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问题一:部分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偷偷带手机到学校。
原因:方便联系;攀比心理;玩的需要;用于上网。
对策:不提倡中学生带手机的主要理由:1.不安全。
我们认为,手机是贵重物品,孩子带手机上学很惹事。
上体育课或搞其他活动时容易丢失,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孩子。
孩子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
2.易影响学习。
学校规定:学生上学不许带手机的。
根据任课老师的反映,有的学生上课玩手机、用手机上网,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和同学。
有的学生偷偷发短信,压根儿不注意听讲。
已经发现多名学生因迷恋发手机短信成绩下降。
3.易引发攀比心理。
刚刚考上某名校的高一新生,非让妈妈掏4000多元买了一个彩屏手机,这已是他上中学以来换的第五个手机了。
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许多中学生缠着父母买。
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4.易影响睡眠。
带手机进校的学生经常在晚上就寝之后甚至躲在被窝里偷偷上网浏览不良信息、打游戏、给异性朋友发短信,有些甚至聊到第二天早上,严重影响休息和学习,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们教师普遍认为,校园可用IC卡电话或校讯通或用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手机,同学有急事告诉家人还是很方便的。
目前中学生应该对手机说“不”,希望家长配合。
等手机像笔那样普遍用起来时,再让手机进中学校园不迟。
问题二:极少数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偷偷吸烟。
原因:显示自己成熟;耍酷;模仿;好奇;受别人纵容。
对策: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均明确规定,禁止中学生吸烟。
这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关心、爱护学生。
1.从生理上: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青春期阶段,身体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对香烟烟雾危害的抵抗力还比较弱,容易遭受香烟烟雾的伤害。
据研究:青少年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过程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力障碍,吸烟者的联想、记忆、想象、计算、辨认力、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减低了10%左右,而且注意力难以集中。
2.从经济上: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赚钱。
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支持,并不具备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能力。
吸烟的学生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往往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如偷家里的或他人的烟与钱,甚至不惜抢劫、敲诈勒索,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3.从道德上:吸烟不但危害身体健康,还污染空气,损害周围人群的健康。
可以说,在公共场所吸烟,是很不道德的表现。
问题三:极少数学生违反学校规定早恋。
原因:高中时期是花的季节,随着他们的成长,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觉醒。
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
对策:中学生早恋的危害1.早恋危害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首先,从身体健康方面来看,由于早恋,往往使同学们陷入情网之中不能自拔,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谈恋爱上,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
中学阶段正是同学们长身体的时候,随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要求有相应的体育锻炼,否则,很容易发生心音微弱、供血不足、头晕等疾病。
早恋的同学由于缺乏体育活动,所以发生这种疾病的人数远远高于其他同学。
另一方面,由于早恋的同学情绪不够稳定,好冲动,易动感情,自控力较差,常常会产生焦虑、烦躁、疑惑、嫉妒等不良情绪。
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很容易产生食欲不振、浑身无力、头晕恶心等症状,久而久之,会出现消化道疾病、低血糖症状等疾患。
再从心理角度看,早恋的同学都有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间既有欣喜,也有百思不解、难以倾诉的苦闷。
这些同学的恋爱承受着家长、教师的压力和同学们的“白眼”以及恋人的挑剔和故意的非难,这一切使得心理承受力本来就差的同学无法保持正常稳定的情绪。
同时,早恋的中学生课后很难与恋人见面,但又抑制不住对对方的思念,这时,有的往往会耽于幻想,在幻想中寻求慰藉,得到满足。
此外,有极个别的学生在早恋中,由于抑制不住冲动而与异性朋友发生性关系,这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有的同学跨越雷池之后,顿觉“爱情原来就是如此”,而萌发厌倦生活的念头;有的学生则将社会的道德、责任抛到一边,疯狂地追求性刺激。
由于这些痛苦的心境和不健康思想的存在,使得这些中学生的道德感、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严重扭曲。
2.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干扰极大早恋对中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
成千上万的实例告诉我们,沉湎于早恋的同学多数都是沿着“感情直线上升,成绩直线下降”的轨迹运动的。
然而,有些向往或陷入早恋的中学生却认为只要热恋的两个人志同道合,就不会影响学习。
他们甚至概括出一个所谓“男+女=两个人的合力”的公式来。
大量事实表明,这种看法是幼稚、糊涂、错误的。
这是因为在早恋的小河中常常会波澜叠起,漩涡环生——早恋的中学生时常要经受“白眼”和失败的折磨!这对于涉世不深、意志薄弱、情感易于冲动的中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超负荷”运载。
在早恋的沉重的几乎要压垮全部稚嫩心灵的超负荷运载下,无心学习,成绩下降,是十分自然的,也是屡见不鲜的。
3.早恋容易使中学生产生越轨行为中学生激情占优势,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
热恋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早地发生两性关系。
更严重的是有的男生让对方怀孕后,陷入到一种极端恐惧和痛苦的境地之中,既不敢让家长、老师知道,也不愿让同学知道,而去求助于一些江湖骗子、社会渣滓堕胎,使许多女生因此而再次失身,演出一幕幕堕落、出走、自杀的悲剧,年轻的中学生朋友们,应当警惕啊!越雷池一步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成为早恋的牺性品!4.早恋有可能导致犯罪中学生过早涉及爱情,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
流氓、殴斗、盗窃等社会现象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学生的早恋有关。
中学生气盛,不肯轻易吃亏,特别是在女朋友面前,更不愿意丢脸,他们往往会因为对方对女朋友说了一句不礼貌的话,做出了一个不雅的举动而丧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众斗殴,以显示自己的本事,以至违法犯罪。
另一方面,中学生恋爱还需要有物质上的消费,但他们的经济依赖于父母或他人,而父母所能提供的一点零花钱又往往满足不了需要。
这样中学生就容易误入歧途,诱发偷骗抢的念头,最后锒铛入狱。
这方面例子不胜枚举,足以引起中学生朋友们警惕!问题四:极少数学生厌学。
原因:1.主观原因主要有:(1)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基础知识差,成绩跟不上;(2)学习方法不当,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件十分痛苦,让人疲倦,厌烦的事情。
2.家庭因素。
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
强制型的家长对子女用压的办法,按其主观愿望逼迫孩子学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对学习的厌倦情绪;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使孩子滋长了依赖性和懒惰性。
此外,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子女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子女意志消沉而影响学习。
3.其他因素。
在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高一新生,这个问题较为突出,他们无法立刻适应较大的学习压力,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焦躁不安又无可奈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力的现象。
对策:1.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
为此,作为学校要召开家长会,家长与班主任要多些接触、沟通,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
其次,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
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
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问题五:一少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造成同学间的关系不融洽。
原因:现在的高中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能容人等不良倾向,这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他们缺乏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知识和修养;另一方面,他们又特别渴望和依赖同龄人的友谊和交往,他们需要从友谊中去获取心理上的支持与归属,来填补青春期之后,与父母、长辈疏离而造成的情感真空。
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如: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有的是与宿舍的中的人无法和睦相处,有的是和好友经常闹矛盾。
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怀疑他对朋友的友谊,认为他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使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
还有一位女生因两个与自己要好的朋友相互之间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孤独、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此外,尚有个别学生因初中升到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进而想离世隐居的。
对策: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融。
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在教育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使别人乐于和自己交往;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尊老扶幼和尊师爱生的环境之中。
问题六:少数学生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造成与父母或与教师顶牛。
原因:中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远离父母到县城上学缺乏亲情,特别在中学阶段,这种冲突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一方面,他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而另一方面,他们感到自己虽然在生活上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但在精神生活上却如同乞儿。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感和烦恼。
有位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出来示众一番,这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老师指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