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件
律学:从音响的自然规律出发,从声学的角度,运用数
理逻辑精密计算的访法研究音乐之间的关系。
三、音乐的审美及人性化和社会化作用
1,了解中、西方音乐史及名曲、民歌,可以完善当代 人的审美情趣。
2,从远古至今人们大都喜爱音乐,生活中离不开音乐, 如孔子听到《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兴于诗,立于 礼,成于乐”,懂得诗,精通 “礼”,有要所成就要靠精通“乐”。
“”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是曾国名叫“乙”的一名君侯。这套编钟共有 65枚,三排悬挂,是双音钟。
三,五声调式:宫 商 角 “徵” 羽 (音名) 1 2 3 5 6 (唱名)
古代音乐基本用以上五声调式创作。分别为“宫”调 式,“商”调式,“角” 调式, “徵”调式, “羽”调
式。
第二节:盛唐歌舞
音乐欣赏
概述
一
中国音乐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
古代音乐史﹙从远古至清朝﹚
2
近、现代音乐史﹙1840-1949﹚
3
当代音乐史﹙1949年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音乐进
入到一个发展的新阶段。﹚
二、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乐学和律学
乐学:从音乐实践中所用的有关形式或艺术规律出发
来研究音乐之间的关系。(音乐基础理论和作曲理论)
2,元曲的音乐:四组套曲的音乐结构,全剧只有主角一人
歌唱,其他角色是独白,男主角叫“正末”女主角叫“正 旦”,元曲用七声音阶创作,剧本灵活,不受一折一调的
限制。元曲的代表人物关汉卿。
3,四大声腔:“余姚腔” 、“海盐腔” 、“弋阳腔” 、 “昆山腔”。
4,“三分损益”法:损为减,益是加,上五度,下四度的
3,音乐能够“移风易俗”,改变社会风尚,音乐使人 追求尽善尽美。首先要做善事,最后才能达到美好。
第一节:八音克谐 一,我国周朝时期的八音分法:
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是金属乐器,如:钟、铙(nao)、镈(bo) 石是石材乐器,如:磬 革是皮革乐器,如:鼓 丝是丝弦乐器,如:琴、瑟(se) 木是木材乐器,如:祝 匏是水生植物乐器,如;笙 竹是竹管乐器,如:箫 八音克谐就是这八种乐器合奏,旋律优美而和谐。
唐代歌舞:胡玄舞、胡腾舞,乐舞文化,审美的多元化,
经济的繁荣促使音乐艺术空前繁荣。
一,“燕乐”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中,“燕乐”是一个含义较广的名词,不 同时期含义也不同,随、唐时期燕乐是宫廷中宴请时供客 人欣赏的“俗乐”,从唐初开元百余天宝年间,燕乐成为 宫廷艺术形式和中心。
二,“大曲”的基本结构:
1,散曲(六段)器乐独奏,轮奏,不歌不舞,只有旋律。 2,中序(十八段)节奏固定,抒情,多为慢板,以歌唱
二,工尺谱:
一种记录音乐的记谱法。是以汉字 音乐符号而得名的记谱 法。
工尺谱:上 尺 工 凡 六 五 乙 简 谱 1 2 3 4 56 7
三,宋词:
词调歌曲,产生于隋唐时期的曲子,传到宋代被成为“宋 词”或小曲。 在音乐上词调歌曲有“长短句”组成,分为“令”, “近”,“慢”。
第四节:花雅之争(宋、元、明、清时期)
方法,产生十二平均律。
第五节:西乐东渐(1840-1949)
一,学堂乐歌:一些在日本,欧美留学的学生,把从日、美 流传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歌,在国内学校教唱,这些 新歌,当时成为“乐歌”。有因为当时把学校称为学堂, 所以叫“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戏曲形式,称之为“花” 部和“雅”部。
“花”部: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等,统称 为乱弹。
“雅”部:昆曲被称为“雅”部。
“花雅之争”说明宋元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在中国音乐发展阶 段成为主流,形成了宋代的“南戏”,元代的“元曲”, 明清时期的四大声腔。
1,南戏:通过演员表演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和矛盾。曲调以无声调式结构,有独唱,对唱,轮唱,合 唱,南戏又称“文戏”。
为主。
3,破,以舞蹈为主,用器乐演奏,歌、舞、乐同时进行。
三,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1,音乐是现实生活及政治的反映。 2,民歌、民谣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意志、愿望和要求, 代表人民的心声。 3,乐器是发声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的具体表现。
4,“声”对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霓裳羽衣舞歌》是用歌舞大曲的形式表现的。
唐代我国经济空前繁荣,政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外来 文化及交流广泛,在中国历史上是值得自豪的时代,唐玄 宗时期,宫廷设有一个教坊,四个外教坊(学习音乐的地 方)和三个梨园,梨园乃皇帝的嫡系,一个设在宫中,第 二个设在长安的太常寺里,第三个设在洛阳太常寺中,称 “梨园新院”。设在皇宫中的梨园分坐部伎和立部伎,前 者演奏技艺高超,有男乐工三百余人,女乐工数百人。
第三节:小红低唱
一,姜夔:南宋词人,通音律,创作工尺谱调十七首,古曲 一首,一生怀才不渝,人格正直,靠卖画和朋友接济为生, 终身布艺。
《过垂红》描写的内容: 姜夔看望好友范大成,他家中的歌女小红出来献艺,歌舞 美妙,赢得了姜夔的赞赏,范大成便将小红赠送给姜夔, 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轻轻唱 着,在歌声和箫声的伴奏下,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段美好 的旅程,由此姜夔写下来《过垂红》以纪念。