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伪皇宫实践活动报告
实践目的:1.本次活动是我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此次活动可以锻炼我们的组织、协调、领导和沟通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2.通过参观伪皇宫,加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醒我们大学生勿忘国耻,牢记历史,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通过此次活动,提高我们对长春的认识,以便宣传长春的旅游景区。
实践内容:一、活动准备
此次活动参与人员是我和两个同学,共三人。
我们提前查阅了关于伪皇宫的资料,它位于长春市东北角的光复路5号,占地面积12公顷,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吉大南校乘13路公交车,然后转乘264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即到。
它的门票价格是30元(学生价)。
二、活动游程
我们的参观路线是:跑马场-内廷入口-宫内府-西御花园-缉熙楼-中和门-勤民楼-嘉乐殿-怀远楼-同德殿-东御花园-百年蒸汽机车-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古玩商贸街
三、部分景点介绍
缉熙楼
缉熙楼亦称寝宫。
建于20世纪初,伪满皇宫主体建筑之一。
取《诗经·大雅·文王》“于缉熙敬止”之意命名,寓意要时刻不忘恢复大清祖业。
伪满期间溥仪及其“后妃”婉容、谭玉龄均住于此。
中和门中和门是来往于勤民楼和寝宫缉熙楼之间的必经之门,也是伪满皇宫内廷与外廷的分界线。
中和门两侧的几个房间由溥仪的乳母和部分随侍居住。
东侧除由御医和部分随侍居住外,有一间是宫内府司房的办公室,职责是遵照溥仪的旨意,处理宫内廷生活用品的采购、验收、入库、报销等帝室经费的支出与帐目管理,掌管收发信件、报刊、杂志及宫内廷所藏书画等杂务,记载溥仪的祭祀活动、每天的气候,负责宫内的一切消毒事项。
凡到内廷觐见溥仪的人,都要在这里候传。
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和帝室御用挂当然例外。
怀远楼
怀远楼1934年秋建成,溥仪根据《礼记》中“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之意命名,幻想巩固其封建帝王专制。
楼内除了溥仪供奉列祖列宗牌位和画像的奉先殿外,尚书府、侍从武官处及宫内府部分办事机构亦设于此
同德殿日本人为溥仪及其后妃设计建造的集办公、处理政务、居住、娱乐于一体的宫殿,是伪满皇宫中最大的建筑。
溥仪为了表示与日本殖民统治者同心同德,在殿顶的瓦当和滴水上都烧有“德心”字样。
同德殿由此而得名。
1938年竣工后,溥仪因怀疑日本人在殿内安装了窃听设施,所以从未正式启用。
1943年李玉琴被选入宫册封为福贵人后,居住于二楼东部。
实践体会:
我们带着相机、相关证件及其他必需品,16日早上八点半,我们三人在校东门集合,坐上了公交车,四十多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居住的地方---伪满皇宫博物院。
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瞻仰”这个记录着中华民族耻辱的地方呢,我的心中很不平静······
从正门进入伪皇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跑马场,里边大概四匹马,他们在悠闲地散着步,接着看到的是溥仪的五个停车位,目前还有一个可以使用。
随后,我们跟随着一些旅游团开始参观溥仪生活过的主要场所。
游览过程中讲解员的精彩讲解让我对溥仪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爱新觉罗·溥仪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他三次登基,三次退位,后来又接受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造,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一、幼年登基,命运多舛
1908年,只有三岁的溥仪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一个尚未脱
离母乳的孩子开始了他的皇帝生涯,然而却从此与寂寞为伍,失去了自我。
1912年初,辛亥革命爆发,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宣布退位了。
此时的溥仪怎么也不会知道,他的退位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
1917年,封建军阀张勋率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复辟。
溥仪又一次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溥仪11岁,然而这场闹剧却仅持续了12天,溥仪再次退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侵华日军的策划下潜往东北。
1934年 3月溥仪当上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皇帝。
于是溥仪第三次当上了皇帝,也从此开始了出卖祖国与日本人狼狈为奸的生活。
二、静中不静的“马桶皇帝”
溥仪再次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皇帝”,他又开始幻想大清朝的康乾盛世了。
然而,此时的他却还不明白日本根本不想他复国,只是想借此操控中国。
溥仪居住的行宫是由原盐务局改造的,与紫禁城相比,自然是有天壤之别,但他的生活似乎很平静。
他习惯独居,且不论寒冬酷暑,只盖毛巾被。
溥仪有痔疮,因而他上厕所的时间很长,有时会坐在马桶上批改公文,被人嬉笑为“马桶皇帝”。
渐渐地,溥仪明白了日本人的居心,他很生气,更恨日本人。
傀儡生涯何时才能划上个句号?他不禁反问自己。
然而,他不敢与日本人翻脸,更不知道自己离开这儿的生活后能干些什么。
不过溥仪倒是也干了一件可以让人称道的事,那便是他拒绝学习日语。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至此,溥仪的皇帝生涯彻底结束了。
三、从皇帝到公民
1959年,是溥仪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一张特赦通知书带来了他生命中的春天:
遵照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七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赦令,本院对在押的伪满洲国战争犯进行了审查。
罪犯爱新觉罗·溥仪,男性,五十四岁,满族,北京市人。
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
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四日溥仪激动地将它紧紧贴在心窝——这是取得了重新做人的资格证明啊!
出狱后,溥仪回到了祖籍北京,并在北京落户,成为真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他诚心诚意的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帮助下,彻底丢掉了封建王朝的腐朽思想,先后在北京植物园,北京博物院,中国政协工作,并写了自传《我的前半生》。
1967年,末代皇帝溥仪结束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终年62岁,火葬。
后移葬华龙皇家陵园,也算是落叶归根吧!
从伪皇宫出来,我们来到了东北沦陷史陈列馆,走进了那段令我们愤怒、屈辱、心碎的日本侵华史。
走进馆内,一张中国母亲的脸映入眼帘,那是怎样一张历经沧桑、受尽凌辱却依然坚强不息的伟大母亲的脸啊?悲愤、痛恨、坚定、刚毅、怜爱集于一起,令人久久不能忘!在抗日歌曲点播台,听着《松花江上》那首低沉、有力的歌曲,我仿佛回到了“九·一八”,回到了那段让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武力侵占东北。
从此,日军在东三省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惨无人道的殖民统治,东北人民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拉开了序幕。
他们被迫接受奴化教育,被迫种植鸦片、吸食鸦片,并且日本人还打着开医疗研究所的幌子在这片黑土地上搞毒气、细菌、活人实验······
在实际模块逼真的场景再现处,我听到了老百姓悲惨的哀嚎,看到了日本人烧杀抢掠的罪恶场景,一时间愤怒、屈辱、恐惧、痛恨、怜悯,百感杂集,不禁潸然泪下。
在抗战英雄杨靖宇、赵一曼等人像前,我们肃然起敬,他们的精神、毅力和伟大的人格令人崇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走出陈列馆,我的心依然热血澎湃。
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心声。
战争在任何时候不论对失败者还是胜利者都将是血的记忆!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这次参观,对我们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作为90后的一代,我们肩
负着振兴祖国的伟大使命。
对历史的回顾,更能唤起我们的爱国心,提醒我们时时刻刻不忘历史,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