尤其是新的形势下,更不可能加大难度。
从目前的信息看,最大的可能性是最后两大题(第20)题上,适当增加区分度(注意:是区分度,不是难度,区别在于难度上加大不一定有区分度,而在区分度上加大则是可以作为的,因为好区分度的题不一定是难题)。
而我市数学教学的存在问题恰恰在于难度大,效率低。
以上问题都是2010届高三复习时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是要认识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及09江苏考试说明,必须严格按标准与要求进行复习,不
要求讲的坚决不讲,决不做无用功;二是要结合08、09两年进入新课程的省、市的高考试卷,深入研究新课程下在命题方式上将是怎样的趋势。
三是必
须突出对各部分内容的核心概念、核心思想的教学,从孤立的题目构成的题海中解放出来,把握本质,突出思想方法。
二、新课程内容的变化与教学要求解读
如上所述,新课程从内容到理念及高考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也必然会影响到高考命题的形式与方向。
下面再作重申(要求:所有高中数学教师人手一册教学要求)。
内容的变化
在选修1和选修2中教师不熟悉的有:常见逻辑用语中的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定积分、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导数中的新增内容及概率中的全部内容。
选修3为文化类课程,高考不考。
对选修4,从08、09江苏卷看,矩阵与变换均分最高,而不等式也不难,对好的学生思路很容易想到,且解题所用时间最少,所以建议选修4中选矩阵与变换、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对较好的学生可适当介绍基本不等式(三阶)与柯西不等式(二阶)。
三、.如何适应课程内容与教材的变化
1如何适应内容的变化
(1)新增内容如何教?
下面就几个典型的新增内容作些说明。
①算法与框图:
从进入新课程的四省(区)看,两年中关于算法的题全部以流程图(即程序框图)的形式出现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包括流程图、算法语句)是主要的考查对象,在循环语句中要重视For语句与While语句的正确使用。
从知识综合的角度看,应注意将算法(包括流程图、伪代码表述的算法)与其他知识进行交汇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如用循环语句给出递推数列、数
列求和,用条件语句给出分段函数、方程或不等式等综合问题,甚至可以将其与向量、复数等进行有机结合。
从进入新课程的省市这几年的试卷看,没有考算法语言的,都是考流程图(程序框图),这个特点应该注意。
②几何概率
一是简单几何背景的问题,二是与线性规划、解析几何结合的问题,三是与方程、函数、不等式结合的问题。
对选修部分(40分内容)要注意与数
学期望、方差(选修2-3)等内容综合。
还要注意频率估计概率的应用等思想的考查。
③统计案例
统计案例以假设检验的思想进行独立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运用的理论不可能为中学生所接受,所以教材使用了渗透思想,忽略推理过程的方法。
因此,对这部分内容重点放在对思想的感受与操作方法的运用上。
估计其命题方式为通过选择题考查思想,或给出部分临界值表,考查操作过程。
从这两年进入新课程的实验省(区)高考卷看,只有一家考查的是解答题(07广东文科第18题),其他均为选择、填空题,而广东(文)
也是对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方法的考查。
④二分法
这是函数一章新增加的内容。
突出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要重视其中蕴涵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要求明确:二分法求近似解:用计算器,求
x3+ax+b=0,a x+bx+c=0,lgx+bx+c=0的近似解。
当然,江苏高考不带计算器,求近似解的可能性很小,但以这几种方程为模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命题:
2
题1:方程Inx - - = 0的解所在的区间为
x
A (1,2)
B (2,3)
C (0,)和(3, 4)
D (e, +s)
题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判定方程 e x-x-2=0的一个根所在的区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