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试论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
摘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一个文化的传承从未
间断的文化大国,其文字魅力的光芒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掩盖的。

而古代诗歌正是其璀璨中的璀璨,精华中的精华。

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对古诗文都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亲切感,也正是这一种精神中深深的羁绊,就更加导致了中国古诗文魅力的源远流长,古代诗歌也就成为了当今教育中浓墨重彩的的一笔,从开学伊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古代诗歌的学习都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就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韵律美意境美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

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

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

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

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

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

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

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

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

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

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

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

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

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

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

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

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

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

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

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

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

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

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诗歌韵味的重头戏还在于其回味无穷的意境美。

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完美的意境。

它们或者唯美、或者雄壮、或萧索、或悲凉。

还有的展现一股生机勃勃之境,当读者能够充分感受这份意境的时候,也就融入了诗中。

当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炼字炼句的功夫。

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字就被万千人捧为经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将不易传神表现的的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春风拂过的江南水乡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淋漓至尽,据说但这个“绿”诗人就炼了十次有余。

又如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称字字珠玑,诗人先是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实恢弘。

又一个“生”赐予了皎皎白月与潮水无限的活力。

后来再由景转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虽感伤生命,又不颓废绝望。

因而全
诗“哀而不伤”,堪称绝唱。

再回到意境上来,一个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赋予的,只有抓住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完美的感受那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

所以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那个点,那个突破口。

而不是自己给学生点出来,要他们学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个点,领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代诗歌之妙处,从而真正的喜欢上古代诗歌的学习。

总结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

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懒”一点,多以引导为主。

古代诗歌的教学更应该是如此,正是因为现在教科书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所以几乎都是要求全背,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让他们讨厌学习古代诗歌。

所有在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讨,去发现。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好古代诗歌,他们背诵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同时自我发掘式的教育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承凤;语文课标下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理念[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师长泰;试谈唐人诗歌创作中的移情作用[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